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教育服務熱線0771-5699888

青春在奉獻中綻放——首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獲獎代表的故事

發佈時間:2023-09-05 17:00:03 | 來源:中國教育報 | 作者:余闖 黃鵬舉 | 責任編輯:

■千方百計促進大學生就業·人物篇

喬雨(三峽大學2017屆碩士畢業生)

築壩水電禁區的“造夢人”

六年光陰、堅守一線,以山為室、以水為家。

他是喬雨,三峽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2017屆碩士畢業生;他紮根于水電禁區,是世界第七大、中國第四大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工地的“一線造夢人”。

基層一線勇擔當,水電禁區建高壩。烏東德水電站地處川滇兩省交界處金沙江下游第一梯級,平均海拔1300米。喬雨的工作地距離烏東德鎮25公里、最近縣城52公里,交通十分不便。壩址最大風速達每秒42.9米,全年近半天數氣溫高於35℃,近百天相對濕度僅10%,混凝土溫控超難,綜合技術難度位居世界前列,被稱為水電工程的“禁區”。研究生畢業後,他主動向公司提出到最艱苦的烏東德水電站工地一線鍛鍊。大壩建設高峰期,他長期帶頭現場夜間值班,春節依舊堅守,一線指揮每一倉、每一車、每一鏟混凝土,保障優質高效澆築。他曾連續35天無休堅守一線工地,掐秒錶尋找“漏洞”,最終實現每趟混凝土運輸用時15秒,全壩工期節約34.7天,節省投資成本約450萬元,成效顯著。

匠心打造精品工程,精心鑄就大國重器。喬雨先後牽頭組建大壩“雙百”目標團隊、樣板工程紅旗班組、溫控防裂黨員突擊隊,堅持以烏東德水電站蓄水發電安全為準點、大壩創精品目標為導向服務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大壩工程重點施工技術方案優化,促進大壩智慧建造科研成果實施落地。疫情期間,他主動協助做好工區工點疫情防控,助力復工復産,腳踏實地落實安全生産、嚴守品質關。大壩實現提前3月到頂,創下單個壩段年上升高度122米、全壩年平均上升高度90米的行業最高紀錄,連續兩年上升高度超過100米、澆築方量破100萬立方米,混凝土溫度合格率高達99.7%。

喬雨在日常學習工作中,注重將所學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相結合,探索大壩施工過程管理中遇到的關鍵技術問題,積極思考解決方案,並及時形成創新性成果。他作為集團公司智慧建造科研團隊核心成員,參與發明瞭混凝土智慧降溫控溫裝備,解決了混凝土溫度控制從傳統的散點式向整合式、人工向智慧化轉變的難題,實現了溫控設備的完全國産化;協助負責組織研發了融全面感知、真實分析、實時控制為一體的智慧管控平臺,填補了特高拱壩混凝土施工全過程智慧控制技術空白。

此外,喬雨積極參與集運魚系統研發和建設,所在團隊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減少電站建設對長江珍稀魚類生存環境的影響,並參與放流活動11次;先後10次對烏東德鎮中心小學貧困家庭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調研,連續6年參與組織團支部舉行的烏東德區域“暖冬關愛·點亮微心願”活動,累計幫助2000多名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等困難學生;深入基層一線調研5000余名農民工工資、生活需求,組織專題會督促施工單位關心關愛農民工。

梁駒(廣西醫科大學2015屆本科畢業生)

苗山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梁駒2015年本科畢業于廣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18年結束住培後回到家鄉廣西柳州融水縣工作,曾任融水縣桿洞鄉中心衛生院副院長、白雲鄉中心衛生院副院長,現任融水縣人民醫院科教科副科長。

全科醫生作為群眾健康的“守門人”,守護著基層疾病預防和重大防疫的“第一關”。畢業後的梁駒主動選擇最偏遠、最困難的鄉鎮——桿洞鄉。桿洞鄉距縣城140公里,村屯散落、交通落後,人員、藥品、設備嚴重不足,這堅定了他始終踐行“健康所繫、性命相托”的決心。

梁駒組織衛生院醫務人員走遍桿洞鄉12個行政村、76個自然屯,開展群眾體檢診療、家庭醫生簽約、健康扶貧等工作。冬天大雪封山、交通阻斷,120急救車在出診接送患者的路上常遇到大霧、道路塌方等突發情況,尤其是在出診村屯時更為艱難,接、轉診病人至上級醫院是一個巨大的難題。環境是艱苦的,但生命是唯一的,梁駒沒有退縮,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大霧時牽頭探路指引、冰雪天時給車輛裝上防滑鏈運送病人、道路塌方時抬擔架上路。在他看來,只要有機會,就堅決不放棄一線生機。

2018年8月至2021年9月,梁駒先後在桿洞鄉、白雲鄉中心衛生院工作。為完善診療制度,長效改進基層醫療狀況,他潛心研究,認真落實醫療核心制度,編制符合當地衛生院實際的鄉鎮版診療規範(臨床路徑);借助縣域醫共體管理模式,指導醫務人員提高診療水準、規範藥品耗材管理,建立培訓機制,如“學術星期一”、輪崗進修制度;改善醫療環境和完善管理制度,醫療業務量得到持續增長,藥品耗材比得到合理控制。從而,真正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診療模式,提供高效、便捷、經濟的醫療服務,約1.3萬名當地常住群眾受益,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難忘情懷,到最基層帶好醫師隊伍。無論是桿洞鄉、白雲鄉還是融水縣人民醫院,梁駒始終堅持“人才是核心”“技術是硬道理”的理念,他利用上級下派專家駐紮幫扶的契機,定期組織學習交流,指導醫務人員學習遠端心電、會診等遠端醫療服務,同時兼職B超、放射影像等帶教工作,使得基層醫生的診療能力突飛猛進、急診救治能力提升明顯,一些外科手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2022年,在融水縣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工作的梁駒擔任了科教科副科長,負責廣西助理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基地的學生學習與管理。他積極協調廣西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等各種渠道的教學、醫療資源,更好地培養高品質、高水準、更適合基層的全科醫生。目前,基地共招收62名學員,有39名已培訓結束返回鄉鎮衛生院工作。

同時,梁駒每月都去鄉鎮衛生院指導醫務人員隊伍建設,包括教學活動指導、基本理論技能培訓、診療經驗教授等。2022年,他培訓醫務人員1000余人次,依託縣醫院“醫共體”的模式,持續帶動區域內整體醫療水準發展,為實現健康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吳泉穗(瓊臺師範學院2017屆本科畢業生)

熱情奉獻三沙的“引路人”

吳泉穗,現為海南省三沙市永興學校教師。2017年8月,從瓊臺師範學院畢業後,她響應學校號召前往永興學校執教至今。

學校坐落在永興島上,這裡椰風海韻,風光旖旎,卻也有著“高溫、高濕、高鹽”的艱苦條件。環境不適應,吳泉穗便用老一輩革命家精神鼓舞自己;生活很單調,便不斷地讀書學習來充實精神世界。就這樣,在日復一日地自我激勵中,這個黎族姑娘塑造了堅韌的內心。2000多個日夜的堅守、年均近300天的駐島、年均20余次家訪、138個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一起織就了她的教育夢。

每一個來到三沙的人在感受祖國壯美海疆的同時,看到最多的便是“愛國愛島、樂守天涯”的壯志豪情,站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吳泉穗牢固樹立培育“祖宗海”接班人的初心使命,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根本遵循,以“愛的教育”為育人理念,以“海洋文化”為特色支撐,在一線幼教崗位上紮實開展工作。

三沙因地處偏遠,面臨著教育資源分散、學生流動性強的教學困難,吳泉穗和學校幼兒園部同事不僅按照學校應收盡收要求,平等對待每一個入園孩子,同時充分挖掘海洋特色,積極探索構建了海洋文化園本教育;作為學校團支部書記,她在“黨團隊一體化建設”的思路指引下,和學校同事一起創設“三沙小水手”德育體系,並與駐島部隊、政府機關合作開展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生物知識、南海歷史文化等主題活動,培養孩子愛祖國、愛海洋、愛三沙的家國情懷,用藍色的海洋夢點亮孩子成長路。

“‘捧出一顆心,傾注滿腔情’是所有支教教師的共同信念,我願意把自己這顆心獻給三沙的孩子,用愛澆灌出育人之花。”吳泉穗用“愛”溫暖了138個孩子,用“情”照亮了138個孩子的人生,用“心”服務了138個家庭,贏得了孩子和家長的一致認可。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吳泉穗發揮專業特長,積極開展社會服務,用實際行動和學校教師們一起勾勒永興島亮麗的青春風景線。因擁有舞蹈功底,她便利用課餘時間義務教三沙漁嫂們跳廣場舞,豐富大家的生活;作為一名駐島民兵,吳泉穗除了參加民兵訓練,還組織孩子們開展為部隊官兵唱兒歌等送溫暖活動,同時幫助孩子樹立“敬仰軍人、尊崇英雄”的擁軍情懷。她説:“‘一日三沙人,一生三沙情’是全部三沙人的共同心聲,來到三沙是我一生無悔的選擇,我將繼續將滿腔熱情奉獻給三沙,奉獻給這些守護祖國南海的最可愛的人。”

在三沙奉獻青春的讚歌中,也點綴著收穫的華章,海南省優秀教師、海南省優秀共青團幹部、海南省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典型人物等榮譽見證了她一路走來的成績。今天的吳泉穗依然堅守在三沙永興學校一線教學崗位,繼續用奉獻和擔當續寫著她的“三沙育人夢”。

莊永春(四川職業技術學院2015屆專科畢業生)

投身涼山教育的“點燈人”

莊永春是四川職業技術學院2012級數學教育專業學生,2015年畢業後成為一名鄉村教師。同年,她獲得西華師範大學本科學歷。她曾被評為四川省優秀畢業生;參加工作以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先後獲涼山州優秀教師、學前學普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莊永春出生於偏遠的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大學畢業時,因其品學兼優,學校教師留她在本地就業,校友邀請她加盟創業,很多辦學機構多次以豐厚的條件向她拋來橄欖枝,但她決定回到大山做一名教師,助力家鄉教育發展。懷著從教初心,她參加了特崗教師招聘,同年8月選崗到離家50公里的一所偏遠村小——鹽源縣甘塘鄉鍾山小學,開啟了她的夢想之路。

初到鍾山小學,莊永春便擔任班主任工作。她發現班上學生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孩子,學習基礎不夠紮實,有的學生聽不懂、不會説普通話。面對這種情況,她堅持教書育人宗旨,關心愛護學生,熱情幫助學生。

學校雖然離家不遠,她也想經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但是,為了孩子們,莊永春毅然決定在學校住了下來,與學生同吃同住同生活,與學生打成一片,經常跟學生談心,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跟他們講“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鼓勵他們為做一個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而努力讀書。通過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她點燃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習熱情高漲。她所帶班級的班風變好了、學風變濃了。

2018年8月,因工作需要,莊永春參與到了鹽源縣“學前學會普通話”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起草文件,學習全國學前教育資訊管理系統、“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資訊管理平臺操作等,繪製簡單易懂的操作手冊……工作繁忙而勞累。可她知道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打起精神,理清思路,虛心請教,邊做邊學。為了如期完成“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資訊管理平臺建設工作,她和30個鄉鎮、252個村和社區的鄉鎮、村組幹部打成一片,研究怎樣才能完成“一個也不少”的目標,最終出色地完成了“學前學普”工作任務。2021年10月,莊永春被評為涼山州“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優秀個人。

2021年,莊永春擔任鹽源縣“學普辦”負責人,她感到肩上的工作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她從手邊的事做起,頂著懷孕的不適,和兩名同事一起承擔曾經7個人擔負的工作,高品質完成各項任務,還完成了鹽源縣村級幼教點輔導員招聘與考核考試系統的建立,協助鹽源縣城南幼兒園成功申創“涼山州示範幼兒園”“四川省示範幼兒園”。

畢業8年,莊永春紮根民族地區,服務教育事業。在未來的日子裏,她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斷完善自我,以春蠶的精神、蠟燭的品格,為祖國的未來,儘自己的一份力量與責任。正如她所説,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

和倩如(昆明理工大學2015屆本科畢業生)

怒江鄉村致富的“帶頭人”

2015年,和倩如從昆明理工大學本科畢業,連續7年紮根鄉村一線。她把扶貧當家事,把村民當家人,不負青春,紮根鄉村一線,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賦能鄉村發展,通過辦好基層群眾貼心事架起通往鄉親們心坎上的“連心橋”,發展脫貧致富産業鼓起鄉親們的“錢袋子”,以青春之力書寫新時代新青年新擔當。

作為大學生村官、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和倩如跟著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一家家走一戶戶訪,問大家的困難,尋大家的需求,解大家的難題。為了更好地與村民溝通,她學習當地方言,了解民俗村況,田間地頭問訴求。駐村以來她前後採集了貧困戶資訊419余戶,動員外出務工、講解易地扶貧搬遷政策1000余次,整理申請材料820余件;她積極走訪特困戶、殘疾戶、輟學戶、孤寡老人戶等困難群體達500余次;她立足當地的傳統經濟林果,積極協助貧困戶對接專家進行種養殖行業、鄉村旅遊、産業發展等諮詢及技術服務。

脫貧攻堅,關鍵在産業,和倩如和當地村幹部不斷探索適合村莊發展的新路子。“種菌子比玉米賺錢多。”參加大學生村官産業培訓,為和倩如開拓了新思路,她結合村莊自然特點和優勢瞄上了羊肚菌和竹蓀菌種植。但種菌是個細緻活,需要三分種、七分管。通過日復一日、不分晝夜的悉心呵護,一朵朵灰白色“小傘”終於悄悄冒出了頭。

村民看到喜獲豐收,紛紛聯繫和倩如想加入合作社。她將所學技術整理成文字交給農戶,還組織建檔立卡戶到府來基地學習。最終,和倩如帶動羊肚菌種植33畝,帶動建檔立卡戶46戶,還培養了8名技術人員。

除了菌子、核桃、櫻桃,村裏還有很多山貨。因為常常看到村民把山貨背到山下的集市賣,運氣好時早早收攤,運氣不好無人問津、倒貼路費,和倩如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為了幫助鄉親們解決問題,她嘗試用網際網路直播幫村民銷售大山裏的土特産。

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和嘗試,村裏的農副産品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和倩如不僅讓羊肚菌等山貨走出了大山,還為浪壩寨村帶來了新的銷售模式。

村民們嘗到了産業發展帶來的甜頭,更看到了網路直播帶來的效益,紛紛要求加入電商銷售隊伍。她開始義務進行電商培訓,已培訓3000余人次。2019年,鄉親們通過電商銷售特産獲利80多萬元,村裏的櫻桃種植戶因為遊客採摘平均增收1000多元。

在和倩如的努力帶動下,浪壩寨村的鄉親們逐步搭建起通向大市場的“致富橋”,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業態為村莊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2020年,怒江脫貧攻堅進入衝刺階段,她主動請纓到搬遷安置點工作。她積極為安置點兒童募集愛心資金,建設社區“暖心公益課堂”;開辦直播間,從愛國教育到政策普及,定期進行直播,她將全部心力傾注在安置社區的居民身上……

一件件惠民實事,老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倩如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認可和良好口碑。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全國五一巾幗標兵、雲南省脫貧攻堅獎、雲南省道德模範等榮譽接踵而至,談及這些獎項,她説只是希望讓鄉親們都能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