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民”置頂,讓“改革願景”變成“幸福實景”

發佈時間:2024-11-21 10:25:0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汀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民之所望,奮鬥所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將“人民”置頂,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以人民的智慧為動力,以人民的評價為標準,讓改革的願景變成人民的幸福實景,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分享更多的發展紅利。

將“人民”置頂,在“察民情”中把準“改革所向”。改革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人民的需求和呼聲是改革的源頭活水。廣大黨員幹部應主動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用心傾聽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的痛點、難點,才能找準改革的方向和重點。以教育改革為例,只有充分了解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對教育公平的追求,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教育改革政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改革的精準性源於對民情的準確把握,唯有如此,改革才能真正回應人民的關切,做到有的放矢。

將“人民”置頂,在“聚民智”中用好“改革之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改革的智慧源泉。改革的道路上,應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廣泛匯聚民智。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誕生到各種基層治理模式的創新,無一不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在當今時代,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發展為聚民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政府應積極利用這些渠道,廣泛徵求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民參與到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通過聚民智,不僅能使改革方案更加科學合理,更能增強人民對改革的認同感和參與度,為改革的順利推進凝聚強大的力量。

將“人民”置頂,在“問民效”中擦亮“改革成色”。改革的成效最終要由人民來評判,人民的滿意度是檢驗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政府應建立健全改革成效的評估機制,讓人民群眾對改革的成果進行評價。如果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生活品質得到了提高,幸福感得到了增強,那麼改革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人民群眾沒有感受到改革帶來的變化,甚至利益受到了損害,那麼改革就需要反思和改進。只有以人民的評價為導向,不斷調整和完善改革措施,才能讓改革的成色更足,讓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紅利。(周麗)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