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論壇在清華大學成功舉行

發佈時間:2023-11-06 17:04:0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汀
分享到:
20K

11月1日,由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與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影視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論壇在清華大學圓滿結束。來自中宣部、中國文聯、國家廣電總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影集團、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騰訊、抖音、歡娛影視以及優秀影片的主創人員等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議題框架,從不同維度探究了中國影視的文化內涵、工業基礎、産業動力、話語體系及傳播策略等,為中國影視文化更好地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形象的塑造建言獻策。

論壇由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博導俞劍紅教授作開場致辭。俞校長提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用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依託電影講好中國故事,凝聚中國智慧,建立起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形象。北京電影學院提出構建中國電影學派,用創作體現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中國審美、中國力量、中國表達。同時他也談到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龐雜、複雜、系統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希望通過本次論壇,各位專家能夠就議題貢獻智慧以及真知灼見,提供新思路、新視角,推動中國影視文化繁榮發展,推動中國現代化國家形象的構建。

本場論壇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由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書記、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秘書長王昱華主持。

中影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焦宏奮從政策管理和技術進步兩個方面介紹了電影的發展之路。他認為,影視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政策調整改革帶來發展,技術進步推動電影進入數字時代。目前的資訊化、數字化、網路化為電影的進步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數字技術的運用降低了電影拍攝的成本以及拍攝門檻,有利於更多有電影理想的青年人投身電影事業中。

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導陸地教授帶來了對中國式現代化這樣一個宏大的題目的破題、破局的思路。陸地教授將影視文化概括成技術文化、藝術文化、産業文化、市場文化及消費文化五個層次,並指出影視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最具有現代感的,在反映中國現代化方面也應更加得心應手。他談到,我們經常聚焦于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但根本性的是如何傳播中國理念,且在內容上要從講中國故事擴展到講與中國相關的、與亞洲相關的故事,尋找相似、相近、相融、相通的交集。要培養亞洲文化觀,秉承大格局、高格調,帶頭講述亞洲故事、亞洲價值觀,傳播東方文化之時,佔據主導地位的中國文化定會走出國門、走出亞洲。

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主任陳軍教授從技術方面進行了分享。他談到影視文化進行現代化的核心在於自主創新,內容創作與傳播領域要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陳軍教授梳理了過去影視行業在設備、技術方面使用國産産品與進口産品的歷史,並對當下情況進行了總結,進而評價道目前我國在放映端和攝影端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在引擎、後期軟體方面仍存在短板。此外,他對當下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對行業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對於不規範發展可能帶來的風險,給出制定相關政策約束從而引導合理髮展的建議。

歡娛影視聯合創始人、總經理楊樂結合公司實踐分享了“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創作原點,匠心琢造華流文化新晶片”的觀點。她認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賦予了影視創作豐富的資源和想像力,在內容方面,應該堅持“內容為王”戰略與國際精品路線,深挖傳統文化,推動産業鏈全球化發展,打造現象級國際化影視精品;在人才培養方面,重視國際化青年人才培養,堅定企業責任擔當;積極倡導“華流”概念,推動藝人走向國際舞臺;在國際傳播方面,依託影視IP與國際化人才,探索和拓展更多多元化內容體系與國際合作渠道,切實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紀錄電影《雪豹和她的朋友們》製片人郭永浩老師論述了中國電影“非票房收入”的重要性。他提齣電影的“非票房收入”的概念,並用經典時期的電影舉例評價電影的尺規並非局限于高票房而在於優秀內容本身的社會意義。他認為,電影的內容做得越好,本質上對票房依賴越小,而當下我國電影對票房依賴較重,故而導致了多數影片以短期票房收入來界定,此類問題也都有待理順與突破。

論壇下半場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影視産業與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曹書樂老師主持。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從觀眾的角度對中國影視的發展提出了建議。他從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提出是否有作品中人物形象代表新時代十年的中國人形象,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影視中現代化的呈現,多數是從理論、價值、實踐的維度,但應該被重視的審美維度目前較少體現。現代社會中的人的情感、趣味偏好等各項審美,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現代化的本質,我們有必要去捕捉中國式現代化給人在情感、審美上帶來的變化以及形象氣質上的改變,並且將其呈現在影視作品中。

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院長、博導吳冠平教授將影視方面的中國式現代化拆解成了三個方面,第一是新經濟態上的現代化,具體到影視文化上表現為暑期檔票房大賣,且現在的影視行銷是新經濟態下的新行銷方式;第二是新傳播態的現代化,新生態之下內容的變化,更加生活化的生動傳播手段對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樣敘事的可能性帶來了機遇,也為傳統的傳播觀念帶來了挑戰;第三是新生存態、生活態的現代化,影視文化敘事該有什麼樣的態度、對觀眾有怎樣的期待和回應,以及影視內容的定位均是當下應該思考的問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傳播規劃局處長、高級編輯李宇,分析了國際傳播視角下中國式現代化的影視敘事策略。他從影視作品的獨特作用、國際傳播效能、敘事策略三個方面展開,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需要注重價值觀的共用性,注重敘事倫理、情感與邏輯的互通性,通過具象的個體的情感與夢想,深刻地折射時代特徵、闡釋價值觀念;同時還要充分注重跨文化表達中遇到翻譯、配音以及文字表意等問題。

電影《柳青》編劇、導演田波老師從創作者的角度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解讀與分享。他提到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能停留在狹隘的民族主義中,表現人設過於漂浮的人物形象,而是要對普通人的命運給予關照,傳達全世界的共識才是影視文化走向了現代化的體現。田波導演分析了部分主旋律電影不受歡迎的原因,強調創作的真實性,要體現出銀幕上英雄人物作為血肉豐滿的真實的人以及他們如何生活、思考、內心的糾結與掙扎,從人民角度發聲,這才是應該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英雄人物形象。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導演係副教授、碩導徐智鵬教授帶來了短視頻傳播的相關現代化思考分享。他以網上討論度較高的“iPhone女孩”和視頻號“50歲阿姨自駕遊”兩個案例來論證新媒體時代人際聯結方式的變化,引發出新媒體如何講故事的思考,進而強調個體化視角對於建構故事吸引力的重要性。他認為短視頻故事讓全世界看到了新時代中國人的真實生活場景,當下尤其需要重視、考量短視頻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深遠影響。

騰訊視頻影視內容製作部市場總監吳洋分享了“影視劇的現實主義表達與全球傳播”主題。他以《漫長的季節》等作品的成功傳播為例,談到影視作品應該貼近現實,紮根現實主義土壤。現實題材影視劇,要致力於表現時代浪潮下的人物群像;古裝與科幻題材的影視劇中,故事、觀點以及價值觀要用現實主義手法“落地”,而不能隨意亂編濫造;在題材多元化的今天,影視劇應折射現代化中國的各個方面,傳播東方故事,展現中國形象。

抖音集團媒體合作副總經理潘宇就抖音助力影視文化傳播展開交流。他分析了抖音平臺在影視文化走向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著重闡釋了抖音平臺對於影視文化宣發與二次創作的價值。同時介紹了抖音集團在持續共創優質內容方面所做的工作,比如打造傳統戲曲、國樂第二舞臺,通過推動優質傳統文化節目打造,展現影視文化的創新與傳承。

列席本場論壇的嘉賓還有中宣部對外推廣局二級巡視員、影視交流處處長孫海東,國家廣電總局國際合作司節目合作處副處長曹陟鑫,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慕玲,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影視交流處幹部李韻哲,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員費雯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傳播規劃局編輯肖逸飛,電影《柳青》製片人王苗霞,歡娛影視公共事務部總監臧楠,歡娛影視公共事務部GR經理陳夢茹等。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