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對話:人工智慧、藝術投資與生命哲學

圓桌對話:人工智慧、藝術投資與生命哲學

2024-06-07 15:34

來源:復旦管院後EMBA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圓桌對話:人工智慧、藝術投資與生命哲學

2024年4月20日,在復旦大學泓複學堂中國哲學與時代精神課程啟動儀式暨第四屆復旦管院後EMBA年會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孫向晨,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鬱鎮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高層管理教育中心主任邵勃就AI與美術創作、藝術品投資、親子交流、投資哲學等話題,展開了一場深度交流對話。

問題一如何看待藝術評論家在藝術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

孫向晨:藝術與人類的精神活動緊密相關,需要得到人文世界的反饋,這也使得藝術創作者、藝術評論者和市場之間形成一種充滿生命張力的交互關係。在這個關係裏,藝術家本人是創作者,以他對這個世界的敏銳性來創造個性化的藝術形式,但具體作品的地位和價值,則有待接受評論家和市場的反覆考驗。

鬱鎮宇:評論家從不同的角度作出評價,從一般欣賞者角度,那就是傳遞自己的審美、鑒賞、心得。從專業研究者角度,那就是以專業的眼光,審視作品,討論其成敗得失。藝術評論家的角色可以是普通觀眾的審美引導員,也可以是伯樂,發握尚未出名的藝術家藝術作品,總能夠比較好地把作品當中的內涵及時挖掘並表述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評論家和藝術家兩者其實相生相合、互為因果。光有藝術家,沒人去評論的話,再好的作品也不過是沙漠裏的一顆普通石頭,但如果能夠經過評論家的悉心打磨,則可能會變成了一塊寶玉。

邵勃:藝術經濟學屬於一門特殊的學科,藝術品的市場定價通常都不大符合常規的經濟學規律,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一種極端的奢侈品。LV、愛馬仕的包買了以後還能有相同的一件,常玉的一幅畫作則絕對只此一件。藝術品的稀缺性決定了其定價會比奢侈品還要再“扭曲”一些,這也進一步令藝術評論家的地位和價值得到凸顯。

問題二在一個數字空間裏,人的藝術體驗會有何差別?

鬱鎮宇:AI和美術、藝術的結合,未來可能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藝術發展趨勢;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人工智慧可以大幅改觀大眾接觸藝術的創新途徑,但它未必能夠完全取代藝術家的功能。數字藝術確實能夠快速創作大量美輪美奐的作品,但很難像人類創作的作品那樣,在反覆欣賞的過程中會産生一種共鳴。好的藝術作品具有思想表達屬性,反應藝術家創作的情緒和態度表達,人作為社會生物對藝術品欣賞可以從審美上升到情感和思想領域,而這種情感交融恰恰是藝術品中最重要的表達屬性之一。另一方面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可能具有某種過程性的故事性,而數字表達目前更多的是節奏、炫技和色彩。

問題三體育是不是一種現代性的産物?如何理解其背後的哲學性?

孫向晨:很難説體育只是一種現代性的産物,比如説我們去奧林匹亞,整個體育、醫學、諸神的崇拜在古希臘都結合在一起,得到完整的發展,現代世界則會從中抽取出體育,既是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也是以更專業的精神使之延續。對中國文化傳統來講,從五禽戲到功夫、養生,我們其實也一直非常注重身心的鍛鍊、體驗與調養;並且這種身心合一的鍛鍊模式,背後濃縮著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與探索,具有濃厚的中國哲學底蘊。

邵勃:體育所帶給人的不僅僅是肉體的鍛鍊,更在於教育啟迪、身心提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體育都不會局限于現代性,而將貫徹於人類文明的始終。

問題四 AI對藝術市場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

鬱鎮宇:AI的突飛猛進給就業市場帶來的衝擊非常大,很多攝影師、後期製作、動漫設計師等熟練技術藝術工作崗位如果跟不上大眾審美和鑒賞能力的進化,勢必面臨被淘汰的境地。與此同時,AI對博物館、美術館的賦能仍在不斷深化。比如人工智慧的語音講解,現實虛擬再現,比真人講解所掌握的知識更豐富,同時能提供個性化服務,工作效率也更高、限制更小,未來這方面的商機還是很大的。

問題五最近“范曾事件”引起巨大炒作爭議,未來藝術評論何去何從?

鬱鎮宇:是否炒作我們先不予評價,但至少有一點很明確:我們需要尊重市場,尊重市場對藝術品來説尤為重要。一個藝術家、藝術品好不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藝術評論的百花齊放,客觀上也促進了藝術市場的增長繁榮。我們在參考借鑒藝術評論的相關態度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是得堅守自己的價值觀,這樣才能真正做好藝術投資。

問題六傳統父母與下一代之間往往存在著嚴重的價值衝突,如何正確理解並處理這些矛盾與對抗?

孫向晨:其實每個人都生活自己的時代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一套行為模式與思考方式。對於上一代的父母來説,可能是經過千辛萬苦才開闢出今天的這方天地,但對於孩子來説,他一齣生的起點就在這片天地之中,不同世代的起點的不同的,自然會形成一套全新的行為模式和思考方式,兩代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在所難免。作為父母,我們有必要認識到生命的延展從來都不是線性的、單一的重復,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下一代身上。父母與孩子之間同樣需要經常交流互動,以便在不同的世代之間達成更好的共識。

邵勃:生活就是一個不斷打開的過程,絕大多數人在二十歲的時候都不會知道未來將發生什麼。我們現在很多父母習慣於為孩子提前規劃好一切,希望他們能夠少走彎路、更快成功。但這種過分的確定性在某種程度上也扼殺了孩子的更多可能,這未必是一件好事。

問題七如何從哲學角度理解投資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孫向晨:時間創造差異,我們永遠不可能在固定的、永恒的、不變的狀態下進行投資。無論是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還是企業增長前景出現變數,都將會對投資結果産生重大影響,這也是投資不確定性的根源所在。面對這些不確定性,我們有必要進行理性分辨,在順勢而為的同時,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擁抱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復旦管院後EMBA”

【責任編輯:張學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