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堂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黃楊木雕重塑歷史名人

發佈時間:2022-07-06 13:38:5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汀
分享到:
20K

錢文子。永嘉學派創立者之一

名宏,字文季,號白石山人。浙江樂清人,吳越王錢镠後裔。宋代,錢文子是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創立者之一,時稱“儒林巨擘”、“一代宗師”。

朱諫。明代,雁蕩山人,歷任歙縣、豐城縣令,繼升贛州、吉安郡守。辦政事識大體,不屑于小廉潔,所建立之事,皆能留之久遠而便於民。在吉安郡守任內,預先覺察到寧王宸濠有異圖,於是積極儲糧募兵,浚修濠堞。離郡後二年,宸濠果反,因早有防範,繼任者很快予以平息。晚年優遊家鄉雁蕩山,多所題咏,著有《宋史辯疑》、《學庸圖説》、《李詩辯疑》、《李詩選注》、《蕩南集》和《雁山誌》。

張衝。張衝(1904年—1941年),字淮南,浙江省樂清市人,國民黨“中統”特務機構的二號人物。1919年考入溫州省立第十中學,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組織《醒華會》。1923年畢業後考入北京交通大學。旋以公費轉入哈爾濱政法大學,並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哈爾濱市黨部委員。後任中國國民黨執行委員、中央組織部代理副部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辦公廳顧問事務處中將處長等職,是中統系統中的重要人物。抗戰期間作為中國國民黨代表參加國共談判。在抗戰期間,張衝堅決贊成國共合作,共禦外侮,同周恩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1941年,張衝病逝,周恩來深為哀悼,除在《新華日報》發表《悼張淮南先生》一文,親自參加追悼會,並致送輓聯:”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對張衝在團結抗戰中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的評價。

釋清茂。晚稱休居叟,俗姓林,樂清人。生於南宋景定三年(1262)。11歲出家,13歲得度,曾居天臺國清寺。19歲參橫川如珙(1222─1289,溫州人)于雁蕩山能仁寺,深得器重。20歲回國清寺,作《擬寒山詩》300首。至元二十年(1283),如珙遷往四明育王山,清茂應命前往隨侍6年。至大三年(1310)撰成《重拈雪竇舉古一百則》。皇慶元年、二年(1312、1313)清茂兩次奉聖旨開堂。仁宗于皇慶元年賜號“扶宗普覺佛性禪師”。晚年曾住保寧禪寺8年,頗得居住于金陵的圖帖睦爾(即位後稱文宗)的尊敬。

施元孚(1706-? ),字德交,號六洲,清蟾河堡(今湖頭鎮)人。乾隆邑庠生,家貧苦學,工於古文,由於科場失意,寄情山水。家近白石山,嘗坐嘯其上。又遍遊江浙名勝,歸來即寢食雁蕩山二十餘年,閉戶讀書著述,以至功成。

王十朋。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浙江省樂清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愛國名臣。

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攬權”中興為對,被宋高宗親擢為進士第一(狀元)。官秘書郎。曾數次建議整頓朝政,起用抗金將領。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陳抗金恢復之計。歷知饒、夔、湖、泉諸州,救災除弊,有治績,時人繪像而祠之。

高友璣。

明弘治三年(1490)進士

高友璣(1461—1546),字肅政,號南屏道人,樂清十二都高岙(今屬浙江溫州北白象鎮)人。母病,朝夕侍奉湯藥,衣不解帶,以孝聞于鄉里。官居尚書。

趙士禎(1554~約1611) 中國明代火器專家。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趙錦侄子。他發明的“火箭溜”、“制電銃”、“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鬥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他著的《神器譜》、《備邊屯田車銃儀》等書,受到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高度評價。

翁卷。宋,詩人。翁卷的生卒時間,有關資料均無記載,樂清人。康熙《溫州府志》記載:“翁卷,一字靈舒,樂清柳川人。詩名《西岩集》,一名《葦碧軒集》。” 翁卷有兩個弟弟,翁卷是老大,二弟叫永年,很多人認為永年是長兄。翁卷的三弟叫翁倣,可能早年夭折。翁卷有兩個兒子,分別叫翁井和翁。

陳璋。明,進士主張法治,曾説:“士不讀書,謂之廢學;官不讀律,謂之曠官。”悉心鑽研法學,直至廢寢忘食。遇人對法律有疑難者,親為注解,以法學家名世。歷任刑部員外郎,奉敕審錄八閩積案,解救無辜受害者不下百餘人。事畢還京,適武宗欲再南巡,上疏諫止,痛陳出巡將造成勞民傷財種種禍害,竟遭奪俸、廷杖,臥床休養五個月始起。直至嘉靖元年(1522)世宗即位,復官升大理寺。時錦衣衛捕獲群盜數十人,經大理寺審理,具奏將其中無辜平民釋放。繼任刑部左侍郎,有上官非法杖死下吏入獄,欲出錢贖罪,璋説“殺人抵罪,官與民一也”,堅持不可。由於秉公執法,得罪了一些執政者,遂辭官歸裏。

黃式蘇。字仲荃,號胥庵,晚年改名迂,字仲迂,號迂叟,樂清縣西鄉西岙村人。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舉人,光復會會員。歷任溫州師範學堂監督、兩廣方言學堂講席、浙江遂安、福建泰寧、寧德等縣知事。居官廉勤,嚴己寬人。工詩詞。與蔡元培、章太炎、梁啟超、章士釗等名流均有交往。著有《慎江草堂詩集

王與之。南宋學者,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字次點,號東岩。曾從陳松溪學六官要旨,歷賓州文學、泗州通判等。著有《周禮訂義》

林大椿。字萱士,別字宏訓,號恒軒。林啟亨之子,浙江柳市人。咸豐九年(1859)歲貢。平生精研儒書及天官歷算家言。四部之書靡不研精覃思,卓有所見,舉所懷抱,鹹于詩乎發之。所傳有《求是齋詩抄》三卷、《垂涕集》二卷染版初出,紙貴一時。他書未成而未梓行者,充溢篋笥,寶光劍氣,尤卜騰躍有時也。”林大椿工詩,愛詩如命,以詩鳴於世,乃吾樂詩壇盟主。藏書之所名“萊香室”,藏書萬卷,名傾東甌。其校書詩有:“春雨廉纖春書遲,小齋閒坐校書時。

劉默。關於劉默築塘之事,邑志上僅有極簡略的記載:“起自縣西承流門外,至館頭五十余路裏,通府治。縣嘗有水患,行者病焉。宋紹興初邑令劉默役西鄉民人分界修築,增加高廣。民甚德之,名劉公塘。”劉公塘圮廢多年,幾不為今人所知。

劉公塘自迎恩橋西(即今樂成鎮通井街)南下,經下馬橋沿運河西岸徑直抵萬岙,由萬岙折西南行通峽門,出峽門折而西,經湖橫向西直出,過方鬥岩至湖頭,又向西經西宋後,行孤嶼前,越過溝旁橋至萬家,再西出過廿裏橋折而南,在馬山折西穿沙門,經高岙、白鷺嶼,折而南行達于琯頭。全長五十余裏。

李孝光。初名同祖,字季和,號五峰,後代學者多稱之“李五峰”。〔1〕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元代文學家、詩人、學者。

少年時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他作文取法古人,不趨時尚,與楊維楨並稱“楊李”。早年隱居在雁蕩五峰山下,四方之士,遠來受學,名譽日廣。至正七年(1347),應召為秘書監著作郎,至正八年擢升秘書監丞。

至正十年(1350),辭官南歸,途中病逝通州,享年66歲。著有《五峰集》20卷。

劉黻(1217~1276),字聲伯,號蒙川,溫州樂清大橋頭人(今樂清石帆鎮大界村人)。淳祐十年(1250)試入太學。劉黻因歷史上兩次太學事件而揚名,是著名的忠貞之臣,《宋史》有傳。遺著有《蒙川集》10卷

候一元。字舜舉,號二谷,樂清緱山(今蒲岐鎮侯宅村)人。自幼聰慧,5歲時父廷訓授以章句,能隨問隨答。11歲隨父讀書南京。明嘉靖三年(1524)“議大禮”之爭,父廷訓屬楊廷和繼嗣派,反對張璁繼統説,被“逮械下獄”。一元年僅13歲,隨父北上,伏闕上 書。七年其父得釋,“謫為泗州判官,又為縣丞,尋遷漳南兵備僉事”,又以疑獄被彈射,再下獄,一元再上 書陳冤。都御史唐龍“奇之而出其父”。十七年中二甲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二十年升郎中,外調廣東布政司右參議,分守海北道。海北距省城千里,對民情瞭如指掌。後擢河南按察副使,在大名整訓士兵,秋防倒馬關,恰值敵騎侵犯邊境,將士戒備森嚴,一元登樓賦詩,敵騎為之遠遁。續升廣西按察使,宗室驕橫不法,嚴加約束,徭民廖金牙欲據陽朔要地三江口,督同蔡兵備予以平定。此後升河南右布政使,轉江西左布政使。隆慶元年(1567),張居正任首輔,一元辭官歸,在家鄉創辦環壁書院。

章綸。字大經,溫州樂清(今樂清雁蕩山北麓南閣村)人。明朝名臣、藏書家。

正統四年(1439年)章綸登進士第,官授南京禮部主事。景泰年間升任禮部儀制郎中。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為當事者所喜”,在禮部侍郎位二十年不得升遷。成化十二年(1476年),章綸辭官回鄉。

何白。明末布衣詩人,字無咎。生於樂清縣城西郊丹霞山麓金溪。童年時代跟隨父親何導遷居溫州城區積谷山下。自稱丹邱生,又號鶴溪老漁。少時即受詩的熏陶。他的祖母是樂清隱逸詩人李經後峰的姐姐。何白在《李后峰先生傳》末説:“白五、六歲時,間就祖母宿,每天明,祖母從枕上授白詩數章,或對句一、二聯,已而謂白:‘此詩汝舅租後峰翁所作也。汝聰明,他日亦能繼翁作此否’?白雖童而騃,而精神意氣亦稍稍知響往。”何白家雖貧寒,而致力於學習,孜孜不倦。十六、七歲即操筆為詩歌。

張文君。東晉名士,名廌,字子雁,邑人,即樂成縣(樂清市),居白鶴山下。隱居頤志,不應辟命。家有苦竹數十頃,廌于竹中為屋,常居其中,王右軍(王羲之)聞而造之,卻避竹中不見“日中乘白鹿入山,不知所之。”一郡號為高士。

樂清素稱王子晉吹簫之地,張文君入竹之鄉。

楊樂章先生平時勤奮好學,言簡意賅,與玉海堂合作一起找資料。楊先生根據資料做泥坯,又受教于著名大師指點,精雕細琢,歷時一年多,創作黃楊木雕樂清歷史名人藝術品。填補了黃楊木雕史上名人雕刻空白。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