助浴師、網際網路行銷師、研學旅行規劃師……如果讓時間倒回幾年,可能很難想像這些工作也能成為新職業。新修訂的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新增了168個職業,初看這些職業,我們可能會驚訝“這也能成為一個職業?”但走近它們會發現,這些新職業映照出的是某些社會群體未能實現的新需求。
比如,很長時間以來,養老是家庭內部的責任。但在獨生子女潮、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的大背景下,老人僅僅由家庭或子女照護已成現實難題。如何照顧4億白髮老人?一些新職業給出了答案。
自家老人因為骨折臥床大半年,李民花嘗試了很多辦法給老人洗澡,結果都沒成功。後來她了解到,在國外,為失能老人提供到府助浴的服務早已形成規模。2021年,中國人民大學MBA碩士畢業後的李民花和同伴創業,成立了北京第一家為失能老人提供助浴服務的公司。公司選擇了“到府助浴”這條賽道,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助浴服務,也給老人的心靈世界帶來安撫和慰藉,幫助他們找回生命的尊嚴和期盼。在從事助浴服務的過程中,她感受著養老産業分類正在不斷細化。對她來説,創新源於自身的切身體會,助人的過程,也是“自愈”的過程。
新職業,回應著社會的新需求,也成就著勇於擁抱新職業的年輕人,並帶著這些“試水者”拓寬著能力邊界、發現新的可能。
“一塊塊的稻田連四方,一株株的小苗排成行。看誰家的姑娘在插秧……”每當哼起個人單曲《稻田姑娘》,姚玲旭總會想起自己“命運的齒輪悄悄轉動”的時刻。大學畢業後,她從線下的水稻研究所,走進快手短視頻和直播間,成為三農科普主播“水稻一朵er”,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幫農民解決水稻種植問題,收穫了近百萬粉絲。“我的優勢不是技術有多厲害,而是能站在農民的角度思考問題。鐵粉遇到問題總是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和私信聯繫我,我手機24小時不關機,最多一天打來八九百個電話。”在向農戶傳播農業技術的過程中,姚玲旭找到了新的目標,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每個農民每年多賺1萬元。“賽道不怕窄,只要勤於深耕,也能野蠻生長。”她説。
近幾年,不少年輕人將新職業視為主動選擇,他們在從事新職業的過程中,運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在獨特賽道上跑出了自己的優勢,併發現著新的自己。
從事研學旅行規劃師的新職業,在曠思敏看來,是一個美好的探索之旅。“我帶著孩子們在故宮層層的門廊之間穿梭,用雙腳丈量紫禁城的雄偉;跨過金水橋,通過觸摸欄杆上雕刻的盤龍體會建築之美;在禦花園,看古代工匠用鵝卵石作在石子路上的畫,見識獨特的民俗文化符號。在研學旅行中,文物‘活起來’‘會説話’,不再是被束之高閣的‘高嶺之花’,孩子們靠耳聽、眼看,調動身體的感官全方位觸摸自然、觸摸歷史,在心裏埋下的好奇種子終有一天會枝葉葳蕤。”研學旅行指導師的責任,是要從孩子們的興趣和需求出發,讓課堂“走起來”,將“知識、文化、審美”融入旅程,去未知之境探尋新的可能性、新的知識及價值提升,而曠思敏則在和孩子們一同發現和探索的過程中,找到了興趣和職業“神奇結合”的美好狀態,“知識、文化、審美”幾個她熱愛的元素,共同碰撞出了對她來説樂在其中的新職業狀態。
考公、考編、從事新職業,就業的考題沒有標準答案,時代的浪潮重刷每一個人,留下的永遠是能隨著環境變化不斷調整自己、在工作中找尋到自己存在意義的人,這也是年輕人自身價值與能力的體現。
成功的定義從來不是唯一,年輕人對未來充滿熱情,學會接納自己,從當下的工作體驗中體會人生百態,未嘗不是一種選擇。
如今年輕人的就業選擇背後,有時代因素,有技術因素,也有價值觀因素。根據時代的風向錨定目標,更重要的是問問自己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