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將無水染色技術推向巔峰的人

發佈時間:2024-05-17 13:58:2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汀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他,在染色行業深耕40年;

他,應用無水染色産業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他,以第一發明人的身份獲中國發明專利11件、外國發明專利三件;

他,就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即發集團高級工程師—王健。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健

一九八四年七月,剛畢業的王健進入青島即發集團,成為一名普通工人。王健先後做過擋車工、水處理員、化驗員等,熟悉了每一個印染過程,快速全面地掌握了技術。“那時候恨不得24小時呆在車間裏,沒有週末,沒有節假日,總覺得時間不夠。在沒有標準光源的情況下,踩著椅子站在燈下比色”,王健説。有志者事竟成,王健很快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藝。同事這樣描述王健:別人用一噸布就能解決的問題,他用一塊布就能解決。

染色行業在生産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廢水,是一個對環境有較大影響的行業,2014年,與染色打了半輩子交道的王健,敏銳地覺得應該找到一種不用水的染色技術,為綠水青山和中國紡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經調查研究,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被列入集團重點研究應用項目,其染色介質為超臨界二氧化碳,不用水、化學添加劑,沒有污水排放。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是一項顛覆性的綠色環保染色技術。這項技術最早由德國科學家發明,但沒有得到實效。上世紀90年代,國內多家單位也曾開展過研究應用,但都未實現産業化。王健只是一個學習染整的中專畢業生,在2014年受命組建研發團隊時,最大優勢是擁有做了30年傳統染色的技術管理經驗。

王健查看染色紗線情況

經過萬餘次的週期性研究試驗,王健克服了種種困難,解決了工藝、裝備、關鍵裝置、染料等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創新優化了生産工藝,發明染料溶解控制技術、CO2均勻分佈技術、CO2分離回收再利用技術,研製了全密封磁力閥門、全密封紗管等關健裝置,作為第一發明人申請專利40余項,建設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超臨界CO2無水染色小試、中試和産業化示範線,染色時間縮短至3小時以內,徹底打通了該技術的産業化工藝路線,經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組織專家鑒定: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水染的高耗水、高污染、高能耗問題,具有顯著的減碳效益。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對促進我國紡織行業節能、低碳、優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項目負責人,王健先後承擔了青島紡織行業綠色製造智庫聯合基金、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青島市重點R&D項目等重點項目。基於項目成果,王健先後獲得“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科技一等獎”“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成果轉化貢獻獎”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ITMF(國際紡織聯合會可持續發展與創新獎)等;該項目得到了中國工程院淩文、俞建勇、王玉忠等多位教授的高度認可,並代表青島參加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果展和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2020年“科技創新中國”領先技術名單上榜。

在過去的40年裏,王健一直在即發集團的技術創新一線奮戰,從事紡織染整新技術、新技術、新設備、新産品的研發,為公司的高品質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後榮獲“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國紡織工匠”、 “中國針織行業協會優秀設計研發人員”等諸多榮譽稱號。

王健説:“儘管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絲毫不敢驕傲自滿,我們還要在提升技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品質管理方面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他的信念是,要在超臨界CO2無水染色事業上寫下濃重的一筆,要繼續創新,為我國紡織染整綠色製造技術貢獻青島紡織的力量。 (張海穎 梁孝鵬)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