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地方傳真

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曬”保護利用工作成效

發佈時間: 2021-05-28 14:11:2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吳一凡

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所有石窟造像的總稱,現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日前,在重慶大足區舉行的“重點石窟寺保護利用和考古標本庫房建設現場推進會”上,大足石刻“曬”出目前的保護利用工作情況。

據了解,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級別來看,大足石刻的75處石窟有7處為國家級、6處為市級、62處為區級。大足石刻石窟造像始建於初唐,歷經晚唐、五代,盛極於兩宋,代表了西元9-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準。1999年12月,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大足石刻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該研究院對大足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75處石窟開展了包括造像情況、管理情況、保護狀況、主要風險、安全防範措施等在內的全面排查,並針對排查出的問題逐一整改,切實保障了文物安全。

在守護責任落實方面,大足區現有69名村級義務文保員,並制定了《文物安全工作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及各種特殊情況下的安全處置預案30余個。此外,當地採取專業守護與群眾守護相結合的方式,加強了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安全巡視巡查。重點文物點更是實行24小時定崗、定位、定時、定人的工作制度。

在文物保護方面,“十八大”以來,大足石刻研究院共投入1.46億元,實施了24項岩體加固、滲水治理、本體修復等重大文物保護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了有效遏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足石刻研究院啟動了大足中小型石窟保護三年滾動保護計劃,擬分階段對全區68處中小型石窟開展環境整治、安全設施和鄉村文化遺産體驗建設工作。

當下的石窟保護離不開“科技”加持。記者獲悉,大足石刻研究院與義大利合作建成了先進的“大足石質文物保護中心”;利用網路數字技術,建成了覆蓋大足石刻30多處重要石刻的“大足石刻安全技術防範中心”;利用現代監測和資訊技術,建成了具有動態監測和資訊化管理功能的“大足石刻監測預警中心”。

當天的推進會由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舉辦,來自山西、河南、四川等12個省(區、市)的相關代表就石窟寺保護利用和考古標本庫房建設相關工作作了交流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