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民為主體推進鄉村建設全面發展

發佈時間:2022-08-08 08:41:1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丁立江  |  責任編輯:李汀
分享到:
20K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廣大鄉村地區普遍形成以人為中心及其血緣關係、地緣關係為紐帶的鄉村關係網。鄉村是熟人社會,城市是生人社會,這是認識與探討鄉村治理的大前提。廣大鄉村地區作為建立在鄉村熟人網路上的熟人社會,從根本上來講是區別於建立在城邦文明生人社會基礎上的城市地區的,在鄉村地區人與人之間交流與合作的好壞,多建立在親疏遠近的熟人社會關係紐帶之上。而城市作為“陌生人社會”,也即“法制社會”或“契約社會”。鋻於此,鄉村振興,不能簡單以“城市思維”搞運動式鄉村建設。

(一)把産業真正交給農民和市場

新時代條件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進程中,要結合各地鄉村自然生態資源稟賦實際及生態資源環境的客觀承載能力,始終堅定不移地堅守以農民和市場為主體的鄉村産業發展思路。依託政府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高品質地供給鄉村經濟社會振興發展所需的根本性、基礎性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為鄉村建設發展提供有效資源整合平臺支撐,積極促進形成以農民 為主體,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鄉村振興發展環境,進而持續吸引鄉村建設與振興發展急需的人才、資金、技術向鄉村地區回流,進而逐步打造有利於鄉村産業生態轉型升級的鄉村集體經濟、鄉村農家樂等多種形式的鄉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體系,從而有效帶動鄉村地區廣大農民群眾就近就業,從而實現鄉村地區經濟效益與社會治理效益的多贏發展局面。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鄉村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依託下鄉企業或社會資本來有效地打通生産與銷售的關鍵環節,將鄉村産業真正交給農民和市場,因地制宜科學有效的實現廣大鄉村地區生態宜居基礎上的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總之,政府和市場要立足“三農”發展實際,直面鄉村廣大人民群眾在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嚮往,依託自身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切實做好鄉村産業平臺建設,為進一步實現城鄉高品質深層次融合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態綠色農産品供給與鄉村休閒旅遊等産業業態支撐。

(二)把鄉村産業切實辦成以民為本的義利産業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輝煌的發展成就,但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清醒地看到當前廣大鄉村地區在經濟社會資源配置及公共基礎設施投入等方面都與城市發達地區存在著巨大的結構性差距。傳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弊端亟待通過逐步增加鄉村財政支援力度、縮小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差距來予以有效破除,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實現鄉村和城市公共資源、公共服務領域的無差別共用式分配。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鄉村産業是義利産業,不能以資本運作思維搞鄉村産業。傳統鄉村産業是基於鄉村小農經濟,是兼顧滿足自身糧食消費需求與市場流通需求的義利兼顧的以家庭生産經營為特性的民生産業,可以有效地在半商業化的運作過程中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有效調節保障。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大時代背景下,要正確認識鄉村産業“小而美、小而優、小而多元化”的産業發展特性,要正確對待農業産業化與資本化,在有效提升農産品生態附加值的過程中,謹防陷入産業化背後資本壟斷下農業發展單純以追逐利潤為目標的陷阱,要始終堅持農民為主推動鄉村建設全面振興的發展思路,深刻把握“三農”發展的獨特性、多樣化、共生式的創意産業內涵價值,因地制宜地擯棄 “規模化、産業化、資本化” 的單純工業化發展思維,全面踐行“義利兼顧、先義後利”的鄉村建設精神,把鄉村産業切實辦成以民為本、維護農民利益、保障糧食安全的鄉村義利産業。

(三)詩意棲居的生態生活是鄉村最具有競爭力的産品

我國廣大鄉村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反覆吟咏讚美、普通百姓安居樂業的詩意田園,早已十分有效地實現了生態生産與詩意生活的有機系統融合。進入近代社會以來,由於西方以工業文明為支撐、以堅船利炮為前導的大工業生産方式的侵襲,我國鄉村地區原有的生産生活生態範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衝擊,傳統小農經濟和小手工業者都遭到了沉重的工業傾銷打擊。進入近代社會以後,我國基於西方經濟學“三次産業”分工理論,人為地將鄉村設定為專門從事以自然經濟和第一産業為主的農業産業經濟單元,並將農村置於從屬於城市的發展地位,主要為國家發展提供糧食生産和勞動力供給,使農村的發展開始越來越落後於城市地區,甚至在一些地區形成了農村就是落後愚昧不發達的象徵的不正常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鄉村優美的生態自然源環境所蘊藏的巨大的生態經濟價值受到了人們前所未有的重視,以生態文明發展觀為引領的鄉村生態宜居建設,將鄉村原有的詩意安居樂業的傳統幸福生活再次進行有效傳承與活化創新發展。廣大鄉村地區因其生態自然資源條件優越及敦仁睦鄰、守望相助的鄉村熟人社會治理優勢,再次以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淳樸善良的生産生活環境,吸引了大量出身城鄉但飽受生態環境污染之苦、承受日常城市工作生活高強度壓力及高昂生活成本重負的人們的喜愛,一時之間追尋天人合一、詩意盎然、道法自然鄉村生活的鄉村休閒文旅遊再次得到了健康蓬勃的發展。

在鄉村文化旅遊、鄉村民俗體驗觀光、農家樂等新時代鄉村休閒文化旅遊等綠色鄉村消費的帶動下,人們正逐步回歸生養中華民族優秀兒女詩意棲居的鄉村精神家園,將鄉村最具有競爭力的的生態資源優勢有機的轉換為鄉村振興的強大經濟推動力。與此同時,人們在親近自然、回歸鄉村生態文明生産生活的同時,也正在逐步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價值理念進一步真正入腦入心,知行合一地用於指導自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逐步擯棄無窮盡的、違背自然規律的無休止的物欲消費習慣。在生態文明健康可持續的綠色理性消費觀指引下,我國正在切實形成內化於心外化于形的生態資源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消費體系,進而為鄉村一二三産的生態有機融合發展奠定有效生態文明生産生活供給需求。以綠色消費為內生動力,推動鄉村産業發展,是對工業經濟系統顛倒的消費與生産關係的校正。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深刻反思近代以來西方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一系列文明病症,以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為引領,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有機生命整體的價值理念指導下,下大力氣在鄉村振興的具體過程中不斷推進高生態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幸福指數穩步提升的綠色鄉村建設發展,是回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佳選擇。此外,我國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已經在廣大城市地區形成了3-4億人口的中産階級消費群體,鄉村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和諧安寧的幸福宜居環境都為城市中産階級群體返鄉進行生態文化消費打下了較為堅實的物質與精神基礎,也為鄉村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的安居樂業生活提供了新的生態文化經濟支撐,進而有助於更加全面科學系統地促進以農民為主的鄉村建設振興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丁立江,中共農業農村部黨校助理研究員,中國鄉村文明研究會研究員,中國(麗水)兩山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深圳公共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改革創新幹部學院助理秘書長,貴州省情觀察員,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會員。研究方向:生態經濟理論與實踐、社會企業、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政府經濟管理。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