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傳承學術——再讀劉玉凱先生著作《學海梯航》

發佈時間:2024-05-16 13:18:4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汀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劉玉凱先生的著作《學海梯航——遠去的先生們》,早于2017年12月時就由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再讀仍有觸動心靈的感動,同時有一些深思。該書集中展現了河北大學中文系歷史上一批成就斐然的老先生的學術魅力和人格風采,作者以學生晚輩的身份、懷著無限的敬仰和深情、用質樸細膩的筆法、深厚篤實嚴謹的學術素養對先生們進行講述、追憶和評價,不僅再現了老先生們的音容笑貌和為人、治學的風度,展現了不同領域的一部部學術史。而且作者本身的學識淵博和對師長永遠的深情尊重也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一部既讓人溫暖感動又有學術分量的著作。

該書展現了河北大學的一段光輝歷史,尤其是中文系歷史上名家薈萃,該書集中展現了一批成就顯著的學者教授的為學和為人,他們是:顧隨、張弓、裴學海、韓文佑、魏際昌、雷石榆、王振華、李何林、黃綺、謝國捷、詹锳、高熙曾、藍蒲珍、孫執中、熊任望、李離,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果。蘇霍姆林斯基曾説,教師成為學生道德上的指路人,並不在於他時時刻刻都在講大道理,而在於他對人的態度,能為人表率,在於他有高度的道德水準。這些先生們不僅個人學術成果令人高山仰止,而且為人也堪稱榜樣。他們的精神應該永遠是後學者前進的動力和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的真正的“實力”。文化發展要有“根”,要發揚傳承優秀傳統,一所學校、一個院係都應有自己的傳統、有傳承。傳承,不僅是學術成果的傳承,也是學術經驗、研究方法、治學態度、為人之道的傳承。該書作者作為河北大學中文系教授,與該係歷史上的這批名教授有過長期交往,並且親聆教誨,令人羨慕。作者飽含深情地寫這些老故事,是師恩難忘,也是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作者看來,先生們的學術成就和道德人格是支援後學者登天的雲梯,是指引航行的燈塔,這也是書名“梯航”的含義。其實,“梯航”也是“老塘沽”精神的傳承。津沽大學,成立於1921年,是現在河北大學的前身,是建國初期我國僅有的14所大學之一的名校。塘沽大學校訓中就有“實事求是”、校歌中就有“實事求是,乃成德之梯航”,倡導學術與道德的傳承。作為一名魯迅研究專家,作者劉玉凱也受到魯迅“梯子論”的啟發。1930年3月27日,魯迅給川島回信中説到“梯子論”的大意:對於難免被人當做踏腳的梯子這層意思,魯迅是有自知和熟慮的,但他認為,倘使後起者,能由此爬得較高,自己即使被踏,也不可惜,這體現了魯迅希望中國多出英俊之才的願望。因此“梯航”一詞也表明瞭作者在學術傳承上的期望:在先生們指引下,在先生們甘當人梯的自我犧牲精神感召下,找到學問之路,後學者應勇於擔當、學術後繼有人。一部《學海梯航》堪為半部中文系係史。這部書的出版,可以讓廣大讀者更加了解河北大學中文系,更加了解中文系優秀傳統,在學術傳承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其實不僅對於河北大學,對於其他的學校也是如此。

劉玉凱先生是我們尊敬的碩士、博士導師,他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又堅持學術研究,在魯迅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民俗文化研究方面做過很多貢獻,退休後一直筆耕不輟,出版了多部著作。他成績的取得,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主動、虛心地向前輩求教,是很重要的方面。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也在學術傳承。該書中有很多地方是以學生的視角感受前輩先生們的淵博學識、勤勉治學、情操高尚、質樸溫情、師範言行、人格魅力的,這種感受,就是學術生生不息的流脈。沒有這樣的東西,學校就失去了意義。“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培養出學而不厭的學生。”也唯有學而不厭的學生,先生的教學才有意義。作者的執著治學與嚴謹學風,學問、人品潛移默化地受老師們的影響。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該書作者對先生們始終懷著敬畏敬仰之心,牢記“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理念,始終對先生禮敬有加、懂得感恩,故此深得先生喜愛。更重要的是,作者踏實勤勉、質樸坦蕩、無急功近利之心,與先生交往、請教問題完全出於對先生的敬仰、對學問的癡迷,全不似當今某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回憶藍蒲珍的一節中,甚至表現了對某些人情世故的迂執。在關鍵時刻,能夠不避個人利害、仗義執言,表現了師生之間的完全坦蕩和信賴,這是一種純粹的赤子之心,讀來讓人感動和反思。現代一些教育思想中往往過多強調對教師德才的要求,而對學生應有的禮儀和主動性缺乏更多關注。做一個好學生,應該了解到先生授課中是講規範、講方法、解疑釋惑的,學生應該積極主動求教、思考,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要找到相關書籍,做進一步的研究,這實際是一個擴大學習範圍、深化理解力、提高閱讀(詩詞、小説、散文、古文、理論等)能力並進一步發現新問題的過程。從《學海梯航》中我們領略出,學生如何主動、積極、自覺地去學習。這樣的學習和師生關係是學術傳承最質樸有效的方式。

《學海梯航》寫的不是名人傳記、學者評傳,而是閱世、閱人的筆記,是根據自己的一手資料而成文。這就增加了本書的文獻價值,因此與一般的懷人體散文、記事體散文不同。該書真實記錄學術感想,將親聆的教誨如實顯現、略加評點;縱談老先生的人生故事和學術貢獻,既有理論意義,也使文章饒有趣味,讀來不枯燥,不生硬。書中有意地借鑒了傳統“學案”的敘述方式。舊時的學案一般是指記述學派內容、師弟傳授、學説發展的書,比較著名的學案有黃宗羲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徐世昌有《清儒學案》等。

《學海梯航》實際是把河北大學的津沽學風重現,把歷史上老中文系的重要學者以個案的形式、案例的形式一一展現出來,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紀念,讓我們忽然間明白了:我們天天呼喚學術大師,卻往往忽略了自己身邊的大師們。比如顧隨的詩詞研究,如今已經蜚聲海內外;詹锳的《文心雕龍》研究、李白研究;黃綺的文字學著作《説文三索》和書法;高熙曾的目錄學、詩學、曲學;魏際昌在胡適指導下的論文《桐城古文學派小史》;張弓除《現代漢語修辭學》之外還有《中國文學鑒賞》;雷石榆不僅是左聯時期的詩人,而且外國文學研究論著如他的《日本文學簡史》都有重要學術價值;裴學海是梁啟超、王國維、梁漱溟先生的得意門生,《古書虛字集釋》就是梁漱溟推薦出版的等等。先生的成就有的顯為人知,但他們的學術觀點、學術成果和建樹,以及其治學方法、學術風範,都曾經産生過廣泛影響。這些都需要我們去繼承,使之發揚光大、啟迪後人。凡此種種,不僅學校,其他諸多學科和領域都應該關注學術史、學人研究。相信讀了這本厚重的書,能夠深刻理解作者“不忘初心,傳承學術”的願望。(作者:蘇虹 保定學院)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