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東坡區果農蒲朝剛:種出“生態果” 節本又增收

發佈時間:2023-11-09 16:12:4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汀
分享到:
20K

一排排整齊標準化的果樹園裏,呈黃枝頭的“耙耙柑”又大又均勻,豐收的景象煞是喜人。11月8日午後,眉山市東坡區尚義鎮中店社區水果種植大戶蒲朝剛,急匆匆駕駛著後輪帶碎草機械的拖拉機進了果樹林,只見拖拉機沿樹行間“突突突”轟鳴聲經過的地方,長勢茂盛的雜草瞬間被割倒粉碎,均勻地鋪滿了果園地面。

“腐熟的雜草變有機質有10多公分厚呢。”剛一停機,蒲朝剛便扒開樹下雜草覆蓋著的土壤,輕鬆用手抓起一把土向筆者介紹,“過去這裡的河灘地全是瘦薄的紅沙土,你看現在黑油油的變成了團粒結構狀,有機質的大量增加,既改良和培肥了土壤地力,又省去了果園噴藥除草環節,使每畝果樹的藥、水量和花費的人工錢,從過去的750元降至現在的115元,僅此每畝節約成本5倍多,加上自養生豬的有機肥替代化肥,機械化高效防治病蟲害節省的投入等,我這150畝果園一年可節本增收25萬多元。而且種出的‘生態果’品優效益高。從當前果滿枝頭的情況估算,總産量可比去年增加一倍左右。”

在多年的傳統柑桔生産過程中,施用除草藥殺滅果園林地雜草,是果樹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點環節。可是,蒲朝剛卻從中看到了雜草有效利用的經濟價值。陪同筆者漫步在這片長滿水花生、筆管草、土大黃等雜草的果園,蒲朝剛頗有興致地介紹,這裡的河灘地屬紅沙土,過去土質瘦薄,雜草叢生,無論種啥作物成本都偏高,産出效益也就很低下,以致該河灘地引不起人們重視,存在少種、粗種或不種現象。

2016年,有産業開發眼光的蒲朝剛經過實地考察和與農戶協商,將這片150畝的河灘地流轉過來,按照高起點、標準化建園要求,經過對河灘地的一番整理施工,以行距5.5米、窩距2.6米的規格,共新栽植“耙耙柑”4500多株,除做到樹行間距的整齊劃一,還全面配套了自動化灌溉設施,修通和硬化了進園道路,進而為以後的機械化作業或智慧化管理創造了前提條件。

鮮草就地粉碎還林就是一個例證。以往看到這片荒河灘到處長滿雜草,即使農戶自己和想來流轉業主也有些畏縮。對此,蒲朝剛的看法是,其實這些大多以“水花生”為主的林下雜草,由於地下水份充足,隨季節變化生長很快,而且莖葉比較脆嫩,割倒粉碎並不費力,雜草再高也不會往樹上長或出現纏樹的現象,經過粉碎還林腐熟即轉化成上好的有機質,從而促進土壤改良和培肥地力。因此,實現果園雜草充分有效利用,即可變成節本增效的一大“法寶”。

於是,從果樹種下後的2017年開始,蒲朝剛便從發展現代農業産業的新視覺出發,根據自己多年探索的“以糞養草、以草養地、以地養樹”的有機綠色生産模式,因地制宜在節本增效上巧做起“文章”。

一方面,通過規模化自繁自養生豬,將每年出欄2000至3000頭豬的肥料,經過存儲池糞渣處理工序,將其糞水輸送到果園多個管道介面,在整個果樹林地實行普遍澆灌,讓地上雜草、果樹同時吸收養分,促使其雜草快生猛長,堅持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3—4次的粉碎還林,這樣樹下土壤的有機質也就越積越多,土質越種越顯肥沃,到如今林地有機質已有10多公分厚了,這就根本改變了以往購藥除草、費工費時的習慣做法。

另一方面,在果樹病害防治工作環節,蒲朝剛也有自己摸索出的一套做法。據他介紹,整個果園通過採取機械作業噴撒農藥,使之成霧狀均勻覆蓋樹上,不僅用藥、用水量很小,而且防治效率效果更佳,也都大大節省了農藥、水量和人工成本,再加上果園全施用生豬産生的有機肥,這樣幾筆筐算下來,每年至少節本增收達25萬元以上,而且種出來的水果綠色生態,很受收購商青睞。讓蒲朝剛更欣喜的是,他今年的“耙耙柑”果大均勻,量質雙升,單株産量可産100斤以上。“為賣出更高價錢,這幾天我已請了30多名工人,開始抓緊時間套袋,讓品質口感好上加好,預計150畝‘耙耙柑’産量比去年增加一倍左右,節成和增量兩項加起來,經濟收益那才可觀喲。”蒲朝剛坦言。

(陶廣漢、劉矜 )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