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捷在表演四川清音。
曲藝,是中華民族藝術之林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別稱“銀城”),這顆“明珠”愈發耀眼。
2007年,岳池被中國曲協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稱號,成為中國西部首個曲藝之鄉,還成功創建“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1年,岳池舉行首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系列活動,至今已連續舉辦六屆;
多年來,岳池散點佈局小型曲藝演出場所,從縣城到各鄉鎮皆有“曲協分會”“藝術團”“演出隊”,並常態化開展鄉村曲藝大舞臺、送曲藝下鄉等惠民演出,讓曲藝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
如今,在岳池,群眾性曲藝活動生機勃勃,寫曲藝、演曲藝、聽曲藝蔚然成風,許多反映百姓現實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節目應運而生,讓“一腔曲”唱響銀城。
盤子錶演。
淵源:兩江文明催生“曲藝之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嘉陵江、渠江兩江環繞,護衛了岳池歷史上的相對安寧,同時也促生了岳池農耕文明的進步與發達,充裕而安寧的生活鑄就了岳池人休閒浪漫的個性,形成了農忙勤耕、農閒聽曲的習俗。
早在唐宋時期,岳池曲藝便開始興起,當時民間已有了“説話”“俗講”“詞文”“學像生”“鼓子詞”“散曲”“諸宮調”等較為完整的表演形式。這時期的農村曲藝演出活動也非常活躍,每逢農閒時節或紅白喜事,就有曲藝演出。
明末清初,各地曲藝隨著“湖廣填四川”進入岳池,與岳池本土曲藝互相借鑒,逐步交融。這一時期,岳池境內的本地曲藝和外來曲藝共有30余種,僅縣城就有固定演出場地20余處,曲藝表演者近200人。演出場地不僅有農村院壩、集市、廟會、碼頭,其他一些茶社、酒館也常有曲藝演出,特別是逢趕集日,這些地方聽眾如織,演出不歇。
進入近代以來,岳池曲藝也隨著革命浪潮的推進彰顯新的特色,特別是抗日戰爭爆發後,岳池的曲藝人紛紛以曲藝為“武器”,宣傳和動員廣大群眾,同敵人、反動派進行鬥爭。地下黨員唐徵久、唐晴初、胡慈特等人就在岳池城隍廟演出《難民曲》《盧溝橋》等節目,成為當時很有影響力的曲藝演唱者;岳池進步青年吳雪、辛漢文組織“四川旅外劇團抗敵演出隊”在岳池演出《塞上風雲》《渡黃河》《好男要當兵》等節目,是當時較有影響的進步文藝團體;地下黨員鄧惠中等人還發起組織岳池婦女抗敵後援會,經常深入到學校、農村進行募捐演出,為支援前方抗日和後方發展作出過積極貢獻。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岳池曲藝從此邁進了百花盛開的繁榮時代。1953年,岳池縣曲藝協會正式成立,根據演唱形式,下設五個小組,經常開展各種曲藝演出活動。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步入繁榮時期:曲藝品種恢復到20余個,演唱人員發展到1000余名,演唱曲目超過400個,曲藝之聲隨處可聽。
曲藝壩壩舞大賽現場。
傳承:一個建議“引出”曲藝之鄉
2002年,首屆岳池農家文化旅遊節舉辦期間,一個個精彩的岳池曲藝節目紛紛登臺亮相,讓現場觀看的省文聯、省曲協領導驚訝不已。岳池有這麼好的曲藝資源,為什麼不打好這張牌呢?為此,他們向相關領導提議:岳池可以向中國曲協申請命名“中國曲藝之鄉”。
在省文聯、省曲協的大力支援下,2007年,岳池被中國曲協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稱號,大力發展曲藝的激情進一步迸發。通過與省文聯、省曲協的深入合作,岳池得到了中國曲協的鼎力支援,於是便有了後來兩年一屆的“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系列活動,這也為岳池之後的曲藝展演、交流、研討搭建起了新的平臺。
2011年9月,首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系列活動舉行,其間,全國34個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創作培訓基地)在岳池接受了中國曲協的集中檢閱,全國各省市曲協和曲藝之鄉的專家代表聚會曲藝論壇,1600人參加表演的群眾曲藝壩壩舞大賽異彩紛呈,各類商貿展銷、招商活動相繼舉辦……岳池,暫態成為一座曲藝之城、節日之城。
然而,在夯實“中國曲藝之鄉”文化品牌的這條道路上,岳池並沒有固步自封。相反,曲藝工作不斷深化、拓展:一個個曲藝鄉鎮、曲藝社區紛紛創建,一個個少兒曲藝培訓學校相繼掛牌……岳池曲藝已開始從專業表演逐漸向普通群眾表演發展,曲藝表演悄然成為群眾日常娛樂生活中的一部分。
發展:豐富內涵“擦亮”曲鄉名片
“渠江水啊彎接彎,號子聲聲響雲端。兩岸花林盼春雨,杜鵑江邊盼杜鵑。”今年7月,四川省第二屆“劇美天府”優秀劇目展演季參演劇目《紅杜鵑》在成都新聲劇場拉開帷幕。
《紅杜鵑》講述了1948年7月,岳(池)武(勝)起義前,《挺進報》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破壞。渠江畔,世代傳承雕版技藝的一戶杜姓人家,不懼反動派的阻撓,以雕版印刷技術進行起義宣傳,刻印革命宣傳資料,以生命和信念守護革命火種的動人故事。
整個劇目由四川省曲藝研究院與岳池縣共同打磨提升,充分挖掘呈現岳池縣的紅色資源和曲藝底蘊,巧用岳池民間曲藝,以清音、竹琴、楊琴的唱腔來塑造劇中角色杜鵑、王天明、杜大娘的人物形象,以金錢板、車燈、盤子等曲藝形式來體現四川人特有風趣幽默,在傳承傳統的同時予以創新。
興曲藝,強曲藝。岳池曲藝種類繁多,有竹琴、清音、盤子、快板、荷葉等20余種,其中嶽池清音成功評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
近年來,岳池曲藝秉持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繁榮的理念,不斷豐富燈戲、清音等藝術形式的內涵,提升藝術表演水準,創建曲藝社區15個、曲藝鄉鎮10個、曲藝學校10余所、曲藝傳習基地3處,組織曲藝進社區、進鄉村、進校園演出每年演出,達50場次以上,讓岳池曲藝得到發展。
依託“中國曲藝之鄉”這張名片,岳池成功舉辦六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系列活動,創作出《秋江》《闔家歡》《岳池農家》《娃娃鬧春》《小姑出嫁》等優秀文藝作品200余件,創排大型原創革命題材曲藝劇《紅杜鵑》在省市進行展演;培養出以羅捷、許亮、朱仕秋、王勇為代表的優秀曲藝青年200余人,發展曲藝協會國家級會員10余人、省級會員100余人、市級會員200余人;充分挖掘曲藝文化,建成曲藝大牌坊、曲藝文化主題公園、吳雪藝術中心、和溪曲苑、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等一批曲藝文化活動場所,加強曲藝文化活動陣地建設。
隨著優秀作品、人才的不斷涌現,以及曲藝陣地的不斷夯實,“中國曲藝之鄉”這張名片也越擦越亮,岳池“鄉間村村皆曲藝,絲竹聲聲浸街衢”的新時代已經到來……(沈巾欽、張梁、劉甜甜/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