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五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過渡期已進入第四年,過渡期工作正式進入“後半程”,也正是“最吃勁”的時候,聚力聚焦做好為民服務工作,在拓展上多做文章,是基層推動鞏固拓展成果向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的重點舉措。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人民”二字高頻出現105次。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每天直面最真實的基層問題,最實際的民生訴求,最強烈的急難愁盼,我們心中是否深植真摯的為民情懷,其直接關係到黨的形象、國家的命運和人民的福祉。在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處,于句句“民聲”中積“民信”聚“民治”助“民惠”。
“民聲”縈耳邊,“民事”記心間,方能“心”換“信”。共産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為民的事沒有小事,要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要如何辦好群眾的事?首先得聽聽群眾怎麼説。基層工作免不了繁雜瑣碎,群眾的抱怨、質疑、批評也在所難免。表面看,群眾的抱怨是一種埋怨與指責,但實際上卻是群眾真實意願的強烈表達,如果對群眾的發聲不聞不問,甚至視為“雜音”,只會積重難返,失去公信,很難再聽到真話,摸清實情。“民聲”裏面是“民生”,面對群眾的訴求,我們應該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傾聽群眾的訴求,以情換情,以心交心,將難聽的話靜心聽,抱怨的話分析聽,錯誤的話參考聽,切實讓“民聲”越説越真,越説越有用,真正將“民事”辦進群眾心坎裏。
情係解“民憂”,踏實辦“民事”,方能“智”換“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收入如何算?幫扶措施如何上?資訊資料準不準?這些在辦公室全是問題的工作,實則走進群眾身邊都能迎刃而解。“民聲”裏不止是問題的源頭,也是基層黨員幹部的智慧的源泉。義務教育、醫療保障、飲水安全、住房安全……這些隨處可見的群眾“心願”,都聯繫著民生福祉、群眾利益,反映的是群眾的“愁”與“盼”,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我們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善用“壩壩會”“村民議事日”等形式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集群眾的“土辦法”“金點子”解基層治理的“難點”“堵點”,充分發揮群眾“自治”效能,讓人民擔起民生工作的“主人翁”,也讓“民事”辦得可感可及。
堅持聚“民心”,持續利“民事”,方能“匯”換“惠”。“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群眾工作本質就是做人的工作,想要群眾認可、信服,離不開“情”“理”二字。義診、義剪、義修……豐富多彩的惠民活動是與群眾建立“情”的過程,而如何講清楚政策,又使群眾相信政策,用好政策,這是做好“理”的重要性。把“民事”辦得“情之所繫”又“言之有理”,“民心”匯聚自然也是“水到渠成”。實際上與群眾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要“接地氣”,杜絕講“漂亮話”,打“太極拳”,以暢通“民聲”渠道,確保合理訴求解決到位、不合理訴求解釋到位、生活困難的幫扶到位,將“評價權”交給群眾,讓各項惠民政策真正落實落細,也讓基層工作既有態度,更顯溫度。
“民聲”即“民生”。深植幹部的為民情懷,是新時代對黨員幹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保障。(宜賓市屏山縣書樓鎮 譚世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