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海就出局丨中國企業的産業供應鏈國際化發展模式

不出海就出局丨中國企業的産業供應鏈國際化發展模式

2024-06-13 09:30

來源:浙大EMBA教育中心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近日,第十一屆産業數字化與供應鏈金融創新論壇在深圳召開,浙江大學EMBA《産業網際網路與供應鏈金融》課程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沈亦文以“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産業供應鏈發展模式”為主題發表演講。

01人物名片

沈亦文是浙江大學EMBA《産業網際網路與供應鏈金融》課程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客座教授,全球現金管理、貿易與供應鏈金融專家。

沈亦文教授指出,在如今的數字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之下,全球産業鏈的深度融合趨勢已不可逆轉,全球供應鏈重構中國經濟市場迎來巨大變革,國內企業也面臨著需求不足、供應鏈脫鉤等系列難題,需要對供應鏈進行全球佈局,出海開拓新的消費市場成為國內企業破局關鍵。

image.png

02中國企業的産業供應鏈國際化發展模式

*整理自現場速記,有刪減

我非常榮幸能有機會與大家分享近年來在中國企業海外發展方面的一些探索。我們針對出海企業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雙總部內外聯動+産融結合的商業模型,這種模式有效地助力了出海企業實現二次曲線發展。今天,我希望通過分享一些經驗做法,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參考,同時也期待在接下來的論壇中,能夠學習到更多關於企業成功出海的不同路徑和經驗。

今天在座各位均是來自中國各行業頂尖的企業家,大多在國內市場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面對全球化的大趨勢,也面臨著新的挑戰。2023年,我們共同經歷了經濟內卷的困境,業務競爭愈發激烈,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甚至有時不得不面臨無利潤以及虧本運營的艱難抉擇。我曾看到一位企業家在自己的辦公室貼出一個口號——“寧願累死自己,也要餓死同行”,這種內卷現象,實質上是經濟下滑帶來的增長迷茫和惡性迴圈的體現。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2024年乃至未來,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面對這樣的形勢,不能再僅僅依靠延長工作時間、加大競爭力度來應對。相反,我們需要跳出內卷的思維定式,積極尋求新的增長空間和合作模式。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出海”將是企業無法回避的選擇。

我今天的主題是“不出海就出局”,這不僅是對當前中國經濟變革背景的深刻反思,更是對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前瞻思考。只有勇敢地走出國門,融入全球市場,我們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而在出海過程中,如何融入當地市場、構建高效的頂層設計並整合當地資源,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

(1)“中國企業不融入全球産業鏈,只有去中國化!”

近些年來,我們看到很多的中國企業家已經先知先覺,離開中國,在海外搭建新的供應鏈體系、製造業體系,並且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了海外國際總部,實現企業從中國企業到跨國企業的轉變。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注意到中國企業主要形成了三種出海模式:

第一種是海外的鏈主企業為了分散供應鏈的集中度,把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了東南亞;第二種是在行業裏有一定領先度的企業,認為企業在國內發展所具備的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同樣能夠産生足夠優秀的競爭力,因此選擇主動出海,在海外搭建鏈條;第三種則是更為普遍的一種狀態,在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態下,很多的中小企也現存業務受到極大挑戰,從而不得不在海外尋求新的空間,“被動”出海。而無論是那種出海模式,“企業不出海就出局”已經成為共識。

在如今的數字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之下,全球産業鏈的深度融合趨勢已不可逆轉。我認為,不存在所謂的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如果中國不融入全球産業鏈的話,只有去中國化!所以建議各位企業家應該走出舒適圈(國內市場),將認知擴大到全球範圍,企業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形勢。

我給大家看張圖,以便於大家更好認知全球供應鏈正在重構這一現狀。這張圖上是中國進出口海關的數據,共6.31萬億美金的總進出口額當中,3.59萬億是進口,2.72萬億是進口。但是我們發現,以往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美國和歐盟,今天最大的貿易對手卻變成了東盟。大家可以看到東盟跟中國的交易額已經達到驚人的9600億美金,美國和歐盟原來遠遠領先於東盟,而現在美國的貿易已經降到了600多億美金。

這當中有兩個關鍵,跟中國的交易有很多都是經過東盟去了歐美,不知道這一點大家有無意識到,東盟交易量猛增的背後,很多主體都是中國的製造業,他們有的把製造業改到了越南,通過在越南等地做粗加工等,形成原産地的改變,避免中美或者中國與歐盟貿易競爭的限制,從而通過東盟進入歐美的市場。但這也意味著對中國出海企業來説,我們有了更好的渠道能夠讓大家規避當下中美競爭和中歐競爭之間的貿易壁壘,形成更好的業務模式。

(2)新加坡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新地點選擇

image.png

我重點提一個需要引起大家重視的現象:儘管香港和新加坡地域狹小,它們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額卻異常龐大。上述圖表數據顯示,香港與中國的貿易額近些年已經有所下跌,目前維持在約3千億美元,而與新加坡的貿易額正在逐年上漲,在2022年更是達到了1千億美元。這兩個地方之所以能與中國産生如此巨大的貿易往來,並非因為它們自身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而是因為他們是輻射整個東盟乃至全球的橋頭堡,是國際金融資本的中心。

貿易與金融緊密相連,不可分割。通過香港和新加坡進行貿易,企業能夠更好地整合國際金融資源,從而推動貿易的快速發展。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個地區的轉口貿易量如此之大的原因所在。這些數據清晰地表明,香港和新加坡成為中出海國企業建立國際總部的理想之地。

大家要明確國際總部和海外生産製造基地或是供應鏈管理基地這是兩個概念,你可以把工廠設在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地方,但是你的國際總部,也就是金融資本的運營中心卻需要設在香港或者新加坡。

香港和新加坡之間其實有著非常明顯的競爭關係,他們兩個如同雙重鏡,國際地位都是非常相似,都是地區總部與全球金融中心。我們需要懂得怎麼在這兩個地區獲得自己所需的貿易資源和金融資源,從而促進企業更好的國際化發展。本人近些年帶過不少中國的企業家團去參訪越南、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也看到各種製造業企業在那邊落地生根,一片如火如荼的狀態,如同當初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時的熱土,中國企業家可以關注這一現象,並且思考如何借助這些地區高速發展的經濟,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新加坡已經成為輻射東盟十國最重要的橋頭堡,在過去的三五年裏能看到很多國際跨國企業的總部大量轉到新加坡。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除了在香港搭建總部,也開始在新加坡搭建總部,這樣能更好的形成海外競爭的優勢。在香港和新加坡設立總部,企業不僅享受到勞動力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能夠更好地融入歐美的採購體系。借助這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企業能夠形成強大的跨境供應鏈金融整合能力,進而推動業務的發展並獲得更穩健的資金支援。這也是全球化佈局的一個縮影,展示了香港和新加坡作為國際商業樞紐的巨大潛力和價值。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在蘇州有一個很大的工業園,其實像這樣的工業園,新加坡在越南投資了13個,叫越新工業園。新加坡是越南最大的投資者,可實際上每一個越新工業園裏面入駐的企業在表面上看他們是新加坡企業,但是背後的老闆卻都是中國人,他們在新加坡註冊公司之後,以新加坡公司的名義作為一個地區總部到越南投資,並在越南成立製造業子公司,進而能享受新加坡與越南本地雙重的優惠稅收政策和一些其他資源,這些企業非常迅速融入到當地的環境當中,發展也非常不錯。事實上,我們身邊很多熟悉的企業也都已經進入到這些園區,它們沒有中美關稅帶來的高負擔,也擺脫了中國對環境污染的限制,在享受東盟的勞動力紅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享受了國際金融資本中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金融資源。

為什麼是新加坡而非香港?儘管香港在金融資産上遙遙領先於新加坡,但實際上在過去的五六年裏新加坡的成長速度遠勝於香港。從它的投資數據上可以看到,基本上每一個東盟國家最大的投資者都是新加坡,而新加坡背後中國企業家的身影不容忽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雖然香港金融資産一度10倍于新加坡,但是今天,新加坡已經成為最吸引中國投資者的一個最大的地方。

新加坡是一個彈丸之地,但每人平均GDP非常富有——達到了8.28萬美元,中國現在還處在1.3萬美元,新加坡是高等發達國家。從吸引高凈值人群來講,新加坡去年也成為排名前三位的吸引全球富豪的地方。

我個人認為,從競爭力的角度來講,新加坡對輻射東南更有優勢,而且對西方的融入以及西方對它的接納度更高,在座各位如果想要做東盟市場,或者希望通過東盟進入到歐盟和美國,新加坡也許是你們最好的選擇地。

(3)新加坡賦能中國企業出海的關鍵因素

該如何借助這兩個國際金融資本中心和地區中心,去形成自己的海外架構?在這裡我想跟大家介紹一個從兩點貿易轉移到三點貿易,進而發展到境內外雙總部的新模式。我們在海外開設基地的時候,不是簡單開一個公司,開一個帳戶,做進出口貿易,而是使自己能更好的整合金融資源、稅收資源,市場拓展以及當地供應鏈搭建的能力。

如果大家要在新加坡搭建國際總部,輻射東盟進而進入全球的話,有四個關鍵助力——國際化能力、法治能力、金融和稅收政策。接下來我也會從這四個基礎要素入手,給大家講講如何更好整合新加坡的資源。

首先是金融。大家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久了,可能會認為全世界各地的金融形態和中國基本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國與海外的金融資源有很大的區別。早在2020年的時候,新加坡總的金融資産的規模只有2.6萬億新幣,經過兩三年的發展,已經翻倍,達到5.6萬億規模,這其中80%以上的資金不是新加坡本地的資金,而是來自於全球的資金,這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地區。

在國內經常聽到很多同事説,中國金融非常內卷,我們的銀行太多了。其實你如果跟國際金融資本市場做一個比較會發現,中國的銀行太少了!只有五家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20多家城商銀行;而新加坡只有上海的1/8的面積,但這樣一個小地方就有207家叫得上名號的銀行,此外還有很多不熟悉的銀行(貿易走廊銀行)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幫助大家在境外各個地方做貿易走廊業務。在銀行之外,還有超過兩千多家非銀行機構,這是一個百花齊放的金融市場。

第二個是稅務的激勵政策。這也是當地的企業家需要去利用的政策,我在這裡列了幾個,大家可以看一下。通過這四個政策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架構搭建正確的話,你的稅務成本會從中國可能高達25%的所得稅再加上16%、17%的增值稅,變成新加坡可能長達15年零稅率或者長達10年的5%的稅率。我今天拿中國的一家企業——青山鋼鐵舉例,它在很多年年就進入新加坡,而且通過新加坡去投資工業基地,在新加坡連續十年拿到5%的所得稅,新加坡只有所得稅,沒有其他任何的稅,而在中國要交20%左右的所得稅,單從稅率上節省的成本就會形成它的優勢,更不用説它在金融資本上的優勢。

所以我們很多出海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會從兩點貿易轉三點貿易,有的企業在以前直接從印尼采購,而現在通過新加坡採購向印尼采購,其目的是通過這樣的貿易流在新加坡獲得金融資源。也有機會通過三點貿易,在進口端獲得更好更穩定的交易,同時把利潤留在海外,使企業所得稅相應降低;同樣的出口的貿易流也可以在新加坡獲得稅收和貿易的資源。更值得一提的是,貿易節點的增加並不增加物流,企業物流依然從印尼運到中國,依然從中國的工廠運到了美國,但是單據經過了新加坡,就使得大家有機會能夠整合香港、新加坡這些地區的金融和稅收的政策。

(4)企業出海參考案例分析

已經有很多企業通過這樣的方式成功出海。早在2008年的時候,我就幫助三一重工搭建了它在香港的平臺,就是一個典型的三點貿易平臺。

他們在香港上市有兩家貿易公司,三一國際香港公司負責出口,中興恒運香港公司負責進口,通過進出口貿易把融資的節點從中國移到了香港。香港有很多的金融工具,企業可以借助香港的資本市場,把整個出口的業務用組合保理的方式,從而使得自己的應收帳款變現。通過中興恒運這樣一個載體,在香港市場形成早收晚付的過程,從而形成巨大的沉澱的資金流。在香港和新加坡獲得低成本資金,就可以擴大生産,更多應用在上下游供應鏈,這就意味著企業通過三點貿易的形態,把香港高效率、低成本的資金流到中國,反哺回中國,這裡面有很多很好的方案,值得大家去研究。

再舉一個例子——中越貿易。近些年來中國和越南之間貿易的交易額越來越大,在這個上面,我們看到有一個中國進口,越南出口的模式。在這個情況下,如果中國的買家或者越南的買家缺少資金如何解決?有很多中國的企業開始進入這裡,既有中國的企業做貿易公司,幫越南的買家做貿易的安排,還有很多公司在新加坡,使得中國的買家跟賣家交流,而解決資金和風險的問題之後,很自然的,倉儲、物流以及更多的增值服務就可以一起帶出去,這個就是中國供應鏈管理公司進入到海外市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反過來我們來看越南的進口以及中國的出口,例如中國有很多的産成品賣到越南,同樣越南的買家和中國的賣家之間交易有很多的痛點,我們看到有很多貿易管理公司進入到這些鏈條裏面解決痛點,他們或者能把握越南買家的賦能能力,或者能把握中國供應者的賦能能力,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業務管理的機會。在這兩個節點的參與上,從供應鏈資源的整合性來講,他們既可以整合中國的金融資源,又可以整合新加坡的金融資源,甚至能形成這兩個地方的互聯互通和內外聯動的模式,這個不只是一個節點的重要性,也是在這個節點裏面的企業傢具備整合資源和運營的能力,這個都是出海企業需要掌握的。

最後一個例子——新希望集團海外拓展的例子。我為新希望做了很多年顧問,早在2010年就幫新希望出海,搭建海外的平臺,幫助他們搭建整個國際化發展的路徑,也就是雙總部的路徑。

這樣的路徑搭建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成立的是一家貿易公司,做轉口貿易,進而變成貿易+融資的中心,進而變成國際總部,由新加坡投資它在東盟的各個工廠,形成一個控股架構,再進而形成一個金融資本的運營中心和國際管理總部。當然要形成境內外聯動的模式,除了搭建國際總部以外,內外兩個資金池的聯動,以及借助一個主資金池去整合各個地方當地的資金,形成一個總部化管理模式形態是非常重要的。

在形成一個國際總部雙資金池的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海外的國際總部架構搭建又有了新的調整的模式。這樣的國際總部不再中國持股,而是完全獨立的國際控股公司,它的所有的架構為了合理避免稅收,使你的競爭力更強。而這樣國際總部的搭建,會不會反過來成為收購中國公司,讓自己變成國際化發展的可能?事實上完全有可能,這就使得你進退有各種各樣的形態出現,這個都是非常好的,值得大家參考的。

最後我把我講三點貿易和境內外聯動的雙總部模型概括在這張圖。我希望大家在海外搭建一個貿易平臺,把兩點貿易變成三點貿易是國際化發展的第一步。最終希望大家都有機會在香港、新加坡這樣的金融中心形成國際總部,它兼具了對海外整個投融資發展的職能,同時也具備了整合全球國際化管理人才的職能,而這些是大家在國際化發展過程當中都會遇到的問題。

時間原因,不能展開詳述,最後也為此次分享總結幾點重點內容:第一,如今企業跟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供應鏈跟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是生態圈跟生態圈之間的競爭,如果我們在中國的生態圈過於擁擠,過於內卷,搭建海外生態圈是一個新的發展之路,而海外生態圈的搭建需要國際化的能力,需要你儘早走出國門,整合當地所賦給你的各種資源,所以必須邁出第一步。

第二個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今天在貿易架構圖中能明顯看到供應鏈的重構現象,東盟從中國很小的貿易夥伴現在變成最大的貿易夥伴,東盟市場特別是新加坡市場非常關鍵。為更好的向外輸出,我們企業需要利用新加坡的優勢,融入到全球的海外鏈。

第三個要強調的是“不出海就出局”的觀念。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光靠國內內卷是不夠的,需要融入到一個更大的市場裏,擁有更多的資源,形成更好的生態圈才是最重要的,對中國企業家來講,融入到整個全球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最後,需要強調的就是,只有我們進入到這些市場當中,才會發現當地有很多的業務機會,也許你會看到有很多的資源可以去整合,這個是在中國市場是沒有發現的沒有。當你去整合了這些資源和賦能能力的時候,反過來你再反哺你在中國的業務,或許會發現我們的競爭力不同以往,有絕對的優勢。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大家接下來的國際化發展有所幫助,也希望在座的企業家未來在國際化市場中一展身手,取得更好的業績,感謝大家。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浙大EMBA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張學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