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學普”試點三年43.6萬名大小涼山兒童這樣學會普通話

發佈時間:2022-10-08 09:57:51  |  來源:四川線上  |  作者:何勤華  |  責任編輯:吳一凡
分享到:
20K

“學前學普如同一朵美麗的索瑪花,我們如今種下了花籽,接下來的歲月裏,我們會一如既往地細心呵護、耐心守護它,潛心推普,靜待花開。”10月19日,“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總結評估座談會在西昌召開,“學普人”唐進方作為獲獎代表發言時這樣表示。

2018年,原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在涼山州啟動“學前學會普通話”工作試點。3年來,試點共覆蓋大小涼山地區20個縣(市、區)的3996個幼教園點,大小涼山地區累計有43.6萬名彝族學前兒童受益。經第三方評估,試點基本達到“聽懂、會説、敢説、會用”普通話的預期目標,孩子們初步養成了講衛生、懂禮貌、愛學習的好習慣。下一階段,“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將持續在大小涼山地區實施,並將適時拓展到四川其他民族地區,讓更多少數民族兒童儘早受益。

image.png

試點

43.6萬名彝族學前兒童受益

”之前,聽不懂、學不會,是大小涼山彝族兒童進入小學後跟不上的主要原因。“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副會長李守山説,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時,涼山州有54萬名學前兒童,他們在進入小學後常常因為不懂、不會普通話而跟不上教學進度,進而給”防輟保學“帶來巨大壓力,更讓”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任務愈發艱巨。

對此,昭覺縣四開鎮灑瓦洛且博幼教點的輔導員阿皮伍呷深有感觸。2015年,阿皮伍呷成為村幼兒園輔導員,她憧憬著將自己所學知識奉獻給孩子們,但很快發現,孩子們聽不懂、更不會説普通話。“不得已,我只能用彝語和他們交流,上課先用彝語説一遍,再用普通話翻譯出來,十分吃力,教學效果也不好。”她説。

image.png

鐘源 攝

2018年7月,原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在涼山州啟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以下簡稱“學前學普”),2019年又擴展到樂山市“兩縣一區”,委託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組織實施。

“學前學普”剛啟動時,樂山市金口河區共安彝族鄉火草坪幼兒園輔導員歐廷達所和彝族兒童家長溝通,希望家長能回家多督促孩子練習普通話,卻遭家長詰問:“我們是彝族人,讓我們説普通話,不要我們的傳統了?”

身為彝族同胞,達所理解學生家長的想法。民族傳統不能割捨,但學習普通話同樣重要。她耐心解釋,學會普通話,等於多掌握一種語言,這與傳承民族文化並不衝突。

那些日子,輔導員們一邊做家長思想工作,為幼兒在家説普通話創造環境;一邊集思廣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雙語教學、實物展示、情境教學等方法,採用“大帶小”的方式,全力提升幼兒普通話口語能力。

樂山市副市長郭捷説,樂山市融合小涼山彝區地方特色和幼兒家庭特點,打造“愛·回家”品牌實踐活動,把普通帶回家、把安全帶回家、把文明帶回家,引導家長齊説普通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更是通過播放自創普通話防疫兒歌、防疫故事等在彝區村莊廣泛宣傳防疫知識,在防疫阻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是中國娃,説好普通話,愛學習、愛家鄉、建設我們的國家……”如今,從平原到高山,從河谷到丘陵,走在山鄉村道上,總能聽見大小涼山彝區幼教點傳出陣陣清亮、純美的學普童聲,3年試點下來,累計有43.6萬名彝族學前兒童受益。

測評

形成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氛圍

“我們認為,為期三年的試點工作成效顯著,試點兒童基本達到了‘聽懂、會説、敢説、會用’普通話,小學成績有明顯提高。”在座談會期間,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王奇告訴記者。

今年6月,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委託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牽頭開展“學前學普”試點評估工作,研究所組織110名專家分別到20個縣496個校(園、點)開展抽查測試,共抽測60177名兒童。

當天,王奇在會議上發佈了試點工作綜合評估報告。結果顯示,29659名在園幼兒的合格率是97.19%,30518名小學一二年級生合格率為97.46%,優秀率達43.54%。

評估組認為,“學前學普”試點圓滿完成了行動既定目標,實現了具有正常學習能力3-6歲少數民族兒童在接受義務教育前能夠使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的目標,參加“學前學普”試點的兒童已基本形成了國家通用語言思維習慣,行政村級幼兒園(幼教點)教師或輔導員培訓體系基本完善,保教品質有了明顯提升,在大小涼山地區已形成了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氛圍。

“學前學普”行動受到試點地區幹部群眾的普遍歡迎。通過孩子們的帶動,家長們也自發地學習普通話,逐漸具備普通話交流能力。“在2020年的一次測評中,我們幼教點的合格率就達到了100%。”會理市關河鎮田房村幼教點輔導員起迪説。

此外,“學前學普”行動促進了試點地區學前教育水準的整體提升。試點惠及兒童的學習能力、自信心普遍提升,小學的學業成績普遍優於未參加試點兒童。

涼山州作為試點啟動地,把“學前學普”行動作為改變彝族孩子命運的戰略之舉,舉全州之力推進落實,探索走出在民族地區推廣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的有效路徑,全州52萬學前兒童特別是彝族孩子實現了從“聽不懂、不敢説、不會説、不能用”向“聽懂、會説、敢説、會用”的根本性轉變,“學前學普”行動取得顯著成效,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寫入《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

涼山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彭洪認為,“學前學普”行動有利於提升少數民族學生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能力,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民族地區的普及和使用水準,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增強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間情感,促進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了基礎、鞏固了根本。

未來

適時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實施

惹列日作是土生土長的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人,5歲時因車禍失去左下肢。如今,惹烈日作站上了三尺講臺,成為一名幼師。近三年來,她教會了近百個孩子説普通話,“我要儘自己的最大力量,把學到的知識教給孩子們,希望他們能説好普通話,走出大涼山。”

“學前學普”的這三年,也是大小涼山地區彝族百姓生活條件和思想觀念變化最大的三年。甘洛縣玉田鎮九倒拐村村民阿依子布的小孫女阿呷卓布進入幼教點後,不僅自己學會了普通話,還回家教奶奶學。相比語文課文讀得磕磕絆絆的家長,小學生個個都能背上幾首詩歌。

當天還表彰了“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優秀工作人員。作為一名走在學前學普路上的督導員,唐進方説,她希望“學前學普”行動能給更多的少數民族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能給更多的家庭打開幸福的大門。

其實,”學前學普“不僅僅在彝族孩子集中的幼教場所推進,也在其他少數民族兒童相對集中的幼教點開始探索。

德昌縣南山傈僳族鄉小南山村幼教輔導員張鑫慧是一名傈僳族。她説,到幼教點的孩子們都是傈僳族,“學前學普”行動之前,聽不懂普通話、不會説普通話。幾年來,她和孩子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成長,“‘學前學普’行動會伴隨孩子們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助力孩子們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

李守山透露,將在試點工作基礎上繼續集中優質資源,加大力度,“十四五”期間持續在涼山、樂山地區持續開展學前學普工作,適時向四川省甘孜州、阿壩州等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實施。不僅如此,還將探索面向部分小學教師開展普通話培訓課程,提升基礎教學能力,實現工作重心由學前學普向提高少數民族基礎教育水準轉變。

記者了解到,涼山州將進一步總結提煉“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經驗成效,健全完善州縣鄉村統籌聯動推進機制,調整優化幼兒園(點)科學佈局,持續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和資源整合力度,切實加強幼教輔導員能力建設和待遇保障,緊扣“學會普通話、養成好習慣、融入新時代”目標提升行動內涵品質,面向全州各族群眾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