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潼南電力豐碑:三塊石電站
入夜的潼南被紅的、綠的、黃的街燈點綴得五彩繽紛,眺望遠處,美麗的涪江大橋,將璀璨的燈光照映在江面,涪江也不吝嗇,蕩起漣漪,將城市夜景渲染得更加美麗,滋潤著勤勞勇敢的潼南人。
涪江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和肥沃的土壤,養育著世世代代的潼南人,他們敬愛涪江,合理利用母親河帶來的饋贈,蓮花大橋下的三塊石電站就是潼南人合理利用涪江水資源的最好見證。
1953年元旦,潼南火電廠1台53千瓦的煤氣發電機正式投産,梓潼城關亮起第一盞電燈,潼南結束無電歷史。
當時的潼南火電廠裝機小,所發電力僅白天供米廠、印刷廠用電,夜晚供縣城機關、學校和少數商戶使用。1958年3月始,潼南開始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建設水電,1959年—1971年間,先後建成二灘水電站、太安電站和高肯一、二電站。1977年,潼南電網小水電裝機總容量仍然只有2300千瓦,全縣大部分農村仍處於油燈照明、碓窩衝米的時代,電力供應矛盾突出,嚴重制約了潼南的經濟發展。
工人正在運輸石塊
為儘快擺脫困境,飽嘗缺電之苦的潼南人奮起直追,1976年6月,潼南縣委在三屆五次全委會上作出了關於建設三塊石電站的決議,從全縣各鄉鎮抽調而來的五萬民工齊聚涪江,在上至新林三塊石,下至東風蓮花寺的戰線上安營紮寨、開山辟石、攔河築壩。
“煤油燈下戰涪江,海椒鹽巴下乾糧。”鏖戰三年,人工開挖土石方447萬立方米,建成長466米、高10.7米的攔河大壩和全長15.2公里的人工運河以供電站引水發電。
1979年9月,三塊石電站1號機組投産發電,裝機3200千瓦,1983年,2號機組投産發電,裝機3200千瓦。1983年8月17日,潼南實現56個鄉鎮全部通電。至此,潼南從缺電縣一舉成為余電縣。
潼南火電廠廠房舊址
三塊石電站,是一座歷史豐碑,記錄了老一輩潼電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辦電的創業歷程。
經濟發展,電力先行。如今的潼南電網,供電能力已由改革開放前的2300千瓦提高至31.56萬千瓦,年供電量也從500萬千瓦時提高到11.43億千瓦時。國網重慶潼南供電公司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橋頭堡城市建設,構建了堅強可靠的電網支撐和優質的供電服務,當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電力先鋒。(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