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校中國招辦訪談丨清華大學:匯智造力量鑄國之重器

2024高校中國招辦訪談丨清華大學:匯智造力量鑄國之重器

2024-06-20 14:3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2024中國網高校頻道推出《高校中國》高招特別訪談欄目,將陸續邀請全國高校招生負責人聚焦學校辦學特色、人才培養、專業解讀、最新招生政策、志願填報、生涯發展規劃等話題進行深度解讀,為考生和家長保駕護航,幫助考生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和專業。

本期特邀嘉賓:

清華大學智慧製造與裝備類首席教授汪家道教授做客中國網《高校中國》招辦訪談間,為廣大考生介紹清華大學招生政策,為考生及其家長解答報考問題。

image.png

以下是訪談實錄:

清華大學:綜合性國際一流大學

清華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國際一流大學,它有全面的學科設置、卓越的師資隊伍、豐富的學術資源、先進的研究設施、創新和實踐導向的教育理念、國際化的教育環境。除此之外,清華大學有遍佈全球的優秀校友網路。當然,大家更為熟悉的是,清華是一所以工科見長的大學,尤其是機械相關學科,歷史悠久,實力強大。

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到來智慧製造與裝備大類應運而生

智慧製造與裝備大類涉及到機械和車輛兩個學科方向,它們均起源於1932年清華成立的機械工程學系,這是清華最早的工科系之一,歷經90余載,沿機械工程方向發展為今天的機械工程系,形成了涵蓋機械設計、製造和成形的完善學科體系,發展了包括智慧製造與機器人、微納製造與IC裝備、生物製造與醫療裝備、關鍵零部件與高端裝備等特色的人才培養和研究方向。在車輛方向,1952年正式設立汽車專業,是國內最早開展車輛工程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單位,1980年成立汽車工程系。近年來,為應對汽車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和共用化帶來的技術變革,2019年改名為車輛與運載學院,形成了車輛動力與智慧能源、車輛工程與智慧安全、智慧車輛與智慧出行、特種車輛與動力等特色方向。

近些年,清華機械工程及相關學科在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一直位居10到20之間,是中國高校機械工程學科中排名最高的。

當前,傳統的學科正在經歷巨大變革。在智慧技術引領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襲來,而我國正處於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型的關鍵時期,智慧製造及其重大裝備攻關成為未來産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和核心內容,是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及車輛學科在智慧機器人、積體電路裝備、生物製造、智慧車輛交通、智慧能源動力等領域進一步完善了學科佈局,取得了一系列引領性研究成果。由此,智慧製造與裝備大類應運而生,本大類將清華大學在相關學科的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培育面向未來科技挑戰的創新領軍人才。

優勢專業特色學科介紹

智慧化正在改變社會和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和機器人的緊密結合催生了下一代産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智慧製造。而智慧製造的關鍵是裝備,機器人、積體電路裝備、3D印表機、無人駕駛汽車等是最典型的智慧裝備。

機械工程系近些年形成了包括智慧製造與機器人、微納製造與IC裝備、生物製造與醫療裝備等特色人才培養和研究方向。

智慧製造與機器人方向:清華大學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台數控機床;發展的並連線器人解決了中國“天眼”FAST三大技術難題之一的柔性支撐定位系統,以及7.4噸重世界現役裝載能力最強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的精密製造;開發了中國多款飛機首套裝配系統和中國多款飛行器智慧噴塗系統等智慧製造生産線。

微納製造與IC裝備方向:IC晶片製造是我們當前急需解決的最重要的“卡脖子”技術,突破晶片製造技術的核心在於突破晶片奈米級尺度微納製造的工藝和裝備。

清華大學誕生了中國第一台光刻機,研製的化學機械拋光裝備和光刻機工件臺解決了積體電路製造的“卡脖子”問題。研製出我國第一台12英寸化學機械拋光裝備及系列産品,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打破了國際巨頭壟斷,首次實現了國産拋光裝備的批量産業化應用,成功孵化上市企業華海清科。光刻機是裝備製造領域國際公認的“皇冠上的明珠”,是“卡脖子”的核心裝備。清華團隊開發出來對標國際最高水準的超精密光刻機工件臺,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最先進光刻機工件臺製造技術的國家,打破了專利壁壘,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了技術跨越,支撐了國産光刻機與國際領先技術同步發展的戰略格局。

生物製造與醫療裝備方向:生物製造就是以細胞為基本單元進行結構化製造,這種結構化如組織、器官等結構,其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以細胞為基本單元的生命體的製造。清華大學是國內外較早開展基於3D列印的生物製造研究的單位,在列印材料、列印裝備、列印工藝等方面均處於國際前沿;通過3D列印等工藝,製造出了體外腫瘤模型、心臟模型、肝臟模型等系列體外組織和器官,就列印工藝,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施腫瘤模型的太空3D列印。相信這些研究成果將會在急病治療、藥品研發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清華大學在醫療裝備研發方面也進展迅速,如在醫療機器人、心臟泵除栓、CT圖像增強、可降解支架、細胞分選和細胞轉染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部分成果已進入臨床和産業化。特別提出,清華大學在康復裝備研發等方面的成果還助力北京冬殘奧會中國運動員的訓練,最終在北京冬殘奧會上,我國運動員取得了歷史成績的重大突破。

車輛與運載學科在智慧製造與裝備大類中擁有兩個特色的培養方向,一個是智慧車輛與交通方向,一個是智慧能源與動力方向。

智慧車輛與交通方向是大類的一個特色優勢方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清華大學率先開展了汽車電子與智慧控制的研究,是我國智慧網聯汽車原創理論與核心技術的重要策源地,所創立的車路雲一體化智慧網聯駕駛系統為世界範圍內的車輛智慧化轉型提供了獨居特色的“中國方案”,尤其在人工智慧與自動駕駛的交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全球矚目的創新成果。

針對我國複雜交通環境難以處理的問題,提出了異構感測器多級融合的目標識別方法,以及動靜態資訊分離的類腦決策控制架構,並在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實現了規模化應用。創建了包含交通要素動能、勢能和行為動作等諸要素的“行車安全場”風險評估模型,有效提升了交通場景態勢理解的準確度。發明瞭時空資訊解耦的交通參與者行為軌跡預測技術,在國際知名的運動預測挑戰賽中,7項技術指標都名列全球第一。以此為基礎,開發了國內首套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並率先實現城市工況的開放道路測試驗證。

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了基於自動駕駛地圖容器的環境感知增強技術,解決了人車混雜駕駛場景下高可靠、高動態的目標感知問題。圍繞無人接駁、無人公交、無人清掃等應用場景,研發了系列化L4級自動駕駛車輛,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自動駕駛示範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安全是智慧汽車的一條紅線,也是一條底線。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長期深耕汽車安全的領域前沿,研製了實時監測自動駕駛風險的“安全防護大腦”,牽頭國內外70余家單位合作推進了預期功能安全的標準立項與法規研究,為千萬駕駛員及其家庭的出行安全保駕護航。

同時,我們的研究團隊深度介入電氣化和智慧化融合的汽車底盤電控技術,實現了電機、制動、轉向的跨系統協同,通過精準的汽車運動狀態識別和毫秒級的底盤電子控制,提升了汽車快速起步的動力性、緊急剎車的安全性、高速過彎的穩定性等關鍵指標,打破了國外的核心技術壟斷。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車是我國新質生産力的一張名片,同時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智慧能源與動力方向,車輛學院的科研團隊深度參與了中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戰略規劃、技術研發、示範考核、國際合作及産業推進,牽頭成立了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提出了以純電驅動為突破口,帶動新能源汽車全面發展的轉型戰略,形成了電機、電池、電控三位一體的技術佈局。

在汽車動力電池領域,揭示了高能量密度鋰電池的起火抑燃機理,創立了以大模型推斷為基礎的電池安全預警技術,建立了通用化的電池安全失效與設計模型,研發了國際領先的固態化高安全動力電池,被近90%的全球動力電池廠商進行了技術應用。

清華大學主導研發的氫燃料電池客車,先後服務過北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是全球首個兩度服務奧運會的團隊。團隊在高性能電堆的設計和製備、大功率燃料電池的冷啟動、惡劣條件的長壽命健康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這為全球首臺液氫燃料電池重卡的誕生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我們聚焦未來零碳動力的發展願景,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利用微量氫點燃氨的全新路徑,實現了“氨氫融合”發動機的穩定高效運作,這是該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術突破。

底盤性能的高低是決定汽車行駛能力的基石,電動化與智慧化正成為底盤騰飛的翅膀。車輛學院的研究團隊攻克了“回饋制動、混合驅動、驅制動一體化”三大核心技術,並實現大規模産業化應用。當然這些研究工作,都是過去時,是過去十年積累的一些重要成果。地面運載工具的“新四化”變革,包括智慧化、網聯化、電動化、低碳化,還有諸多令人困惑的未解之謎,還有一系列核心技術有待攻關破局,亟待大批青年學子努力學習知識、深耕這一領域,發揮你們的聰明才智,攻堅克難,創造屬於年輕一代的嶄新成就。

師資和科研實力強大注重跨學科人才培養

智慧製造與裝備類現有專職教師系列235人,包括兩院院士8人、國家高層次人才70余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教學名師7人。另外,智慧製造與裝備類擁有一流的研究和人才培養平臺: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若干個教育部和北京市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平臺。

在人才培養方面,智慧製造與裝備類還充分利用了清華大學的工科創新綜合優勢,與自動化類、電子資訊類、能源與電氣類、臨床醫學類等開展跨學科協同培養。如目前大類中智慧製造與機器人方向人才培養將與自動化係合作、微納製造與IC裝備方向將與積體電路學院合作等。

高品質的師生互動學習是大類培養的鮮明特色

高品質的師生互動學習是大類培養的鮮明特色。清華大學的邱勇書記曾經講過,教師既要走上講堂,又要走近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受其教”,讓每一名學生充分發揮其潛能。智慧製造與裝備大類就是為學子們提供這麼一個大有可為的舞臺,同學入學後會有學術造詣深厚的老師們精心指導,師生共答同一問題,協作開啟大學的學習生涯與探索之旅;老師們通過設置既有學理深度,又有實踐樂趣的題目,引導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進行科研探索,于課堂之內交流學術思想,于課堂之外碰撞智慧火花。

例如,車輛學院的一位本科生秦宇迪,從大二開始啟動了新型智慧電控車輪的研究,這個項目起源於一門專業課的大作業,開始的時候並不起眼,但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一步步打磨自己的作品,最終摘得全國“挑戰杯”的特等獎。清華大學的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曾提出過“從遊”教育理念,老師就像大魚,學生就像小魚,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師生伴遊,教學相長。智慧製造與裝備大類擁有適宜學生們“暢遊”的星辰大海,更有品行高潔、樂教愛生的高明舵手,他們將幫助同學們繼續兒時的夢想,帶領同學們實現人生的飛躍。

培養特色:厚基礎、強交叉、重實踐

智慧製造與裝備類緊緊圍繞清華大學提出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基於厚基礎、強交叉和重實踐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人格健全、學問篤實和知行合一的創新領軍人才。

厚基礎:從認識文明、社會到科學思維、溝通交流、審美體育等通識課程,以達到修身養性、塑造人格的目的。通過數理、力學、資訊、材料等基礎課程學習,夯實面向未來、解決未知領域問題的厚實的基礎知識。

強交叉:從大類名稱智慧製造與裝備就可以看出與人工智慧的強交叉性,另外智慧製造與裝備類設計的每個方向均具有很強的交叉性。該大類有5個方向供大家根據志趣選擇:智慧製造與機器人、微納製造與IC裝備、生物製造與醫療裝備、智慧車輛與交通、智慧能源與動力。智慧製造是與人工智慧交叉;微納製造是與資訊、積體電路交叉;生物製造是與生物、醫療交叉;智慧車輛與交通是與人工智慧、網際網路交叉;智慧能源與動力是與新能源交叉等。

重實踐:重實踐是智慧製造與裝備類最突出的特色,培養方案中有課程實踐、生産實踐和産教研融合的探索和項目實踐。培養方案之外,有社會實踐、SRT科研實踐以及機器人等課外競賽實踐。通過這些實踐方式的培養,進一步加強同學們的能力、志趣和創新思維方式的培養,真正成為知行合一的技術創新和引領者。

智慧製造與裝備類今年推出按志趣方向的人才培養,其最重要的環節是推出了教研融合的方向探索和實踐課程,機械工程系結合研究優勢和未來需要,推出了智慧製造與機器人、微納製造、生醫製造3個方向探索和實踐課程供大家根據志趣進行選擇,在每個方向上有2個3學分的探索和實踐課程,並且在此基礎上同學們還可沿著所選方向繼續9個學分的綜合訓練,通過這些探索和實踐課程,同學們將進一步確定自己的志趣,完成本研貫通的培養。

另外,很多學生還會參加“機械力量”等社會實踐,“機械力量”社會實踐是清華大學最有影響力的社會實踐活動,每年組織的海內外實踐還吸引除機械外的很多其他院係學生的參加。

自由選擇!智慧製造與裝備類推出五大特色培養方向

智慧製造與裝備大類今年推出了五個特色培養方向,這些特色方向主要是結合未來社會和産業的需要,以及研究優勢和第四次産業革命的相關技術而形成的。本大類學生在報志願或入學後,可自由選擇進入智慧製造與機器人、微納製造與IC裝備、生物製造與醫療裝備、智慧車輛與交通、智慧能源與動力等五個特色課程方向。在大一結束前,根據學生的志願和興趣,進行二次雙向選擇。本大類學生畢業本科時獲得機械工程或車輛工程的工學學士學位。

大類設有機械工程實驗班項目,實驗班成立於2014年,經過十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品牌。實驗班主要是面向未來有志於從事研究的同學,其培養方案以本博貫通培養為主,實施全球勝任力發展支援,資助至少1次海外學習生活等經歷。全面實施學業導師和職業發展顧問,學生入學後,除了班級輔導員和班主任外,還為每位同學配備了學業導師以及職業發展顧問,引導學生志存高遠,追求個性化發展。

數理基礎與工程素養雙提升,打造高品質的課程體系

智慧製造與裝備類的人才培養中有兩個鮮明的特色。一方面強化數學、物理、人文等基礎知識的積澱,為後續的專業學習打好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強調工程素養的培養,設置高品質的資訊類、電子類、電腦類課程,比如現代控制理論、電工電子、信號與系統、機器學習等,讓學生們快速掌握領域的前沿知識。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階段,學院以運載工具的基本原理為核心,結合智慧化、電動化的前沿知識開設了系列化高品質課程,這為優秀學子的進一步深造提供了堅實地基礎。

車輛學院的夏群生老師是北京市教學名師,曾經是國家精品課《汽車理論》的負責人,他曾經説過,“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要引領學生走入知識、走入科研”。世間百年名校,無非教書育人。如果大類有一個的核心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培養人才,面向未來科技變革培養祖國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為此,學院重點打造了本研貫通的課程體系,將本科生課程和研究生課程銜接到一起,讓學有餘力的本科生可以直接選修研究生課程,提早接觸科研一線的理論知識與技術前沿。進入研究生階段,車輛學院還深度參與了碳中和研究院、人工智慧學院、智慧産業研究院的特色培養項目,這為同學們高水準的前瞻研究和引領性的創新突破提供廣闊的平臺。

依託科技創新活動育人,鼓勵學生多樣化發展

人才培養的第二個特色是卓有成效的科創育人體系。車輛與運載學院以第二課堂的科技創新為抓手,面向本科生建立了全學程的人才培養體系。大一寒假有“芯動計劃”挑戰賽,這是全校最有名的新生科技競賽之一,每年幾百人報名參加,同學們零基礎學習單片機編程,搭建一台屬於自己的自動循跡智慧車。大二開始有SRT(本科生專屬的學術訓練計劃),通過電動方程式車隊和智慧車隊,學習前沿知識和工程經驗,親自動手搭建一輛可以駕駛的汽車,在全國大賽的場地上飛馳,感覺還是完全不一樣的。大三大四可以進入領域知名的實驗室開展科學研究項目,同時學院還提供了一系列資助計劃,鼓勵學子們前往海內外名校,比如MIT、斯坦福、牛津、康橋、東京大學等,進行暑期研修,進一步增長見識,擴展國際視野。

以車輛與運載學院的挑戰杯為例,近十年獲得了十三項特等獎,並獲得清華大學挑戰杯的“永久杯”,這相當於“足球世界盃”的大力神盃終身榮譽。特別有意思的是,同學們參與“挑戰杯”的選題範圍非常廣,交叉性很強,包括先進傳感、無線充電、新能源、智慧網聯、先進驅動、人文科普、大數據平臺、機器人、經濟管理等。這一套科創育人體系為同學們提供了自由、寬廣的成長空間,不僅支援自主學習、個性化追求,而且鼓勵多樣化發展路徑,綜合提升個人能力,為未來科技的領導者提供了很好的培養環境。

職業發展

近五年來,智慧製造與裝備類80%以上同學可獲得免試攻讀研究生資格,約60%學生選擇在清華大學讀研,校外讀研的重點院校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也有一定比例同學到國外知名高校攻讀研究生,或者參與到清華大學與國外大學的聯合培養項目中繼續深造。

寄語

汪家道:家長朋友們、同學們,高考的結束標誌著一個階段的完成。無論成績如何,這都意味著完成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戰,也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起點。在此,我們向所有的考生表示祝賀,願你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勇敢地追求夢想,開啟人生的新篇章。

在這裡,特別歡迎大家加入“智慧製造與裝備大類”,與我們一起“匯智造力量,鑄國之重器”!

【責任編輯:張學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