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城市更新的圈層式思考——認識、判斷與實踐

發佈時間:2021-06-28 13:20:56  |  來源:全國智標委  |  作者:  |  責任編輯:孟超
分享到:
20K

2021526日,全國智慧建築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426)(以下簡稱“全國智標委”)第三屆第二次工作會議暨第六屆綠色智慧社區産業峰會在青島順利舉行,本次大會圍繞“標新立異凝心聚力”的主題,齊聚專家學者、行業大咖,共商共議城市更新、新城建、智慧社區、數字孿生等領域熱點話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築設計所所長周勇,做了題為《城市更新的圈層式思考——認識、判斷與實踐》的主題報告。

一、認識(Why):城市更新始於城市病問題,是回歸城市價值本源的有益探索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城市粗放式的高速發展建設,雖然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也帶來了很多城市病問題。我們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正在飽受著城市病的困擾。

梳理近些年來中央城市工作相關精神,從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把握一個規律”,到2017年的十九大提出“認準一張藍圖”,再到2019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明確一條路徑”,再到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以看出:新時期中央城市工作的主線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準治理。城市更新在這條脈絡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的,關注的視角也更加有溫度、重感知,工作的觸角也慢慢觸及到老百姓的房前屋後、街頭巷尾,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

城市更新工作,是回歸城市價值本源的有益探索。為什麼這麼説呢?以前我們為了經濟繁榮而規劃産業,為了彰顯城市形象高築廣廈,為了讓我們的汽車更快地飛馳,不斷地拓寬道路……而人的基本需求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這些工作中被忽略了。城市更新為了人,這是一個基本的認識。

二、判斷(How):步入城鎮化下半場,城市更新是破解城市病問題的綜合抓手

國外經驗



上圖是城市化水準與發展階段的關係,現在中國已經處於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相應的城鎮化率已經突破了50%的拐點,達到了60%多。相應的,城市進入重品質、重文化、重內涵的階段,這是客觀規律。

回溯國外城市更新相關理論的演進歷程,城市更新是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水準不斷變化的,特別是與工業化進程有非常大的關係。

規劃實踐方面,簡單介紹幾個經典案例。

第一個是波士頓“大開挖(Big-Dig)”,縫合近半個世紀的“城市傷口”。上世紀七十年代,波士頓政府為了保證汽車的通行效率,修建了數量眾多的立交橋,三十年後又拆除了立交橋,將灣區和金融區重新連接起來,把寶貴的地面空間和環境還給了城市、還給了老百姓。

第二個例子是南韓首爾清溪川,也是拆除高架,恢復橋下原有的河道,也是生態修復的經典案例。

匹茲堡——從“地獄之門”到全美最宜居的城市,二戰後市政府就著手城市更新工作,同時注重城市的産業轉型,從而實現了城市發展的華麗涅槃。

紐約高線公園的背後推手是社會組織和個人,因此是一個典型的自下而上推動城市更新的案例。

還有紐約的“大UBig-U)”計劃,是提高城市韌性的一個重要案例,還有近兩年很火的倫敦“新高線”。從這些林林總總的案例可以看出,雖然每個城市更新具體項目解決的問題各不相同,但其核心目的都是為了人,為了人在城市中的宜居生活。

中國探索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城市更新發端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中間經歷了20082011年的汶川、玉樹地震災後重建——由我們中規院在住建部的領導下推動的工作,其實也是屬於城市更新的一種類型,一直到2016年的“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可以理解為中國特色的城市更新探索和實踐。

“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到現在已經是第五個年頭,業界普遍認同的觀點,它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即三亞為代表的環境品質糾偏治亂1.0階段,也是我們中規院技術領銜的綜合性、系統性工作;以徐州、安順等能源型、資源型城市為代表的功能提升、民生完善的2.0階段,以景德鎮為代表的文脈延續、文化復興的3.0階段,再到以延安為代表的城市設計引領全面提升的4.0階段,也是中規院全程技術統籌。

今年兩會期間,住建部黃艷副部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重點闡述了城市更新的內涵、路徑和目標。城市更新不只是簡單的舊城舊區改造,而是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其內涵是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路徑是開展城市體檢,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目標是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

按照我個人理解,城市更新首先是上層結構戰略轉型,從之前的單純追求增量轉變到現在的增量與存量並重,相應的機制體制也要進行全面的調整和完善;其次是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等一系列以民生為導向的放心工程、良心工程;第三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項目為依託、以問題為導向的品質提升問題。我認為,這一解讀是近年來對於城市更新工作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之一,既有戰略全局性,同時又兼顧了技術上的系統性、結構性。

可以説,城鎮化的下半場,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帶著對城市更新的全新認識,我們再出發。

三、實踐(What):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城市更新戰略性的行動導向

2016年的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三亞試點工作至今,我們相繼承擔了12個省市自治區近50項示範性、標桿性城市更新實施項目。

2017年的海口市城市更新三角池示範區項目,位於老城中心區。項目提出了一個“最海口”的片區發展願景,受到了人民日報的專題點讚。除了常規的空間場所工作之外,規劃設計還關注重拾三角池的歷史記憶,通過環境品質更好、精神記憶常新兩個亮點實現三角池更新。

湖心島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之初就一直處於爛尾的狀態。一開始有聲音説拆除建新的,但是經過項目團隊與海口市委市政府的充分溝通和共同努力,最終決定把這組舊建築保留下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無論是對於三角池周邊的街坊鄰居,還是當年的闖海人來説,湖心島上的這組建築是承載城市記憶、激發身份認同的一個關鍵符號。

但實際情況是中看不中用,湖心島日常被用作雜物倉庫,疏于維護,屋面和墻體都坍塌損毀了。

我們把建築安全加固,重新劃分內部空間,植入了人才服務中心、城市記憶廳、社區舞臺、市井茶館等服務百姓、面向城市的功能,打造“最海口文化體驗館”。

同樣是2017年開始的濟南老城環大明湖街區更新項目,最大的亮點是“泉道”核心概念,最早是中規院在城市總體規劃層面提出的超級IP。項目最大的貢獻就是在街區更新實施層面,把“泉道”的內涵豐富化、立體化、多樣化。

“泉道”概念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景區的泉道,它是串聯老城主要景點的地圖;生活的泉道,泉道沿線的設施都進行了完善,真正讓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活力的泉道,之前消極的城市公共空間植入了一系列趣味性、主題性的景觀和設施,激發了場所的活力;品質的泉道,沿線公共設施的精細化、人性化提升。

崇雍大街是縱貫北京舊城南北的“天地之街”,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價值,從2018年開始前後歷經三年時間。隨著城市高速發展,崇雍大街疲於應付現代生活的各種需求,出現了業態、風貌、交通、環境等一系列問題。與以往常規的街道更新項目相比,崇雍大街實現了幾個可貴的轉變:

首先從大包大攬到共同締造,項目圍繞“人”這個核心價值,策劃了五大計劃,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問效於民。

第二個不同是從塗脂抹粉到街區更新。據統計,過去二十年,這條街前後歷經八次整治,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停留在“表面一層皮”。經過項目各方共同的努力,最終促成了從街面走向院落,從立面走向環境,從遮擋走向展示。從街面到街區,不僅僅是項目工作範圍的擴展,更是城市更新觀念上的一次飛躍

第三個不同是從面子工程到民生工程。利用示範院落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助力五分鐘便民服務生活圈建設,保留了老字號,植入了新設施。

第四個不同是從短期項目的一次性整治到長效管控。項目編制了一整套多維度的城市設計導則,為院落、立面、公共空間的工程設計提供了系統性引導和長效管控的技術依據。

第五個不同是從以往粗放整治到做精落細。拿建築設計來説,拆下來的舊磚瓦都得到了保留與再利用,舊材料利用率約佔60%

項目的落地實施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人民網、新華社、北京電視臺、北京日報等數十余家媒體對項目進行了全面報道。項目進行中,北京市委書記蔡奇現場調研時指出:要以崇雍大街和什剎海地區為樣本推進老城街區更新。

改造前後效果對比

四、小結

最後回到“圈層式思考”這個邏輯主線上來:在最核心的認識層面,城市更新始於城市病問題,但要回歸城市存在的價值本源,城市更新為了人,不忘初心;中間圈層,在城市發展的新時代、新階段,面對新問題、新情況,想清楚怎麼把這件事做好,堅持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品質調整,這是城市更新工作戰略性的行動導向;週邊圈層,具體的規劃設計實踐要堅持系統謀劃、因城施策、因勢利導,方得始終。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