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姑蘇:織密社區“戰‘疫’網” 架起黨群“連心橋”

發佈時間:2022-05-05 13:22:0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戴彬、陸茗  |  責任編輯:劉昌
分享到:
20K

“馬叔叔,這是衛阿姨今天需要的菜,麻煩拿給阿姨哈!”每天一大早,在福運公寓門口就能看到由外賣、快遞小哥組建的“齊心(騎行)抗疫先鋒隊”隊員,準時把居民下單的菜拿到小區門口,再由小區裏的“海棠先鋒”志願者給腿腳不便的居民送貨到府。疫情期間這樣的愛心“接力”時時在蘇州市姑蘇區各小區門口上演,來自不同領域的志願者,用著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共同保障居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便利,攜手讓疫情防控更有力度、讓小區治理更有溫度。

疫情之下,每一個社區都是一個微型戰場。面對較為複雜的疫情防控形勢和基礎設施薄弱、老舊小區多、人員結構複雜等基層治理難題,保護區、姑蘇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打造社區疫情防控“安全墻”。 “通過嚴密‘組織網’、做優‘服務網’、拓展‘共建網’,不斷健全社區黨組織聯繫服務群眾的組織體系末梢‘根系’,在引領基層治理、落實重大任務中,著力構建‘組織紮根、資源下沉、服務進門、幸福提升’格局。”保護區黨工委委員、姑蘇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瑜表示。

嚴密組織在“疫”線 把戰鬥堡壘築在最前沿

“吳阿姨,今天你值班啊!”天河花園的居民路過小區門口看到認真查碼的吳真寶,都會跟她聊上兩句。68歲的老黨員吳真寶,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天河花園小區共治黨組織的一員。天河花園是一個無物業管理小區,為了搭建共商、共建、共治平臺,小區裏8名熱心黨員成立了小區共治黨組織,平日裏關注小區環境、居民呼聲,組織居民共同管好“大家”;疫情期間,共治黨組織成員投身防疫一線,帶領小區黨員居民參與小區核酸檢測秩序維護、出入口值守等各項工作,讓小區居民生活有序、住得安心。

姑蘇區作為古城區,面臨著老舊小區、無物業小區多的實際,為切實解決部分小區、街巷、院落管理空心化問題,去年以來,保護區、姑蘇區實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根系工程”,推動組織觸角向一線紮根,目前已建立120余個小區(街巷、院落)共治黨組織,把退休黨員、在職黨員、物業服務企業黨員納入其中,明確對“治理圈”內各項工作、各類組織的組織引領,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有形有效覆蓋。

疫情發生以後,作為“社區黨組織-小區(街巷、院落)共治黨組織-‘海棠先鋒’隊伍”三級社區疫情防控機制的重要一環,小區(街巷、院落)共治黨組織及時從“共治共用”的治理常態轉變為“聯防聯控”的戰時狀態,無論是小區門口車輛登記、核酸檢測掃碼測溫,還是為小區居民解決各種生活難題,都能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同時,小區一旦進入管控封控狀態,小區共治黨組織第一時間就地集結充實到管控區“行動支部”,發揮了解居民底數、熟悉居民情況的優勢,為服務保障管控區居民生活提供助力,真正做到“關鍵之處有組織、關鍵崗位有黨員”。

服務健全在“疫”線 群策群力是最堅強的後盾

“明天要做核酸檢測,請各位居民根據社區安排,分時段有序前往各樓幢相對應的採樣點進行核酸採樣。”每次開展核酸採樣時,白洋灣街道虎池苑社區的20名“海棠先鋒”都會第一時間在小區樓幢微信群發佈通知,做到小區1765戶居民半小時通知到位。此外,在疫情防控期間,他們積極發動日常重點聯繫的不同樓層的居民骨幹及時了解居民需求,積極幫助協調解決。“正是因為建立了常態化的走訪聯繫機制,才使得疫情防控要求及時宣傳到位、小區居民訴求及時解決到位,同時我們將居民日常活動的‘小巷紅韻’微陣地改造成核酸採樣點,做到了平戰結合。”白洋灣街道虎池苑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榮介紹。

為不斷完善直接聯繫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去年以來,保護區、姑蘇區深化“黨委抓支部、支部管黨員、黨員帶群眾”工作機制,創新延伸“1+10+N”黨員聯繫群眾組織觸角,培育了千余名“海棠先鋒”隊伍,推動工作力量在一線整合。“海棠先鋒”按照“提戶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的要求,通過入戶走訪、談心交流、志願服務,做到聯繫的區域、居民全覆蓋,戶情、民情全知曉。同時,深入推進“千朵海棠∙花開姑蘇”黨建服務體系建設,建成273個“小巷紅韻”微陣地,為議事協調、黨群活動、便民服務等搭建平臺。

疫情發生以後,“小巷紅韻”微陣地“變身”核酸檢測採樣點、防疫物資週轉站、小區臨時服務點。在小區共治黨組織的帶動下,“海棠先鋒”站了出來,居民群眾跟了上來,網格員、業委會成員、物業人員、老娘舅等基層治理力量不斷在疫情防控一線充實凝聚,他們時而是核酸點位的值守人、時而是小區巡邏的當班人、時而是困難家庭的敲門人……他們根據自身特長髮揮各自優勢,在社區疫情防控的戰場上竭盡全力、守望相助,“像黨員一樣去戰鬥”是他們最堅定的決心,構築了群防群控最堅實防線。

廣泛集結在“疫”線 群眾所需就是行動所向

“自從有了徐老師的輔導,我很多學習上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媽媽也不焦慮了!”家住二郎巷28號的三年級學生趙恩俊説道。疫情期間,一批來自蘇大、振華中學等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成立了“大風車學習幫幫團”,加入社區“海棠合夥人”團隊,為轄區內學生,特別是一線防疫工作人員子女提供線上免費課程輔導。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小巷醫生”每週採取預約制開展診療服務,提供血壓測量、用藥諮詢、藥物配送等服務。雙君物業“金手指”生活保障團隊為周邊獨居老人提供家電維修、修理管道等,隨叫隨到……在社區黨組織的連結下,越來越多的組織加入進來,共同為疫情防控增添一抹暖色。

為切實解決社區服務資源分散、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近年來,保護區、姑蘇區推進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建設,整合共建單位、“兩新”組織等資源,通過“黨建搭臺”的方式,開展下沉式政務服務、互助式居民志願服務、樞紐式社會服務、聯動式黨建共建服務,用好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促進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用,推動為民服務在一線優化,持續深化形成“握指成拳”的共建合力。

疫情發生以後,姑蘇區各商會協會、聯盟企業主動發揮自身行業優勢,投身疫情防控一線,組建各類志願服務團隊41個,為“疫”線捐錢捐物、為居民解決各類需求。外賣、快遞等新就業群體首批組建了600余人的“齊心(騎行)抗疫先鋒隊”化身“流動宣傳員”“需求速遞員”“困難紓解員”“防疫觀察員”,到社區報到、當“移動前哨”,穿梭于大街小巷助力社區疫情防控、便民服務……各領域運用專業專長全力為全區疫情防控和社會穩定提供人力、物力支援和各項專業服務。(戴彬、陸茗)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