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開啟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發佈時間:2021-10-19 07:04:15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孫明源  |  責任編輯:呂依依
分享到:
20K

中國空間站開啟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空間站可以服務於教育活動、生物學、生物技術、地球與空間科學、藥物研發和物理學等領域,空間站獲得的實驗數據也有利於提出新的科學思想,或提出用於長期太空飛行任務和地面測試的新假設。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中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乘組成員包括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太員。“中國神箭”又一次離弦,引發了全國的關注。神舟十三號的主要使命之一,是讓中國空間站完成人員“換班”。

10月16日9時58分,三名航太員成功進駐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這意味著中國空間站開啟了有人長期駐留時代。

事實上,任何空間站在進入常規化運作後都會面對持續挑戰。國際空間站已經和這些挑戰打了二十多年交道,中國空間站也必然繞不過這些困難。神舟十三號的發射既是階段性勝利的“禮炮”,也是中國空間站進入長跑的“剪綵”。

航太員進行多領域科學實驗不會“手忙腳亂”

空間站的主要使命之一,就是在太空當中開展科學實驗。以6月17日發射的神舟十二號為例,當時的飛船除了把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3名航太員送上中國空間站以外,還搭載了航太育種、空間生物實驗等10余個科研項目。此次神舟十三號實現航太員換班之後,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也將在空間站繼續進行科學實驗工作。

空間站可以服務於教育活動、生物學、生物技術、地球與空間科學、藥物研發和物理學等領域,空間站獲得的實驗數據也有利於提出新的科學思想,或提出用於長期太空飛行任務和地面測試的新假設。可以預見的是,在中國空間站接下來的工作當中,會有大量來自不同領域的科研數據問世。

面對來自眾多領域、專業性極強的科學實驗,3名航太員會不會忙不過來?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解釋説,目前天和一號核心艙主要進行微重力試驗和空間醫學與生物學研究,科學實驗暫時還未涉及太多領域。此外,3名航太員都進行過充分的訓練,每天的工作都有週密細緻的安排,且都經過了應對突發情況和非正常情況的高強度訓練,儘管工作很繁忙,也不會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

空間站運作與維護還需久久為功

空間站並不是個絕對安全的地方,預警是常態化運作的必要條件。楊宇光解讀説,空間站在軌會遇到空間碎片以及微流星的碰撞威脅。對於較小的碰撞,空間站在結構設計上就考慮了加固措施,對於較大的碎片,主要依靠地面觀測,精確測定其軌道,一旦出現碎片與空間站碰撞概率高於一定數值的情況,空間站會採用軌道機動的方式進行規避。

除了碰撞危險,輻射也是空間站的可能威脅之一。

楊宇光表示,載人空間站一般高度不超過500公里,處在范·艾倫輻射帶的內輻射帶以下,所以整體而言輻射不是非常嚴重。但在經過南大西洋地磁異常區時,輻射會比其他區域嚴重。

地面會通過各種方式嚴密監視由於太陽活動和其他因素造成的空間輻射強度變化,保證航太員以及空間站內設備在軌期間所承受的輻射劑量在可承受的範圍內,且空間站本身的金屬殼體對輻射有較好的遮罩作用,正常情況可以確保空間站及航太員的安全。

這些形形色色的危機,都需要太空和地面工作人員的持續應對。但是在太空當中,意外情況時有發生,預警再充分也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維護空間站也是航太員的必備技能。2007年2月,國際空間站的航太員多次出艙並進行長達數小時的太空漫步,就是為了修復一些損壞的儀器,維護空間站的安全、平穩運作。

中國空間站是模組化空間站系統,按計劃,中國將在2021年至2022年期間擇機進行12次飛行任務,發射多艘天舟貨運飛船、神舟載人飛船、空間站實驗艙(問天)和實驗艙Ⅱ(夢天)與空間站對接,以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建設。中國空間站的建成並非一日之功,未來的運作、維護等也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