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同袍 修我漢衣 ——傳承的力量

發佈時間:2023-10-25 16:03:1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沈麗明  |  責任編輯:李汀
分享到:
20K

身穿漢服的徐靜雯

漢服又稱漢衣冠、華夏衣冠。是漢民族傳承了四千多年傳統服飾,是華夏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錦繡中華、禮儀之邦的美譽。近年來隨著漢文化興起,漢服圈應用而生自成方圓,圈內人俗稱“同袍”。

同袍間最有共鳴的話題那必定是兒時身上披過的那一襲床單,或是衣袂飄飄或端莊優雅或溫柔可人或英姿颯爽,試問,有哪個女孩能夠拒絕。如今那些披著床單做漢服夢的女孩們長大了,兒時對漢服的喜愛也演變成為了人生摯愛。

小時候身邊人對漢服沒有什麼認知,認為那只能出現在遙遠的古代或者戲臺上,如果把這類衣服穿上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要是想當成常服更是天方夜譚。雖然我的母親對漢服也有情結,但架不住世俗偏見也認為穿著漢服上街是一件丟臉的事。不過在我的堅持下,生日的時候母親送了我一套漢服。當收到這份特殊禮物的時候我的心激動到顫抖,終於可以擁有它了!我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裝,幻想著自己穿上時可以行雲流水般揮袖舞動恍若仙姑。但一個晴天霹靂下來,呈現在我面前的只是一件漢元素胡亂堆砌的怪誕連衣裙,而非我心心唸唸想要的漢服。我當場就哭得聲淚俱下,內心五味雜陳,有怪母親的錯誤認知也怪世人對漢文化的不珍惜。也許在那一刻,我對漢服的愛已不僅僅只停留在表面了。

2012年,娛樂圈開始盛行古風,引領了一代年青人的審美。最讓我驚艷的是那些歌詞優美、韻味十足的古風歌曲,那仿佛能夠觸及靈魂的戲腔,不僅僅是聽歌,更是在學習,在思考。通過歌曲學習詩詞韻律、了解文學典故,從不同的角度交流碰撞。也正是通過這個領域,我更深層地了解到了漢服以及相關的配飾等,正式開啟了我與漢服的故事。

2017年,生日之際我擁有了人生第一套漢服。是的,這是母親為了彌補當年錯買漢服的遺憾為我精心挑選的。我準確地説出衣服分為上襦、下裙和大袖衫,母親驚詫于我的專業水準,於是我便順勢對她展開了漢服知識的科普,一直到現在我們家還時不時開展傳統文化科普小課堂。同時也逐漸開始了我的“簪娘”成長之旅,閒暇之餘開始愛做手工,從模倣他人作品到自己小巧思,再到教媽媽和小夥伴做簪子。在我的影響下,媽媽也成了“同袍”。

手工製作漢服配飾

有了第一套,自然就會有第二、第三套,我的漢服越來越多。但作為高中生,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裏,漢服就只能閒置在家成為衣櫃中的陳列品。於是母親大手一揮:在家裏放著,不如租了。把我的寶貝租出去我自然是一萬個不同意的,我搖頭如撥浪鼓,萬一損壞了、丟了怎麼辦!母親説:“你一直喜歡漢服,可你不想知道在這裡還有多少人和你一樣有這共同愛好嗎?你不想讓更多的人來接受漢服喜愛漢服嗎?”是啊,捫心自問一直以來我對漢服的熱愛難道只是狹隘地孤芳自賞嗎?我的內心叫囂:不是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同袍來加入!於是,我的漢服店正式列入家庭規劃。

漢服店內展示商品

隨著漢服租賃業務的不斷擴大,在大學期間我的漢服店也終於落實了下來。我開始“創業”,置辦了營業執照,我成為了幕後“掌櫃的”,媽媽負責主要打理門店,大家都調侃我是“從不出現的小姐姐”。閒時看店,聽到路人説“這是韓服嗎?”“這個衣服是上臺用的嗎?”每到這一刻我都想衝上去告訴他們這是“漢服”,是漢族人的傳統服飾!我的內心充滿了無力感,也明白多説無益。這時我意識到也許能做點什麼,我要將漢服店做到更專業更有影響力,雖然微不足道,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一些長輩們雖然還無法接受,但是我們這一輩呢?甚至更小的孩子們呢?起碼讓他們能夠知道,在這座小城市裏,有一個小角落,那裏有真正屬於我們漢族人民自己的服飾,吸引大家看到,才有更多的人願意去了解漢服背後承載的文化意義和民族精神。

有幸在各方同袍的發聲努力下,國家也看到了這一項傳統文化,並出臺相關措施大力支援推進漢服文化的宣傳與發展。我想,我還會繼續堅持下去,努力把小店變大。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我相信,漢服文化絕不會是一顆流星,漢服還會與更多的人發生屬於他們的故事。

嵊州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 沈麗明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