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五六點山東省原山林場的楊師傅就起來了,燒水、吃早飯,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刻墓碑。一塊墓碑上大大小小100多個字,楊師傅一年下來能刻兩百多塊。
“叮叮噹當”,石刻的工作一筆一劃來不得半點馬虎, 否則就前功盡棄。而這樣需要謹慎和專注的工作在楊師傅這裡,一幹就是二十年,而且“喜歡得很”。
“那時候想死的心都有了”
楊師傅全名楊玉坤,1962年出生,21歲還在林場做臨時工的時候,由於測量側柏林母樹高度時不慎觸到11萬伏的高壓電,“身體一下就壞死了”。
“醫院的大夫説,你哪也別去了,你上北京,你上外國,去哪都治不了了。”年紀輕輕的楊玉坤就這樣被命運判了“無期徒刑”,從此只能拄著拐杖,成為了一名殘疾人。
“那時候想死的心都有了”。對於兄弟姐妹眾多的楊玉坤來説,這種打擊不僅是身體上和心靈上的,更是實實在在的現實困境。
楊玉坤家裏兄弟姐妹六個,而他是老二,和大哥一起承擔著家裏的生活負擔,他受傷之後,弟弟妹妹都只能輟學打工,“家裏困難得很”。
好在林場裏主動安排他繼續在原山幹臨時工:門衛。不管怎麼説,這總算是個落腳的地方,而且一個月還有六十塊錢的收入。
“這個活兒倒是挺適合我”
時光流轉,1997年林場的一個決定讓楊玉坤的生命有了一絲新的希望。
“我們的林區靠近城區,過去林場周邊有好多老百姓的墳,我們當地的習慣,比如説清明節、過年,還有一些其他的節日都是要祭祀祖先上墳燒紙,那就很容易引起火災。為了徹底消除林區火災隱患,場裏決定籌建常青林公墓,一個是在管理上比較統一,再一個就是燒紙什麼的有集中的焚燒爐,這樣有不會燒到林子”,原山林場的另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道。
公墓籌建起來,林場又專門請了一名當地有名的石刻匠給刻墓碑。不忙的時候,楊玉坤就坐在石刻師傅身邊看。他當時心裏就想:自己的腿腳雖然不方便,但是手臂卻較靈活,也有股子力氣,這個活兒倒是挺適合我。
報備林場領導,得到支援後,楊玉坤就開始了石刻技術的學習。“那時候早也練,晚也練,十個手指頭不知道被自己砸傷了多少次。”三個月後,楊玉坤出師了。從此,他便成為了林場專門的石刻師傅。收入也從門衛的60元每個月漲到了600元每個月。
“中國傳統講究入土為安,不僅要按時刻出來,而且還得必須能讓死者家人滿意,絲毫馬虎不得。沒有辦法,只能是白天黑夜地加班加點。有時累得實在受不了了,眼睛也瞪不起來了,衣服也顧不上不脫,倒下呼呼就睡,半夜睡醒了起來接著刻。就這樣,我沒有因為自己耽誤一塊墓碑的安置,沒有讓死者家屬對常青林山莊有一丁點不滿,很多人在墳前做完了公事,都專門跑到辦公室對我們表示感謝!”楊師傅不僅找到了自己適合幹的活兒,還把這份活兒幹出了屬於自己的驕傲。
“要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又這麼幹了十多年,敬業和專注的楊師傅似乎開始迎來自己的“幸運”。
2007年底的一天,原山林場政工科的同志突然通知他,要給他辦理就業手續,讓他享受正式工的各種待遇,工資也往上提了一大截。到2017年,楊師傅的月固定工資已經達到了4000元,加上其他福利,年收入達到了6.65萬元。從2012年10月的2.25萬元算起,楊師傅5年間的工資增長了近3倍。
“這個收入在山東淄博市算很高的了。”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原山林場的關懷照顧,作為一個殘疾人,楊玉坤實現了他的“脫貧致富”。
“孫書記經常説,原山林場是在黨和政府的支援下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作為原山人,要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工作,去生活。”楊師傅談及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況,知足而感恩。
正如楊玉坤所説,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一系列扶貧攻堅政策的出臺以及原山林場城市綠化、森林旅遊等綠色産業的大發展,楊玉坤的生活才能芝麻開花節節高。
而像楊玉坤這樣的殘疾人,原山林場還有52個。也正因為此,在2011年,中國肢殘人協會對原山集團銳意改革、奉獻社會的精神予以表彰,確定原山集團為全國首個“自強創業示範基地” 。
今年的楊師傅55歲,由於腿腳原因始終沒有成家。他的收入除了一部分用於生活,一部分想攢著退休後旅遊,還有一部分用於捐獻給愛心原山團隊做慈善。獨身的楊師傅,現在養了魚,還養了只狗,聊以慰藉。
據説,前不久楊玉坤又享受到了國家林業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委聯合出臺的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政策,在全場第一個拿到了新房的鑰匙,享受到了寬敞明亮、當地環境最好的樓房。
“現在有了新房子,想把房子收拾好,然後還是想找個老伴。”楊師傅的人生又有了新盼頭。(文 / 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