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

發佈時間:2022-05-25 14:44:4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蔡彬
分享到:
20K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説,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裹角黍(故宮博物院藏)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産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粽子的來歷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衷痛異常,紛紛涌到汩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遺體。有位漁夫拿出事先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它們就不會去咬屈原大夫的身體。有的説粘米可以粘住魚的嘴,使魚無法吃屈原的屍體。人們見後紛紛仿傚。

相關內容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