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經國務院領導同志同意,原國務院扶貧辦、民政部批准,促進會正式成立,時任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擔任會長。成立六年以來,促進會始終面向三農、面向基層,突出中西部地區、突出困難群體開展幫扶工作,建設運營了中國社會扶貧網,開展了“光明工程”“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和一系列産業扶貧、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培訓項目,幫助一大批中西部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脫貧攻堅期間,每個項目均有自己的志願者團隊,他們有的具備專業技能,如健康扶貧項目中的醫療志願者。有的可以提供就近就便高頻次服務,如教育扶貧項目中的縣級督導志願者和社會扶貧網的管理員。正是有了他們的無私奉獻,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愛心才能源源不斷地精準到達有需要的貧困群眾手中,幫助他們儘早脫貧。”促進會副秘書長費翔表示,當前黨的“三農”工作重心已經由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根據形勢任務的變化,促進會決定成立鄉村振興志願服務工作委員會,向全社會招募熱愛“三農”工作、樂於奉獻的個人參與到健康公益、教育公益和數字鄉村平臺推廣等工作中來,充分發揮自身志願服務組織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為鄉村振興獻計出力。
健康項目志願者:讓患者早日接受專業診療
6日上午,王寧利教授專家團隊在醫院開展了白內障手術觀摩教學示範。7日一大早,團隊就奔赴青海湖岸邊,準備為期三天的環青海湖公益騎行。王寧利對這次活動充滿信心。“希望通過我們的義診和公益騎行,能讓更多人了解並加入到光明工程中來,幫助更多的農村白內障患者降低醫療負擔,重獲光明。”
“光明工程”是促進會自2017年起實施的一項大型健康公益項目。截至2021年底,參加項目的定點醫院累計篩查1678萬人,幫助162萬農村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補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3742例,其中促進會補助203861例,地方補助139881例。特別是在脫貧攻堅期間,966家定點醫院派出一大批眼科醫務志願者常年深入貧困地區開展義診篩查,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化的診療服務。對篩查出來的疑似白內障患者,由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統一組織到醫院檢查確診併入院接受手術治療,並在出院時享受促進會提供的自付費用補貼,貧困患者基本實現手術不花錢,治療不耽誤。
“志願者們深入基層開展篩查,為手術治療爭取了寶貴時間,他們既是‘白衣天使’,更是患者身邊的‘光明使者’。”健康公益部主任侯明表示,貧困白內障患者大多因手術費用高、負擔重而不願就醫,往往小病拖成大病,有的造成永久失明,不僅自己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往往家裏還需要勞力貼身照顧,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嚴重。對於白內障疾病,通過大規模篩查,儘早發現疑似患者,並儘快開展專業手術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白內障致盲率,幫助貧困患者和家庭回歸幸福生活。
為降低志願者工作強度,促進會開發建設了白內障資訊管理系統,目前系統已接入國家鄉村振興局脫貧人口和民政部低收入人口兩套數據資訊,覆蓋全國1.5億農村困難群體,實現患者身份實時比對甄別。
教育項目志願者:用汗水滋潤涼山的花朵
在四川大小涼山地區,因當地學前階段普通話教學水準差,很多彝族兒童不會説普通話,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學習成績差,輟學問題比較突出。
“我們涼山是彝族聚居區,很多彝族家庭孩子父母不會説普通話,很多幼兒園老師的普通話水準也不達標,孩子們缺乏系統專業的普通話學習。”説這話的甲拉曲洗是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阿爾土列村幼教點的輔導員,該幼教點有24名幼兒。幼教點每月都會有一位熟悉的志願者到訪,幫助他們解決在普通話教學上的疑惑和幼兒成長的問題。這位客人就是學前學普項目涼山州昭覺縣督導團隊的成員。
2018年,原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決定實施“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促進會選擇在四川省大小涼山地區開展試點,幫助3-6歲的彝族兒童在上小學前學會普通話、養成好習慣。經過四年多的努力,涼山、樂山20個試點縣已經有53.1萬名彝族兒童接受正規培訓。
“彝族地區普通話普及程度本來就低,我們累計在涼山樂山兩地招募了400多名教育志願者到20個縣的3996個幼教園點開展教學督導,幫助提升教學品質和日常管理水準。”教育公益部負責人王瑾表示,這些志願者,是幫助落實教學計劃、保證教學進度和品質的“關鍵”。
“某某幼教點發燒的孩子有點多,到校率不理想。”
“某某幼教點斷水兩天了,學生飲水和飯前洗手洗臉受到很大影響。”
“某某幼教點輔導員的普通話水準差,一些字詞講不出來,只能用彝語代替。”
……
這些資訊都被志願者採集上來,及時提交給促進會和各縣的“學普辦”處理。
“他們頂風冒雨,克服了交通、食宿等不便,常年奔波在一個個大山深處的幼教園點,隨堂聽課,隨時記錄,幫助輔導員解決棘手問題。”王瑾表示,每個縣平均有20名左右的志願者,他們會按照巡點方案自行制定巡點督導計劃,採取自駕、搭車、乘班車等方式,定期對全縣所有幼教園點進行實地走訪,並選擇對部分學生進行家訪,了解家長對學前學普和孩子成長的意見建議。
數字鄉村志願者:努力為村民解決生産生活難題
常德市津市市柏林村位於湖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毛裏湖畔,是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村。全村有24個村民小組,脫貧戶75戶、脫貧人口218人。
村會計鄒永偉原來就負責扶貧工作,現在他是中國社會幫扶網(原中國社會扶貧網)數字鄉村平臺的村級志願者管理員。“十四五期間,我們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今年初,市裏推薦我們使用數字鄉村平臺,我覺得能為大夥兒服務,就報名成為平臺管理員。”
脫貧攻堅期間,促進會建設的中國社會扶貧網扶貧對接平臺成為社會扶貧愛心力量對接的主渠道。截至2021年底,扶貧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2622個縣的37萬個行政村,註冊用戶7823萬人。其中,有5913萬名愛心人士註冊並積極認領貧困戶發佈的需求,54.8萬名志願者擔任各級管理員,負責核實資訊、協助解決問題等工作。這54.8萬名志願者最靠近貧困群體,他們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幫助群眾解決一個個難題,助力他們脫貧摘帽奔小康。
去年以來,促進會指導中國社會幫扶網開發建設了數字鄉村平臺“我們村”,該平臺具有政策發佈、村內資訊、村民互動、我的鄉愁、愛心超市五項功能,基本滿足了村民日常村內社交需求。今年1月,“我們村”在湖南常德、邵陽兩市啟動試點運營,柏林村就是首批30個試點村莊之一,在促進會的支援和省市縣鄉村振興局的幫助下,村幹部和一部分愛心村民成為數字鄉村平臺志願者,他們積極幫助村內一些年紀大的村民註冊“我們村”平臺並指導使用。全村37名有包保能力的黨員聯繫群眾340戶,幫助群眾解決生活生産問題。在平臺上,“線上柏林村”已經逐漸取代微信群,成為村民日常交流、村內辦事的主要渠道。
“村裏積極拓展‘我們村’運用,群眾通過在平臺發送訂單,黨員志願者在平臺接單,確保群眾需求及時幫、馬上辦。”鄒永偉介紹,截至目前,通過平臺累計點單91份,下單91份,辦結91份,打通了黨員志願者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步路”。
7月29日,促進會在湖南邵陽召開中國社會幫扶網數字鄉村平臺試點總結推廣座談會。促進會會長劉永富表示,經過半年的試點,數字鄉村平臺為村兩委和村民提供資訊化服務,促進鄉村發展、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受到基層歡迎。下一步,將在湖南全省和全國推廣,幫助廣大農村實現農村數字化管理,提高地方幹部鄉村治理的能力和水準。
鄉村:一個更大的志願服務舞臺
“我們已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黨中央國務院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促進會要積極適應形勢任務變化,守初心擔使命,服務國之大者,在新征程中再創輝煌、再立新功。”今年4月17日,在第二屆會員大會上,劉永富連任會長。面對鄉村振興的新形勢新任務,劉永富表示,促進會將學習借鑒其他志願服務組織經驗,建好用好志願者隊伍,在鄉村振興中貢獻志願服務的力量。
幾個月來,促進會在志願服務領域動作頻頻。鄉村振興志願服務工作委員會成立後,將原來分散在各個項目的志願者統一管理,制定印發了《中國鄉村發展志願服務促進會志願服務工作辦法》,指導中國社會幫扶網搭建了志願者服務管理系統,近期已正式上線運作。依託各項目成立專家組,開展提供諮詢、指導等志願服務工作。
“鄉村振興是一個大舞臺,志願服務大有可為。下一步,我們將在中央文明辦、國家鄉村振興局等部委的指導和支援下,用好脫貧攻堅期間建立起的志願者隊伍,繼續吸收新的血液,組織志願者深入中西部地區開展一系列志願服務工作,助力鄉村振興。”促進會副會長、志願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明山表示。
(供稿:中國鄉村發展志願服務促進會 韓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