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發展志願服務促進會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43.6萬名涼山彝族幼兒學會普通話

發佈時間:2022-09-30 13:14:1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吳一凡
分享到:
20K

乃古子到的家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那裏曾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今年他在小升初考試中考了全班第六名,但語文成績只有33分,數學76分。因為普通話説不好,學習很吃力,乃古子到對自己成績很不滿意。

在那片曾經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大涼山中,當地很多孩子同乃古子到一樣:普通話水準一直不行,上課聽不懂,成績一直提高不了,很多彝族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輟學,不願意再回到課堂。據統計,2018年時涼山州約50萬學前兒童中,49%的孩子聽不懂、不會説普通話,這也直接導致進入小學階段的兒童學習品質很難提升。

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幫助涼山群眾如期脫貧,2018年7月,原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啟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試點(以下簡稱“學前學普”),2019年又擴展到樂山市“兩縣一區”,委託中國鄉村發展志願服務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組織實施。三年試點期間,共有43.6萬名彝族幼兒學會普通話、養成好習慣。

“我是中國娃,説好普通話,愛學習、愛家鄉、建設我們的國家!”如今,從平原到高山,從河谷到丘陵,走在山鄉村道上,總能聽見幼教點傳出陣陣清亮、純美的學普童聲。

一項學前教育的公益探索 

惹列日作是土生土長的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人,5歲時在車禍中失去左下肢。如今,惹烈日作站上了三尺講臺,成為一名幼師。五個學期下來,她教會了92個孩子説普通話,“我要儘自己的最大力量,把學到的知識教給孩子們,希望他們能説好普通話,走出大涼山。”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曾是全國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當地教育事業發展長期滯後。少數民族聚居區群眾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彝族群眾習慣使用彝語交流,缺乏普通話使用環境。在當地的幼教點中,一些輔導員普通話也不達標,這嚴重影響學前兒童普通話使用意識的養成。三年來,促進會順應學前教育規律和大小涼山民族地區實際,積極對接相關部委、地方和社會愛心資源,實現大小涼山20個縣市區學前兒童的全覆蓋,目前在園幼兒29.2萬名,進入小學階段學生14.4萬名。促進會委託的兩家技術保障單位,累計開展線上線下培訓活動514場,培訓輔導員159萬人次,組織400多名督導員現場督促指導69501人次,研發和發放各類教輔材料236萬餘套。

在輔導員們的悉心呵護下,當地彝族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性格發生了明顯變化。惹烈日作發現,遇到外人來校時,孩子們都會主動打招呼,不再膽怯。

今年6月,教育部語言文字研究所對“學前學普”行動試點成效開展了第三方評估,結果顯示:“學前學普”兒童普通話合格率大幅提升,無論是在園幼兒還是已進入小學的一二年級學生,普通話合格率均達到96%以上。

一次語言使用的理念革新

“學前學普”剛啟動時,樂山市金口河區共安彝族鄉火草坪幼兒園輔導員歐廷達所和彝族兒童家長溝通,希望家長能回家多督促孩子練習普通話,卻遭家長詰問:“我們是彝族人,讓我們説普通話,不要我們的傳統了?”

身為彝族同胞,達所理解學生家長的想法。民族傳統不能割捨,但學習普通話同樣重要。她耐心解釋,學會普通話,等於多掌握一種語言,這與傳承民族文化並不衝突。

那些日子,輔導員們一邊做家長思想工作,為幼兒在家説普通話創造環境;一邊集思廣益,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雙語教學、實物展示、情境教學等方法,採用“大帶小”的方式,全力提升幼兒普通話口語能力。

初入園的彝族小朋友在輔導員的精心教導下,一年左右,就能比較自如地講普通話了。從幫助幼兒清洗臉頰,整理衣物,到以遊戲的形式教孩子念讀兒歌、學跳音樂律動。慢慢的“大帶小”的作用顯現了出來,當早晚接送孩子時,有些家長可以用簡單的普通話同輔導員打招呼。

前幾年,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新林鎮茗新村的衛生總讓村支書魯惹阿提惱火。這個純彝族村,村民屋裏亂糟糟,屋外全是垃圾,大人甚至直接吐痰在地面。村子大,保潔起來費時費力效果還不明顯。讓魯惹阿提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老大難”問題,被村裏的娃娃們解決了。更準確地説,是被“學前學普”行動給化解了。

當地開展“‘學前學普’後,娃娃們‘小手拉大手’,回家教家長説普通話、講衛生,現在隨便去看,每家的院壩、房間都乾乾淨淨的。”現在,魯惹阿提很是為茗新村自豪,房前屋後整潔乾淨,待到春天,又是一片灼灼其華的美麗鄉村景色。

一次思想意識的深刻轉變 

“學前學普”帶給試點地區的,不僅僅是幼兒們學會了普通話,還有進入小學階段學生明顯提高的語文、數學等學科成績。

奶古子到的妹妹勒古莫日正在讀一年級,此前她在幼教點參加了“學前學普”,一年級暑期期末考試妹妹語文成績83分、數學成績94.5分,為全班第一名。涼山州監測數據顯示,一年級學生語文平均分由開展學普前的38.60分提高到59.24分、數學平均分由47.43分提高到69.09分;二年級語文平均分由42.29分提高到52.70分、數學平均分由52.71分提高到72.2分。

普通話學習也帶動了學生自身好習慣的養成。麥鈺馨是涼山州喜德縣光明鎮中心幼兒園孩子,入園後性格內向,不愛説話。學習普通話後,慢慢變得活潑開朗,喜歡跳舞、繪畫、講故事,回家後一直拉著媽媽講今天的繪本故事。不止她,大多數幼兒能自主刷牙和洗臉,知道排隊和謙讓,對學習表現出較濃厚的興趣,逐步養成了講衛生、懂禮貌、愛學習的好習慣。

“學前學普”的這三年,也是大小涼山地區彝族百姓生活條件和思想觀念變化最大的三年。“積極支援學齡兒童入學,嚴禁讓孩子中途輟學”被寫進昭覺縣三河村的村規民約。相比語文課文讀得磕磕絆絆的家長,小學生個個都能背上幾首詩歌。甘洛縣玉田鎮九倒拐村村民阿依子布的小孫女阿呷卓布進入幼教點後,不僅自己學會了普通話,還回家教奶奶學。今年“七一”,祖孫二人特地用彝族刺繡織了國旗和黨旗。

中國鄉村發展志願服務促進會副會長李守山表示,下一步“學前學普”將逐步向四川大小涼山地區小學階段延伸,並將適時拓展到其他民族地區,讓更多少數民族幼兒儘早受益。

(圖片及稿件來源:中國鄉村發展志願服務促進會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