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教育作家夢
記者走進南寧市民主路小學,第一次見到了梁建華校長。他身穿白色T恤,顯得精神幹練。當記者問到得知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有何感想時,他表示感到意外。他説,這麼多年來堅守在教育崗位上,實踐著做了一些事,堅持把對教育的一些所思所想寫下來,其實就是想做教育,寫教育,記錄教育,完自己心中的一個教育作家夢。“沒想過會獲得什麼榮譽,這些都是在這個過程中附帶而來的”。梁建華説。
回首過去,梁建華在教育崗位上已經走過了26個年頭,經歷了10年班主任工作的磨練,在不同學校擔任校長工作16年。在這26年時光裏,他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思考中不斷寫作,特別是在2008年調任民主路小學校長至今的6年時間裏,他的知識在學習中得以大量積澱,他的教育思想漸成體系。
在這6年時間裏,梁建華的學習強度之大和工作之繁重,令人咂舌。
他通過修學不同專業,完成了大專、本科到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從一名小學高級教師成為一名中學高級教師,而今他還在廣西師範學院兼任碩士研究生導師。
2010年春天,他被廣西教育廳派往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參加全國第六期基礎教育動態研修班的學習;
2012年,他被列為廣西基礎教育名校長培養對象,參加為期三年的學習和培訓,並展開相關學術研究工作;
2013年秋天,他作為廣西唯一的代表參加教育部第六期全國優秀小學校長高級研究班,用兩年時間學習梳理總結辦學實踐、辦學思想和獨立承擔教育課題研究的能力。
自2001年以來,他受聘擔任南寧市中小學教師專業技術水準評鑒員工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廣西教育學院、廣西師範學院擔任小學語文教材培訓專家,小學語文教學專業課指導教師,教師基地研修培訓專家,赴全區各地講學二十余場;還參加多項國家級、省級、市級的課題研究,指導青年教師參加全國教學競賽獲一等獎。
令人驚奇的是,在如此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狀態下,梁建華還能靜下心來寫作。他撰寫的50余篇論文包括教學論文、調研報告、經驗介紹、實錄評點等,或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或獲全國、自治區、市級獎。此外,他還主編、參與編寫了教育教學書籍10多本。
近來,他整理了自己多年來一字一句所寫出來的文章,出版了《晨耕午讀:梁建華教育文集》,全書分學校管理、教學思想、科研學術、教材教案和教育隨筆5個部分,近90篇文章。當收到初稿的時候,出版社的工作人員驚訝道:一個小學老師能寫出這麼多有專業水準的文章,實在不多見!
校長眼中的“名校長”特質
梁建華作為廣西基礎教育名校長培養對象,當記者問及他對“名校長”的理解時,他表示,“名校長”應該具備三個特質:一是其對學校、教師和學生抱有積極的期望;二是其必是一位優秀的學校管理者,懂得用管理程式而非制度來管理學校;三是其要掌握學校發展的資源,尤其是課程資源,通過設計課程形態來促進育人模式的改變。
對於“名校長”,梁建華是這樣理解,更是努力用大膽創新的實踐行動來向這些優秀特質靠攏。
“我一直認為沒有辦不好的學校,只有做不好的學校管理者。”梁建華説。為了提高教師素質,增強教師教學熱情,梁建華從“九五”期間就開始引領老師們開展科研。2008年調任民主路小學後,梁建華作為校長執掌管理大權,帶領學校教師承擔起國家、省、市級的十多個課題研究,從目標教學研究到素質教育研究,從口語訓練研究到口語與思維訓練研究,再到口語與交際訓練研究,從課堂教學研究到教育教學思想研究,教師素質步步提高。
“學校幾乎每個教師都參與到課題研究來。”梁建華表示,希望借課題研究來培養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使教師們能用科研的思維和狀態來從事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
在學校管理上,梁建華更推崇管理程式。
管理程式(Management Program)是管理中管理者實施管理的方針和步驟。管理學認為,如果管理者的管理程式合理得當,就可以加快管理的速度,提高管理的效率,取得好的管理成效,它體現了管理者隨機應變的管理藝術,是一個管理者應該具有的素質。
在對待學校職工的方式上,足顯梁建華的管理藝術。他不是採取傳統的命令式和監察式,而更多的是為教工提供保障和服務。
從2009年起,義務教育學校開始實施績效工資制度,除工資之外不得發放任何津補貼,包括學生午托的值班費。對此,教師們的情緒頗為不平靜。停辦還是續辦?梁建華聽取了多數教師的意見,繼續辦下來。不能發值班費,學校就提供好一點的工作餐,終於熬到了有關部門下文可以發放值班費的那一天。正是人文的管理,營造了“家”的氛圍,有的教師即使是面對交通不便的現實壓力,也拒絕了離家更近、條件更好的新學校發出的邀請,捨不得調離本校。
除此之外,梁建華還倡導要尊重班子成員和每一位教師的經歷、學歷、家庭狀況和個人特點,盡可能地發現他們的長處,激勵他們揚長避短。
為此,民主路小學創設“綠色”氛圍,特別倡導師生心態的“綠色”氛圍,調整培養標準,達到適合的程度:要求每一位都要發展,但不一定是一樣的發展;要求每一位都提高,但不一定是同步的提高;要求每一位都合格,但不一定是合乎相同的規格。
“我們很少拿權力和制度嚇人。”梁建華表示,管理已經發生了兩次質的飛躍,第一次是從人治到法治,第二次是從法治到文治。“到了當下,我們更多地引導教師們知道什麼是職業底線;遵守職業底線,對個人和學生會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梁建華倡導素質教育,他為推行素質教育而進行的探索與名校長“通過設計課程形態來促進育人模式的改變”這一特質不謀而合。
梁建華認為,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脫離社會生産實際需要的教育傾向,既違背了學生自然健康成長的客觀規律,也偏離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目標。為此,政府著急、學校糾結、教師困惑、家長焦慮、學生鬱悶、社會迷茫。
基於這樣的價值追求,梁建華帶領民主路小學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出學校、社會與家庭合作育人機制,逐步構建了“小學生•大課堂”這一富有特色的素質教育社會實踐模式。
梁建華解釋,“小學生”既是指在小學就讀的孩子們,也指在廣闊的社會大舞臺面前,每個人都是微小,都需要虛心在社會中學習實踐成長。“大課堂”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素質教育的課堂不僅限在教室、學校的課堂,也包括社會,做到校內外課程的統一;二是指社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環境,學生要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實踐鍛鍊,經受社會考驗,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學校每週安排半天時間,讓老師帶領小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通過設計主題內容,充分利用本地社會教育資源。如一年級主題是“走進大自然”, 學校便組織一年級小朋友去金花茶公園、藥用植物園、名樹博覽園等地,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學習;二年級的主題是“走進文化”,學校便帶領小朋友去參觀廣西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考古博物館,讓孩子們了解了廣西各地風俗、文化,開闊視野;三年級是“走向科技”,學校便帶領學生去南寧城市規劃院、廣西科技館等場館,現場感受科技氣息。
民主路小學通過設計“小學生•大課堂”這一課程形態,讓育人模式更為多元而有成效。它作為一種新型的“大課堂”育人思路,不僅整合了學校與社會的綜合資源,密切了學校與社會的關係,也讓小學生們走向社會了解社會,開拓了視野,激發了興趣,鍛鍊了意志,強化了學習動機,增加了審美體驗,培養了一定的創新精神與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們也因此活化了專業科目的知識,提高教書育人技能。民主路小學多次就這一育人模式向上級教育部門彙報,並與區內外的教育同行交流,得到充分的肯定與好評。大家認為,此舉在克服應試教育弊端、推進素質教育、探索義務教育改革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記者手記:
採訪梁建華校長的時間不過一個多小時,但他給我留下幾個強烈的印象:親切,忙碌,勤於思考。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梁建華校長雖然榮譽滿身,但是他沒有架子,沒有官腔,説話面帶微笑,認真而平靜地回答著記者提出的問題,親和力盡顯。由於梁建華校長經常在外講學、考察,記者多次約而未果。這次他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採訪,談了很多對教育教學的思考,而在採訪結束後,他又得去外地進行講學和交流。他的忙碌由此可見一斑。為了總結“小學生•大課堂”社會實踐模式的經驗,他寫了五千字的論文;為了闡釋民主路小學的辦學理念,他又洋洋灑灑寫了幾萬字。一個如此忙碌的校長能擁有勤於思考的狀態和筆耕不輟的精神,實在顯得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