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環境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價值、挑戰及應對策略探究

發佈時間:2024-05-16 17:51:4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汀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全媒體環境不僅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交流思想的方式,也對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帶來了衝擊和挑戰,並賦能“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的價值意蘊。面對著“泛娛樂化現象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應用經驗匱乏引發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困境、多點交互影響高校’三全育人’場域權威”的新挑戰,本文擬從提升教師的媒體素養、整合全媒體優質教育資源、重塑師生信任關係入手,探索全媒體環境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應對策略。  

隨著科技和新型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全媒體時代已然到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所指出的,“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資訊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全媒體環境不僅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交流思想的方式,也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因此,全媒體環境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價值、挑戰及應對策略成為了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

一、全媒體環境賦能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價值意蘊

全媒體環境是一個多元且互動的媒體生態系統,它通過整合傳統與數字媒體,提供了更廣泛和多樣化的媒體選擇和傳播方式。在全媒體環境下,人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等不同形式的媒體內容,並通過發佈評論、分享和轉發資訊,從而形成一個多聲部的互動系統。“三全育人”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應然之舉。全媒體環境在影響社會各行業發展的同時,也賦予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新的價值意蘊。

(一)助力全員育人,增進師生跨時間和空間的交流

全員意味著高校教師、輔導員、行政人員等都應當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全媒體環境為高校師生提供了跨越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交流平臺,從而加強了學生、教師和社會之間的互動。學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隨時隨地獲取知識和資源,教師也能夠利用全媒體環境進行線上授課、指導和資訊分享。這種增強交流的特點有助於打破傳統教育中育人主體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能夠助推全員育人,提供更開放、多樣化的學習和教學機會。

(二)助力全過程育人,創新數據驅動的個性化教育

全程強調高校育人工作要在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資源和服務,不僅關注學業成績,還關注學生的品德、心理、身心健康等方面。全媒體環境可以基於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個性化教育。教師根據學生的線上學習行為,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入學到畢業進行有針對性地指導,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援和教育資源,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困難,挖掘自身優勢,進而開展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這種個性化教育使得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更具有實效性,能夠助推全過程育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

(三)助力全方位育人,拓展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和資源

全方位是指針對學生的多元發展需求,通過創設豐富多樣的教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潛能,並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溝通、合作等能力。傳統的育人往往以教師為中心,以年級、班級、宿舍等為載體,通過説理和談話的方式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而全媒體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網路資源幫助學生開拓知識視野,通過挖掘、宣傳身邊和全網的榜樣為學生尋找學習動力。學生也可以通過線上媒體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遠端學習,借助視頻、圖文等資源靈活地獲取知識和提升技能。這種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和資源既能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也有助於推動全方位育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網路媒介素養。

二、全媒體環境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面臨的挑戰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資訊爆炸式增長和泛娛樂化現象容易使學生陷入網路資訊繭房,同時,全媒體環境的互動性和開放性使得部分教師無法滿足學生對多樣化學習體驗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場域權威。

(一)泛娛樂化現象侵犯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

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話語語境倚重於嚴肅理性、深度思考和抽象概念,而全媒體環境下存在的“泛娛樂化”現象更傾向於通俗、直白、簡單、逗趣的敘事風格,不僅迎合了大學生尚未成熟和尋求創新的心理特點,其庸俗化和戲謔化的娛樂內容還容易使他們在虛幻的圖景中迷失自我,削弱其對主流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5〕此外,網路的匿名性容易消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自律意識。一些活躍于虛擬世界的青年人經常沉浸在娛樂主義至上的資訊繭房中,難以意識到主流意識形態的正向價值。

(二)應用經驗匱乏引發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困境

隨著全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部分高校教師由於缺乏對新型媒體的了解與運用,育人工作的內容和形式相對單一,無法滿足學生對多樣化學習體驗的需求,使得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缺乏創新和活力,學生對育人工作的參與度下降,導致學生在全媒體環境下的學習成果無法得到準確評估,進而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三)多點交互影響高校“三全育人”場域權威

傳統的育人場域往往是教師單向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在這種場域下,教師通常是權威的代表,運用專業知識和固有經驗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評價。而全媒體環境下,多點交互使得“三全育人”場域更加開放和民主,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媒體渠道獲取海量資訊,也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等平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聲音。這種多點交互的環境容易使學生在多元的資訊源中迷失自我,難以形成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也更容易引發學生對教師觀點的質疑和評判,進而影響高校“三全育人”場域權威。

三、全媒體環境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應對策略

全媒體環境下,高校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提升媒體素養,高效整合全媒體優質教育資源,重塑師生信任關係,積極探索全媒體環境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應對策略和實踐路徑。

(一)提升教師的媒體素養,佔領“三全育人”教育高地

媒體不僅是傳達資訊的工具,也是教育話語的重要構建者。媒體素養是指教師對於媒體技術的運用和理解能力,提高教師的媒體素養意味著提升教師在教育話語中的權威性。在全媒體環境下,媒體文化已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師通過掌握媒體技術、正確把握對媒體的理解,可以主動參與到教育話語的塑造中,更加敏銳地把握媒體文化對學生認知、價值觀和行為的影響,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媒體資訊,培養批判性思維,進而影響教育輿論的形成。

為提升教師的媒體素養,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強教師的媒體教育培訓,開展媒體技術應用、媒體文化解讀以及教學設計中媒體資源的開發等方面的課程,引導教師學習最新的媒體技術和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設立新型媒體實驗室和教研團隊,組織教師積極參與新型媒體相關的研究和實踐活動,使教師深入了解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場景,掌握新媒體技術的最新動態。同時,教師還可以將新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中,不斷積累應用經驗,探索育人實效,真正以理論話語佔領“三全育人”教育高地。

(二)整合全媒體教育資源,支援“三全育人”提質增效

全媒體環境下,高校的”三全育人”工作需要優化資源建設和課程設置。 高校教師可以借助資訊技術手段,對全媒體教育資源進行篩選、分類和標注,提高資源整合的品質和效果,積極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高品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這包括但不限于電子書籍、學術期刊、教學視頻、線上教育課程等。通過與相關領域的專家合作,生産和收集一流的思政教育資源,並確保其內容的權威性和可靠性,使之更加適應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為學生提供全面、深入的思政教育學習體驗。

此外,高校教師還可以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例如,結合線上討論、學習管理系統和虛擬實驗室等工具,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提供互動性和實踐性的學習體驗,通過浸潤話語引領學生成長,引導他們全面發展自我潛力,提高“三全育人“工作成效。通過打破專業壁壘,引入跨學科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為學生提供開闊視野的機會,通過技術設備的更新、數據庫及實踐基地的建設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

(三)重塑師生信任關係,創新“三全育人”評價反饋體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的權威性和學生的被動接受,而全媒體環境下,學生更加注重自主學習和知識獲取的多樣性。由於虛擬社交活動減少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全媒體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的培養。因此,重塑全媒體環境下的師生信任關係至關重要。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方式和學習需求,通過開展團隊合作項目、志願服務等方式,鼓勵學生培養溝通能力和團隊意識。教師還可以通過個別輔導、小組討論等形式,幫助學生發掘潛能,匡正思想。學生只有在信任感和支援力較強的學習環境中,才會更願意分享自身困惑,向教師尋求指導建議,進而實現教育目標的達成。

此外,創新評價反饋體系是在全媒體環境下考評“三全育人”工作成效的必要手段。傳統的評價方式主要依靠考試成績和書面報告,難以全面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發展。在全媒體環境下,評價反饋體系還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化發展,通過引入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包括課堂表現評價、項目作業評價、實踐實習評價等,或利用線上測驗和自動評分系統等技術手段,或鼓勵學生參與自我評價和互評活動,進而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和專業能力,增強他們的自我認知和發展動力。(作者:胡若靜,保定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為保定學院輔導員領航工作室“青春之花網路思政工作室”研究成果 (項目編號2021001)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