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勇於跨越高品質新發展進程中不可繞避的坎

發佈時間:2021-02-23 11:39:5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趙濟安  |  責任編輯:孟超
分享到:
20K

要發展,是必然,但應遵循工程科技發展客觀規律和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

在以推新科技為顯著特徵的智慧建築工程技術領域內,已出現必須高度重視的狀況,對此本人一度疑惑,為何僅粗淺概念,卻已被作為充分定義?為何確實不存在或不需要,卻被描繪有聲有色?為何其實很遙遠,卻被認為似乎就在眼前?

如果僅是行外人如此貿然表現也不以為然了!因為那是湊熱鬧,是行不通的,但是已在我們業內也嚴重蔓延,由此,我們應意識到“務虛做空”正逐漸成為一種困擾大家的新常態,“虛幻中的迷茫”正逐漸形成為一種制約行業人在高品質發展前行的主要障礙,並不可繞避。

為此,本人近期有意對該領域中所出現務虛和空頭氾濫傾向並愈演愈烈的趨向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同時專門與部分的行業同仁交流和探討,由此初步形成“怎麼會這樣?”、“如何不這樣?”的“觀察與分析”,本人試圖直言相告智慧建築工程行業人,應共同協力直面並勇於跨越高品質新發展進程中任何坎坷。

一、怎麼會這樣?

1.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狀況

1.1交付工程項目在進入使用期未被採用

智慧工程項目建設與實際應用不對接,在已建成的大佔比概率的智慧建築工程中規模龐大形象氣派的智慧設施系統投入,僅停留于粗淺的數據統計和表現層的圖形表演展示,因真正實際應用功能意義不到位或不實用,而未全部被建築物(業務運作、物業運營、設施運維)真正使用者所認同並採用,沒收到建設投資成本預期的價值回報,即不可用。

1.2前期技術方案在正式實施後未被印證

部分建築被冠以莫須有的“零能耗”、“建築大腦”、“全物聯”等超現實理想化的極端用詞,部分建築被標注無確切定義並無現實功能屬性意義的“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等資訊科技用語為所謂時尚外衣的代名詞,因未認識到該科研用詞和用語轉入在實際應用工程技術範疇尚存在有待融入的時間差距離,而在即時的工程建設實施過程中因尚不具備與理想狀態相對應的基礎條件,因此無法兌現,即不可做。

1.3超越實際臆想在工程方案中未被辨識

偏移智慧工程技術路線和背離工程科技發展循序漸進規律,各路軋入的弄潮兒在以自我形式推出的各類“白皮書”、“行業發展報告”、“即時熱炒文章”等中超越實際憑空臆想的虛幻概念和務虛盲目的蔓延,已嚴重影響了行業人的工程技術正常思維邏輯,在此誤導下使相當部分不著邊際的照搬硬套及空言堆積的工程文案成為空頭,無法在工程實施進程中推演下沉,即不可行。 

2.已出現行業共識的偏向

2.1行業化頂層主導未形成

在該工程技術領域未能鮮明展現對智慧建築工程新科技應用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指導性、行為規範化、推進作用力,即前行導向偏失。

2.2新發展節拍普遍未跟上

對新科技學習研究遲緩,業務操作體系守舊滯後,面臨新發展的推進而普遍不適應,即自我認知缺失。

2.3商業化搶步騷擾未休停

事與願違的唯商業化思維、唯商業化運作已佔據該行業發展主聲場和主聲道,部分變化多端唯商業化操作行為在行業中搶步表現過於偏激,即主導把控丟失。

二、如何不這樣?

1.科學著力工程技術發展體系建設

1.1克服虛幻,以順應未來新發展為主導點:

樹立方向

推導以實現新發展應用目標為先導的新科技營造新應用場景,這裡提出的“新發展應用目標”是基於現狀提升的有形、可做的實際需求;這裡所指的“新科技營造”,是指可推行、可實現的科技支撐體系;這裡所特定的“新應用場景”,是指可成、可用的對既有狀態的新改變。這就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理念和腳踏實地的做事狀態。 

建立力量

工程技術體,內在技術結構配置應全面適應性改變;

工程技術人,自身知識結構體系應全面適應性換新。

確立主導

行業各方齊心推動,形成由行業頂層設計主導下的有生産鏈、供應鏈、服務鏈等共同組合的行業整體正向推進的科學強勁拉動指導力。

1.2求真務實,以基於現狀新提升為出發點:

可行

堅持務實創新、務實推新,擯棄虛幻,倡導想真、説真、做真、成真的科學智慧工程技術觀,始終以“一切是真實的”之智慧工程科技人的思想信念和行為底線。

可做

堅決杜絕工程建設領域的急功近利,排斥智慧建築工程超越現狀未著落的跨越臆想和斷崖式突變,認真研究,細心琢磨,深化應用基礎載體的系統化內在機理和體系化精準對接。

可用

堅守“所做的一切都是可用的”,應實施與應用載體可適應、可對接、可延續的角度深化展開,加強以現代科技提升應用實務價值觀為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有序著實工程技術標準體系變革

2.1工程技術標準化研究&標準化工程技術推行

工程技術標準化研究---提煉適應新發展的工程技術標準化新趨勢和新要求;

標準化工程技術推行---制訂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通用性工程技術楷版;

以“工程技術標準化”研究為基礎,逐步形成可進行完善並持續可升版的“標準化工程技術”樣式成果,全面提升行業發展技術水準和發展進程效率。

2.2做實行業發展規則牽引,做強以國標(GB)為驅動主導引擎

主導性地位---繼續實化智慧建築工程以國標為主導性技術規則基礎底座;

指導作用力---持續強化智慧建築工程以國標為指導性規範依託保障力度;

完善體系化---延續督導工程技術標準化改革衍生的各類團體標準,均應以順應現行相應國標為主基調而拓展。

結束語

吻合國家全面進入高品質發展快速軌道新節拍,廣大智慧建築工程行業的人們將以更高的站位、更清晰的意識、更飽滿的精神,化解虛幻,掃除障礙,跨越坎坷,在現代新科技為人類造福推進的前行中做出更大作為。

本人作為智慧建築工程行業人,勇於直面當下提出“怎麼會這樣?”,探尋原因所在;又提出“如何不這樣?”,探索應對問題的辦法,以上“觀察與分析”,僅供行業同仁參考。

附言:

在完成此文“觀察與分析”之時,本人有感於從國家精準施策2020年如期全面實現脫貧攻堅之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壯舉,從而得到啟發向大家推薦,我們在研究和推進高水準、高等級新科技在智慧建築(智慧城市)應用及創造典型的同時,如何把關注點擴展到對覆蓋面更廣並獲得成效更塊、更顯著的普通既有建築(城市),讓它們從原有被動性初級狀態拉升到主動性新科技應用的更高層面,即我們通常定義為“普適類”,如果我們把現有行業鏈的資源向這樣的受益面傾斜並精準施策,或許是又一個“高品質發展的新概念”,或許是智慧建築工程行業“全面大提升的新戰役”,推廣新科技“普適類”應用,這正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可行、可做、可用,期待新科技應用普惠至偉大祖國更寬廣的空間。

(趙濟安:教授級高工、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智慧建築設計標準》(GB50314-2015)主編)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