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領新實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既繼承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又吸收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實踐屬性和人民情懷。
深刻理解時代特性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態智慧,直面現實問題,洞察矛盾變化,順應時勢變化,不斷總結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經驗,並凝結成時代的思想精華,科學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直面現實問題,觀察時代脈動。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我國生態領域仍然存在發展與保護不協調、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交織、傳統污染物與新污染物並存等問題,以黨中央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直面問題,搜尋“病因”,診斷出了環境污染帶來的“外傷”、生態系統被破壞造成的“神經性症狀”、資源過度開發造成的“體力透支”等“病症”“病根”,為我們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方法治理“生態病”打下堅實基礎。
洞察矛盾變化,把握時代潮流。主要矛盾是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生態環境領域,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藍天、碧水、凈土的渴望,實現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突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現代化困境,既探索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也追求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美麗中國建設,不斷提升全社會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成為應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戰略突破。
順應時勢變化,引領時代發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四個階段。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是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通過合理利用自然實現自身發展,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願景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具有綠色性、協調性、公平性等特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凸顯宏觀謀劃、整體發展、全面均衡等特點,是中國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形成的文明形態,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深刻理解實踐屬性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這是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必須遵循的邏輯。作為全黨全國全社會共同遵循和堅持的指導思想,就是因為它是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實現了由實踐探索到科學理論指導的重大轉變。
對生態文明的認識源於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而認識則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實踐産生了認識的需要,為認識提供了可能,並使認識得以産生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引領全黨全社會聚焦我國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這些偉大實踐不僅推動了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也推動了不斷發展、內涵不斷豐富。
從生態文明的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感性認識是人在實踐中通過感官對事物外部形態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理性認識是人通過思維對事物內部聯繫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階段。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就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核心理念,深刻地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轉換的內在邏輯,實現了發展從“短平快”到“可持續”、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從“矛盾論”到“統一論”的重大轉變,是認識觀和發展觀的重要昇華,是發展思維、價值觀念和執政理念的重大創新。
由生態文明的規律性認識再到指導實踐。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飛躍是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不僅在於認識世界,更在於改造世界。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來源於實踐、又用於指導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新時代,在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思想組織、法律制度、體制機制、科技創新、隊伍建設上全面發力,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系統性重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不斷提升,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充分彰顯了真理偉力、實踐偉力。
深刻理解人民情懷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也是無産階級政黨一切實踐活動的原則和依據。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鮮明特徵和根本價值取向。
滿足人民群眾生態福祉需要。將生態環境當作關係到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把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作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國各地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品質改善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要滿足當下人民群眾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要給今後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留足空間。中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仍然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需要新的理念指引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創造條件。
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地球是人類共有的家園。面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環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人類應共同面對、同舟共濟。將“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堅持多邊主義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努力推動建設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共同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挑戰,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這種廣袤深沉的天下情懷,大大拓展了人民性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彰顯的人民性,既是天人合一的人民性,也是天下大同的人民性。
作者:寧潔(江西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