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東西文化元素 中國留學生探索戲劇創作新方式

融合東西文化元素 中國留學生探索戲劇創作新方式

2024-06-07 15:50

來源: 中新社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融合東西文化元素 中國留學生探索戲劇創作新方式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電(劉洋)“我希望將京劇的訓練元素與西方戲劇創作方法進行結合,向海外的觀眾講述中國的傳統故事。”英國諾森比亞大學戲劇與文學表演專業碩士生熊晨雨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融合東西方文化元素,用現代視角改編或演繹中國傳統故事和歷史成為一些海外戲劇人的創作手法。

在今年的畢業演出上,熊晨雨以《牡丹亭》中的“尋夢”為靈感進行現代化改編。劇目融合了京劇的程式化表演和西方的形體戲劇,並以傳統戲曲中寫意化的舞臺佈置來呈現不同的時空。

“讓西方觀眾理解中國傳統故事還是比較難的,語言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因此我選擇用肢體表演的方式來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熊晨雨説,京劇和西方的形體戲劇都注重肢體動作的表達,並善用象徵手法。熟悉西方形體戲劇的觀眾能通過相似的表演方式理解戲劇內容。


手勢是東西方戲劇表演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中國傳統戲曲中,包含梅派“53式蘭花指”在內的手勢既能狀物又能表意。西方的形體戲劇也強調運用手勢來塑造人物和故事情景。在此次的創作中,熊晨雨強調了手部動作,並運用了水袖、長綢等戲曲元素。這些飽含東方韻味的身段和肢體表現力讓觀眾折服。

“目前,不少西方的表演藝術家正在探索融合不同戲劇文化,以創新表演體系。演出後,我的導師希望我可以在英國開設工作坊,為當地的戲劇工作者提供京劇程式化的訓練。”熊晨雨説,京劇注重對演員身體控制力的訓練,從步伐、姿勢到眼神都有嚴格的訓練方法。西方的形體戲劇工作者希望融合這些訓練技巧,豐富動作含義,增強演員的舞臺表現力。這也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路徑。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音樂治療專業碩士生、音樂劇《唐人街木匠》製作人兼揚琴演奏者劉冰瑤認為,面向海外觀眾講述中華文化時,創作者們可以嘗試從與當地歷史文化相關的角度選擇題材,並在敘述方式上加入現代化元素。

據劉冰瑤講述,《唐人街木匠》的靈感來源於一部關於澳大利亞華人木匠的紀錄片。故事圍繞20世紀初受迫於“白澳政策”的華人木匠如何反抗排華展開。

“我的朋友李俊彬是馬來西亞華人。他在看到紀錄片後深有共鳴,於是便希望製作一部音樂劇講述這段歷史,展現來自廣東的華人移民群體的家庭觀和堅韌精神,以及新老移民面對不公和歧視時的態度。”劉冰瑤説,與當地歷史直接相關的故事更容易讓觀眾進入劇情,也能激發他們以不同視角解讀歷史的興趣,並從中體會其他民族的文化觀念和習俗。

在音樂的製作上,劉冰瑤和朋友們將揚琴、笛子與吉他相結合,並加入説唱元素。在她看來,糅合不同樂器的聲音特質、融合中西曲風可以為海外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不少音樂家正在尋求類似的跨界合作,比如,華人二胡演奏家與澳大利亞弦樂四重奏樂隊合作、古箏演奏者與管樂隊的合作等。

“與西方元素的融合併非改變了中華文化的特質,而是以一種貼合受眾文化習慣的方式講述我們的故事。這同時也是對創作者能力的考驗。我們還將繼續學習和探索。”劉冰瑤説。(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連結:https://www.chinanews.com.cn/hr/2023/11-12/10110836.shtml

發佈時間:2023年11月12日

【責任編輯:張學琴】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