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深化“民族團結+黨建”,構建多元共治新模式。依託基層黨組織及陣地,在全區建立民族工作服務站、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之家、文化傳習所、“一站式”綜合服務窗口等服務陣地40余個,創新搭建“石榴籽會客廳”等多元共治平臺,推廣“十戶五聯”鄰里互助行動、“三聽三問三落實”等多元共治辦法,引導各族群眾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二是深化“民族團結+網際網路”,搭建多元共治新平臺。率先在全省探索搭建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平臺和“一屏三碼”綜合服務平臺,運用“三微一端”延伸服務管理觸角,成立區級服務中心1個、鄉鎮(街道)服務站14個、村(社區)服務終端60個,為流動少數民族人口“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能融入”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
三是深化“民族團結+基層治理”,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水準。以開展城市精細化治理“十大行動”為抓手,構建黨建引領、多元參與一體化工作體系,打造人人參與、人人共用的治理共同體,構建宜居宜業、和諧和睦的社會環境,全面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加快構建各族群眾共建共治共用城市治理新格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深化“民族團結+協作聯創”,共建跨省合作示範走廊。在全省率先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和拱北管委會制度,與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23個地區簽訂合作協議,共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走廊。協助推動“巴蜀兒女進天山”,川北幼專700多名優秀畢業生赴南疆任教,380人長期定居新疆邊遠地區,覆蓋120余所幼兒園。協助辦好“9+3”免費職業教育和青海玉樹班、西藏那曲班、貴州納雍班,近年來累計培養民族地區學生1.2萬人,年接納民族地區來利州讀書青少年學生6000余人。(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