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位於廣安市鄰水縣豐禾鎮五華山村的五華山旅遊區熱度直線飆升,不少省內外遊客到這裡避暑遊。隨著遊客日益增多,為當地村民帶來了在“家門口做生意”“家門口上班”的機會。短短幾年時間,這裡從一個窮山溝變為蜚聲川渝的旅遊區。
“如果沒有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五華山旅遊區開發不會取得如此成績。”旅遊區負責人熊維應説。
近年來,五華山村始終堅持“抓黨建、促發展、共致富”工作思路,發動村“兩委”班子和黨員群眾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積極探索村企聯合、綠色發展、文旅結合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子,建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生態康養旅遊勝地,成為鄰水縣乃至廣安市的旅遊示範村,實現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雙豐收”。
幹部帶頭引路 破解發展難題
曾經,五華山村是鄰水縣重點貧困村,基礎設施極不完善,支柱産業缺乏、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和傳統農業種植,收入極其微薄。
誰也不願意過苦日子,但五華山村沒有區位優勢,沒有交通優勢,該怎麼發展、發展什麼?如何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強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這些一直是村幹部絞盡腦汁思考的問題。
在2013年的一次黨員群眾代表大會上,很多黨員群眾都談到,五華山村距離豐禾鎮約14公里,目前還沒有一條通村的硬化路,因為山路崎嶇,村裏許多人一年到頭也下不了幾次山,更別談發展産業脫貧致富了。
為了讓村民走出大山、讓村外的能人進村投資,村“兩委”決定從發展最薄弱的基礎設施著手,打響華麗轉身的第一槍——修路。
為了打通這條發展之路,村“兩委”幹部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到鎮黨委跑政策、要指標,到縣級有關部門跑項目、要資金。
當修路遇到佔用村民田土的時候,村“兩委”幹部家家戶戶去走訪、去解釋,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援;當修路任務重、事情多、人手不足時,村“兩委”幹部又身兼數職,天天跑現場、督進度,從不叫苦叫累。最終,幹群團結一心,修通了長14公里、寬5.5米的通村硬化路,破解了發展難題。
深挖優勢資源 發展旅遊産業
五華山海拔1200多米,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青山環繞、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經專家鑒定,五華山的空氣中含有豐富的負氧離子,且水中含硒量非常高,是天然的康養勝地,非常有發展旅遊業的潛質。
有了這一重大發現,2014年,村“兩委”決定利用五華山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引進業主發展旅遊業。
“做這個決定,還是比較難,幸好得到了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援,還配套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當時的五華山村黨支部書記李金夢説。
在資源和政策的吸引下,很多企業家來考察。村“兩委”綜合考慮後,決定回引在外打拼的本地人熊維應返鄉發展旅遊業。
熊維應用了6年時間,回鄉全力打造五華山旅遊區。
在開發五華山旅遊區時,村“兩委”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路,督促業主不搞大開發,充分利用現有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立足探險體驗,打造玻璃觀景平臺、玻璃吊橋、七彩滑道、崖壁鞦韆、麗花長廊、植物創意園、林下花海、水上樂園等一系列特色項目,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前來體驗感受;立足生態康養,修建特色樹屋、“太空艙”,吸引了不少“家庭式”遊客前來避暑。
如今,五華山旅遊區已成為鄰水縣的一張旅遊名片。僅今年7月,就吸引了近3萬人次遊客前來體驗遊玩。
探索村企聯營 勇闖發展新路
為更好參與市場經濟,激活鄉村發展新活力,村“兩委”借著五華山旅遊區發展的“東風”,積極推進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對全村“資産、資金、資源”進行全覆蓋摸排,對所有“家底”進行確權登記,實現了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
推進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的最終落腳點是讓村民口袋鼓起來、村集體經濟強起來。為最大限度保障村民的利益,不斷增加村集體經濟的積累,村“兩委”和黨員群眾代表、旅遊區業主幾經商討,最終形成共識——探索“村企聯營、合作開發、比例分成”模式,投入100萬元資金入股旅遊區,共同發展“太空艙”民宿,爭創國家5A級景區。
通過聯營聯建,一方面,可以按比例盈利分成,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村民持續增收;另一方面,可以積累興企強村經驗,實現村企發展“雙贏”。
此外,旅遊區還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從2020年起,五華山旅遊區就吸納了400余名當地村民就業,讓他們當年收入超2.5萬元。村民范長青就在旅遊區養護花草樹木,從莊稼漢變成“園丁”,每月能領到工資3000元。
經過幾年時間的努力,五華山村的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發展的道路也更廣了,村民也更加富裕了。近年來,五華山村還先後舉辦了全市首屆民俗文化旅遊節、大麗花文化旅遊節等,從“窮山村”變成了人人羨慕的“幸福村”,一躍成為了如今的旅遊勝地和“網紅打卡地”。(李勇、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