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川河村:從想搬走到要留下來
重慶市秀山縣涌洞鄉川河村地處偏遠,全村有4個村民小組共245戶1001人,其中原建卡貧困戶49戶212人,是一個典型的偏、遠、窮村。
近年來,在各方支援下,川河村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富民産業、引導群眾就業等舉措,不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物質生活水準和精神文明素質也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如今的涌洞鄉川河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戶戶有增收渠道、人人有脫貧路徑,處處可感受到正在發生的新變化。
改善基礎設施 村民從想搬走到想留下來
川河村有多遠?據川河村黨支部書記胡崇敏介紹,該村位於涌洞鄉東南方川河蓋上,距鄉政府所在地12公里、秀山縣城40公里,平均海拔在960米以上。雖然直線距離不算遙遠,但因地處高山大蓋,生存條件惡劣。以前村子沒有公路,全靠挂在懸崖上的泥巴路出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要給一戶村民家的新生兒辦出生證明,因為路難走,我們一大早就出門了,儘管緊趕快趕,但是趕到縣城的時候,醫院已經快下班了。”胡崇敏用一個小小的例子,道出了川河村村民出行的種種不便。
“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那個時候別説進城了,就是去鄉政府辦事都不方便。”説起以前的出行,川河村村民惠順利直搖頭。落後的交通嚴重制約著該村經濟的發展。盼望修路、盼望致富、盼望走出去的迫切心情成了村民的一塊心病。
為改變這一現狀,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川河村先是硬化了大阪場小組公路330米,其他通組公路給予整治用沙石鋪墊。之後又新修産業公路、修建溝渠,基礎設施得到大幅改善。2019年,縣交委投入資金200多萬硬化了川河村4.8公里的下蓋道路,現在一條平整寬闊的致富道路懸挂在絕壁山腰,一輛輛貨車、小轎車、摩托車承載著農民增收致富的夢想,往來如梭。
“以前去鄉政府辦事要一天時間,現在一個小時就能來回,以前是想方設法想搬下蓋去,現在我只願意留在這裡。”説完,惠順利便騎著自己的摩托車行駛在了寬闊的馬路上。
2017年,作為川河村的幫扶單位,秀山縣華城旅遊公司增大扶貧資金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硬化川河村所有未硬化的通組公路以及硬化每家每戶房前院壩,安裝全村所有公路路燈,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出現在川河村。
一朵花一片葉 鼓了村民的錢袋子
産業是脫貧攻堅的“牛鼻子”。在川河村,因原先惡劣的交通條件,以及外出務工的青年人增多,土地撂荒嚴重,在這樣條件惡劣的高山地區,産業該如何破題?
過去,村民主要通過種植馬鈴薯、玉米等傳統農作物賺錢,但受制于市場、技術和自然條件限制,收入較低。如今,涌洞鄉川河村規劃併發展了銀花和銀杏等特色産業。
“原先川河村老百姓自己發展有200余畝的銀花,但由於管理方式粗放、缺乏技術等原因,導致銀花的産量並不高。”涌洞鄉副鄉長張睿告訴筆者,去年,川河村新增銀花種植230畝,採取公司+集體+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全村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産業紅利。
今年45歲的川河村已脫貧戶敖愛平,一有空余時間便會到銀花基地務工。“我只要一有空就來,一個月能收入1500元左右。”敖愛平告訴筆者,自從村裏成立專業合作社後,她就把自家的土地入股到了合作社,不僅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還能拿到分紅。
銀花基地不需要管護的時候,敖愛平還可來到村裏的銀杏基地務工。2018年,川河村以村為單位成立集體專業合作社,發展銀杏540畝,極大地拓寬了村民的增收之路。
“川河村的地理位置適宜種植中藥材,目前涌洞鄉的産業規劃佈局為‘三帶一園’,川河村處於中藥材産業帶上,我們計劃在這裡打造一個‘藥王谷’,堅持“蓋上做旅遊,全域做産品”思路,開發川河蓋旅遊系列農産品品牌,做強做優品牌農業,提高産品附加值。”涌洞鄉副鄉長張睿介紹説。
引導村民在景區務工 端牢“就業碗”
每天早上八點過,川河村已脫貧戶文青松便來到川河蓋索道下站口開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主要就是打掃衛生,這個活路不算重,而且就在家門口,也能照顧家庭。”幾年前,文青松的丈夫查出了癌症,為了治病,花光了辛辛苦苦積攢多年的積蓄,還欠了不少外債,加上家裏還有4個學生上學,一家人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錢也花了,人也沒醫好,還有娃娃要讀書,我只能出去找工作,出去了家裏的老母親和娃娃都沒得人照顧,當時真的是走投無路了。”文青松向筆者道出了當時的無奈與心酸。村裏了解到文青松的情況後,便立馬給她家落實了低保政策,並介紹她到川河蓋景區務工,讓她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在一個月能拿到2300元的工資,還有五險,有兩個娃兒已經工作了,還有兩個娃兒讀書,也給我們落實了教育保障政策,生活已經沒有問題了。”雖然一個人撐起一個家不容易,但文青松告訴筆者,現在有這麼好的政策,而且自己有了穩定收入,她堅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得益於川河蓋景區的打造,我們村上一些家庭情況比較具體的村民,我們便會介紹他們到景區上班,目前川河村有4個村民在景區上班,解決了就業問題,就極大地解決了收入問題。”川河村黨支部書記胡崇敏説。(彭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