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中華文脈的重要構成,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道家文化同樣需依託“當代新道家”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厘清“當代新道家”代表人物的標準
道家文化的現代轉化,離不開“當代新道家”這一道家文化的傳承者與轉化者。道家文化的現代轉化,實質上就是“當代新道家”思想的現代轉化。因此,我們就得首先弄清“何謂當代新道家”,這是道家文化現代轉化的前提。
“當代新道家”的提法最早由中國科學院董光璧先生揭橥。1991年,他在《當代新道家》一書中,將李約瑟、卡普拉和湯川秀澍稱為“當代新道家”,認為他們的新科學觀是向道家思想的復歸。但董光璧先生所列的“當代新道家”代表卻因為疏離20世紀中國的歷史語境而“無法真正系統確立道家思想現代轉化的問題意識”,最終難以全面創新道家的勃然氣象。鋻於此爭議,有學者提名林語堂為“當代新道家”代表,有人主張金岳霖和馮契為代表,有人主張嚴復、王國維等為代表,有學者提出“汪曾祺、賈平凹、阿城、韓少功、李杭育、馬原等作家在當代文壇上喚回了道家精神”而應以其為代表。也就是説,對“當代新道家”,目前的學界各執一詞,頗有爭議。
上述爭議之所以存在,恰在於尚未厘清“當代新道家”的標準。所謂“當代新道家”,從眾多的論述者來説,至少要滿足以下三條標準:一是站在道家立場,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對道家文化傳承有發言權的思想家。二是富有創新意識,在道學理論建樹上有系統見解,構建了新的理論體系的大師型學者。三是回應新儒家、新佛家,回應西方文化,對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現代西方文化有系統研究,並能有所批判、能夠“揚棄”的學者。也就是説,當代新道家的代表, 必須要放在儒釋道三家為基本構架的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歷史大背景中進行考察和遴選。
二、“當代新道家”代表人物的確定
在將學界“當代新道家”代表人物放在儒釋道三教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大背景中進行歷史和邏輯的考察,並與馮友蘭、太虛等文化現代轉型大師進行對比研究的前提下,結合前述所厘清的三條標準,符合“當代新道家”代表的人物應該是陳攖寧。作為開創當代新道家和最早人物和一代宗師,陳攖寧的“仙學思想”是道教界應對時勢的一次復興道家文化的理論創新;他以卓爾不群的仙學獨立思想和震聾發聵的“仙道救國論”,改革道教,調適與現代科學的關係,開創了近現代道教的愛國主義傳統;他以當仁不讓的“道統”意識上接千年中華道家傳統文化的修道養生之學,下啟當今的“生活道教”理念,篳路籃縷,開創了中國道教現代化之路,實現了中國道教文化的現代轉型,並影響了當代新道家文化的興起,當代新道家正是接續陳攖寧的道統而起的文化復興事業。
三、學習陳櫻寧精神,推進道家文化的現代轉型
今天的當代新道家或多或少都要受到陳攖寧的影響。道家思想的現代轉化離不開對陳攖寧思想的研究。我們要以對陳攖寧精神的研究為契機,實現道家文化的現代轉型,更好地推動中華文脈的賡續。
一是繼承道統,勇於擔當的精神。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和道教文化的衰落,陳攖寧堅守民族精神文化家園,以“提倡仙學,舍我其誰”的精神,自居道家文化繼承者,展現了體現了道教文化者勇於擔當的主體自覺之道統論色彩。這種道統精神是“中國經學式的憂患意識”,是一種由尊重經典和聖人而來的擔當“文運”的憂患意識。它強調歷史連續性和價值穩定性,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經驗,繼承發展傳統文化,給傳統文化注入活力,並強調經世致用,賦予中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和中華民族頑強的鬥爭精神。
二是弘文講道,愛國濟世的精神。陳攖寧生活在舊中國時期,面對國力衰弱和外患,他提倡本位文化以救國,視道教為團結民族精神的工具。他認為仙道不僅能強身健體,更是救世救國的唯一途徑。他批評西方物質科學帶來的破壞,指出“歐美偏重物質科學,中毒已深,無可救藥,殺人利器層出不窮。”所以他希望“以肉體證得之神通,消滅科學戰爭之利器”“聯絡全國超等之天才,同修同證,共以偉大神通力,挽此世界之厄運。”他大興仙學,捍衛並弘揚道家文化,主張用道教文化抵禦外來文化宗教侵略。愛國護教是他倡導仙學的出發點,而愛國護教也正是中國宗教現代化的首要內容之一。因此,他被譽為道教知識分子救亡圖存的愛國者,開創了近代道教的愛國主義傳統。
三是研究學理,創新探索的精神。陳攖寧先生主張通過積極手段弘揚道教。“積極的手段”就是要有創造性的理論建樹。他提倡的“仙學”揚棄術數、科儀而凸顯仙道,不依傍佛儒,使仙學與儒、釋、道並列,成為獨立的哲學體系。他反對隋唐以來的三教合一觀念,主張仙學的獨立性。在《定志歌》的按語中,他力辯儒、佛、道、仙四家宗旨不同。他的仙學,揚棄術數、科儀而凸顯仙道,雖融佛儒而不依傍他人門戶,遂使仙學成為可以和儒、釋、道並駕齊驅的安身立命之道。當然,他提出仙學獨立,是為了道教文化的現代化和適應現代科學挑戰。他意在擺脫迷信,使道教與時俱進,避免被科學淘汰。早年,他將仙學與道教分開,反對迷信,提升道教文明。晚年,他主張仙道合一,體現了其對道教現代化的理論創新和弘揚道教文化的探索精神。
四是與時俱進,勇於改革的精神。陳攖寧將近代科學精神引入仙學,試圖將其與人體秘密和中醫結合,納入科學軌道。他認為“符咒祭煉,遣神役鬼,降妖捉怪,搬運變化,三蹻五遁,障眼定身,拘蛇捕狐,種種奇怪法術,十分之九都是假的。”強調仙學近於科學,擺脫符籙、祀神和迷信,“神仙之術,首貴長生。唯講現實,極與科學相接近。”他的仙學特點是實證實修的務實精神,強調“神仙之學有四大原則,第一務實不務虛,第二論事不論理,第三貴逆不貴順,第四重訣不重文。”將仙道視為用科學方法改變常人生理的過程,其學術是實驗的,非空談。這都體現了其仙學與科學的調適之處,既堅持傳統仙道學説,又融入科學,體現了道教神仙學術與時代同步發展的必然道路,也是其注重實際、因時而變的改革精神的體現。
五是普濟眾生,大道為公的精神。陳攖寧雖從事的是丹鼎派事業,但自從煉外丹失敗之後,他另起爐灶,轉向內丹,主張仙學“平民有分”,將秘而不宣的道術公開出來,尤其提倡可以普度大眾的北派清靜工夫,可以説是弘揚了早期道教的平民化精神,體現了其頗具時代特色的普渡眾生,大道為公的弘教精神。在他看來,“道乃宇宙萬物所公有,不是少數人所私有。”還説“仙道工夫,不問老少皆能有成,就怕人不肯做。”主張“道為公有”和“平民有分”,既順應了道教民間化的趨勢,也響應了民主、自由、平等的民權理念,同時繼承併發揚了早期道教的“太平”思想,從而對傳統道教進行了否定之否定的當代新詮釋。
賡續中華文脈,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陳攖寧先生的精神,將道教文化與現代科學、現代社會相結合,在轉化的過程中,以道家文化的主體性鞏固和強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首先要利用現代媒體和技術手段,如網路、社交媒體、移動應用等,創新道家文化的傳播方式;其次要推動道家文化與現代社會實踐相結合,實現道家文化的“活態化”。將道家文化的理念應用於現代企業管理、環境保護、社區建設等領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道家文化在心理輔導、精神減壓、生命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産黨引領中華文化主體性建構的歷史進程與經驗啟示研究”(項目編號:24BKS030)
劉延剛綿陽師範學院教授、宗教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