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將延至2023年

發佈時間:2022-01-14 09:27:0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王靜
分享到:
20K

世界銀行近日發佈《全球經濟展望》指出,全球經濟繼2021年強勁反彈之後,由於新冠病毒新變種造成的威脅,再加上通脹、債務和收入不平等加劇,可能危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復蘇,全球增長正進入一個明顯放緩的時期。

世界銀行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從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2023年進一步下降至3.2%。

東亞與太平洋地區2022年的增長速度預計將降至5.1%,這反映了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由於新冠大流行的持續影響以及中國政府對某些經濟領域收緊監管,預計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降至5.1%,接近潛在增長率。

報告表示,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快速傳播意味著近期內新冠疫情很可能繼續擾亂經濟活動。此外,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主要經濟體增長減速,這將壓低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外部需求。

“硬著陸”風險增加

報告指出,很多發展中經濟體政府缺乏在必要時向經濟活動提供支援的政策空間,在這種形勢下,病毒新變種的傳播、持續的供應鏈瓶頸和通脹壓力、世界大部分地區金融脆弱性加劇等多種因素疊加,意味著硬著陸的風險可能上升。

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表示,世界經濟同時面臨新冠疫情、通貨膨脹和政策不確定性的挑戰,政府支出和貨幣政策均無前例可循。不平等日益上升和安全挑戰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有害。

他指出,讓更多國家走上良好的增長道路需要國際社會的協調行動和國家層面的全面政策響應。

脆弱國家受到衝擊

發達經濟體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5%下降到2022年的3.8%和2023年的2.3%——雖然增速放緩,但仍足以使産出和投資恢復到疫情之前的趨勢。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6.3%下降到2022年的4.6%和2023年的4.4%。

此外,諸多脆弱經濟體受到的打擊更大:與疫情前的趨勢相比,脆弱和受衝突影響的經濟體産出將下降7.5%,小島國將下降8.5%。

與此同時,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正對貨幣政策形成制約,而且通脹對低收入勞動者的打擊尤為嚴重。

無論是從全球還是從發達經濟體來看,通脹都是處於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也達到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儘管經濟復蘇遠未實現,但很多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已在推出政策支援來遏制通脹壓力。

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展望

2021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增速估計反彈至7.1%,但各國復蘇速度迥異。在製造業和出口的驅動下,2021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估計增長8%,主要原因是宏觀支援退出和監管收緊快於預期。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除中國以外)2021年經濟有所回升但增幅較小,只有2.5%,其主要原因是2021年年中新冠疫情捲土重來,給經濟活動造成嚴重影響。

此外,隨著國內需求上升和疫苗接種率提高,增速預計將提高至5%。但由於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放緩,預計本地區將面臨全球需求的穩步下降。在疫情久拖不決的情況下,預計國際旅行在本預測期內仍將低於大流行前的水準。

東亞和太平洋:

預計2022年增速降至5.1%,2023年略提高至5.2%。

歐洲和中亞:

預計2022年增速降至3.0%,2023年降至2.9%。

拉美和加勒比:

預計2022年增速降至2.6%,2023年略提高至2.7%。

中東和北非:

預計2022年增速升至4.4%,2023年放緩至3.4%。

南亞:

預計2022年增速升至7.6%,2023年放緩至6.0%。

撒哈拉以南非洲:

預計2022年增速略提高至3.6%,2023年進一步升至3.8%。

預計2022-23年大多數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EMDE)地區的經濟增長將恢復到新冠大流行到來之前十年的平均水準。

這種增速不足以彌補大流行期間的産出下滑。到2023年,預計所有EMDE地區的産出仍將低於疫情前趨勢所預期的水準,而發達經濟體將達到這一水準。

歐洲和中亞將是産出與疫情前趨勢最為接近的地區,而南亞則是與原趨勢差距最大的地區。各地區經濟前景存在的風險主要是下行風險,包括疫情持續爆發、疫苗接種進展緩慢、金融壓力上升、大宗商品價格低於預期、地緣政治緊張和社會動蕩、糧食不安全以及極端天氣造成的擾亂和破壞。

來源:聯合國官方微信號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