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質農民如何“煉成”?看鄉村振興中的農民力量|農業觀察

發佈時間:2021-02-03 10:5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靜  |  責任編輯:王靜
分享到:
20K

這裡的農民不一般。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離不開高素質農民隊伍,高素質農民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水”。“昌平草莓”作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能種出昌平草莓的農民究竟有何不一般,具備哪些高素質?日前,中國網記者走進北京市昌平區,近距離與高素質農民對話,看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十八般“武藝”。

“門外漢”浸泡草莓育苗經

在北京市天潤園草莓基地裏,劉建飛每天都要查看草莓開花和挂果情況。

多年來,劉建飛團隊針對草莓品種開展引種評價、繁育和綠色栽培研究,建成育苗基地70畝、育苗大棚44棟,每年可出種植苗100余萬株。

從0到1,全靠年輕團隊的一股“勁兒”。

回想三年前項目正式啟動時,自認已做足理論儲備的劉建飛,“連水都澆不明白”——農保和植保完全兩個概念,項目真正落地,走進大棚才發現團隊“並沒有真正準備好。”

草莓平均年産量12.5萬公斤——這個年輕團隊,從90後到80後,最大年齡不超過40歲,擁有年輕人的天然優勢:效率極高,磨合很快。大約一個草莓季後,事業便推向正軌。

“我們一開始就喜歡農業。”從前做過多年餐飲,未曾脫離農業。“我們做過蔬菜禮盒、草莓禮盒、哈密瓜禮盒,銷售都不錯。”這個擅長運營的團隊,肯沉下心來鑽研草莓育苗,源於“我們真喜歡草莓這個作物。”作為創始人之一,在劉建飛的認知裏,草莓是唯一能與櫻桃抗衡的果品。


天潤園育苗大棚裏的觀賞型草莓“粉佳人”


紅顏、章姬、白雪公主、聖誕紅……三年浸泡在育苗大棚,劉建飛早已對幾十個草莓品種如數家珍。這些年,他也發現,草莓品種逐步開始退化——比如紅顏,因其口味甜中微酸,口感脆糯,深受消費者喜愛,“紅顏有真有假,可這一株株草莓苗,長得一模一樣,真假難辨。”劉建飛指著育苗大棚中的草莓苗,“即便在顯微鏡下,細胞壁可能都一致。”但最後,呈現出的果實卻完全不一樣。

“我們一直在研究,想要吃透育苗,種出高端品質的草莓。”而育苗的難點在於,基因退化,品種單一、抗病性降低,苗子難以管理等,直接影響種植戶的收成。

草莓好不好種,關鍵在選種、育苗。生長在燕山腳下的“昌平草莓”,其種子曾在河北尚義“進修”。劉建飛告訴記者,天潤園草莓育苗工作主要在河北尚義,“紅土梁鎮有2000畝基地用來專門培育苗子”。由於當地全年最高氣溫不超過27攝氏度,晝夜溫差較大,符合草莓苗繁育期的適宜溫度,因此育出的種苗品質很高。今年的平均甜度能夠達到14至16,比往年高出1度左右。

用來育苗的種子經過篩選,不斷試驗,淘汰一批,培育一批。“通過溫室、基地,我們先去試驗,把這條路走通之後,再把好苗子分享給大家。我們計劃圍繞市場主體情況,提高種苗的豐富性。”


草莓基地每天迎來採摘、學習的人們


草莓選種、育苗技術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很大嗎?記者不解。劉建飛團隊堅定認為,如果技術不過關,苗子品質不高,直接影響草莓産量、果品品質。“我們追求從種子到果品的閉環發展,用心打造優質果品。”

關注産品本身,須從源頭抓起。這樣的理念,使得“並不專業”的團隊一日比一日專業。“吃透”才是硬道理。“我從早上6點一直到晚上,幾乎都泡在棚裏,全年無休。”

不久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種子和耕地問題得到高度重視。會議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劉建飛又信心滿滿。

城市“夫妻檔”開闢鄉村致富經

在“80後”夫妻甕振松和楊洋看來,年輕人的出路不止城市這一條,回家種地也大有可為。

在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肖村,佔地100余畝的院落內,坐落著一個桃花源——草莓、番茄、豆角、雞、豬、羊等農産品應有盡有。兩人的生活與事業都根植於此。

10年前,甕振松與楊洋大學畢業後,都在城裏工作,月入愈萬。只因對鄉村和泥土割捨不下的愛,他們回到鄉里,承包了100畝地準備種菜,將全部積蓄投入到土地,開始創業。他們認準綠色農業,立志種下“健康菜”,“我們創業就是想推廣健康生活理念。”


甕振松在實訓基地講課


“種菜會越種越上癮。”工科出身的甕振松把全部熱情投入到種菜技術鑽研中。

買農業專業書、拜師請教,他們邊學邊幹,然而,創業並不是一帆風順。創業之初,由於不懂技術,一個大棚的黃瓜大面積染上了病蟲害,虧了5萬餘元。他們卻不服輸,一邊繼續拜師學藝,一邊做好配送管理,挽回了損失。

夫妻倆“女主外、男主內”,一個負責技術專業,一個負責經營管理,把生態農場經營得紅紅火火。“我願意大家叫我高素質農民。”的確,他們確實具備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素質。


冬日裏的草莓和番茄鬱鬱蔥蔥


楊洋介紹,“我們的合作社得對農戶負責,得想辦法拓寬銷售渠道,帶著大家一起致富。”如今,農場裏有20余名職業農民,他們還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吸引周圍9個村、157戶加入進來,輻射面積達1700余畝。

“老把式”有了“後浪”接班人

位於昌平區興壽鎮的北京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崔維國是種田“老把式”。昌平區政府自2002年啟動發展草莓産業時,崔維國開始種草莓。2008年,鑫城緣成立,他把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向周圍農戶傳授,逐漸形成統一的種植銷售體系。

2013年,鑫城緣成為北京市都市農業科技小院的首個基地。“鑫城緣主要擔負著示範種植的功能,將先進的栽培方式‘種給農戶看’,同時還承擔農業科研機構、新型農業技術的試驗項目。”

鑫城緣成立頭幾年最初,成員之間都是各自為政,單打獨鬥。2016年,崔維國的“接班人”雷偉偉接手之後,便開始整合資源,把小農戶集中起來,改變發展模式,帶領社員向高素質農民轉變。

雷偉偉也親自擔任教師,“合作社也是一個田間學校,通過田間學校進行高素質農民培訓,讓社員們真正受益。”

“我們的技術能被農民接受,能帶給農民實實在在幫助,讓草莓産業發展得越來越好,我感覺我是被需要的。”雷偉偉説,“農業産業大有大發展。我不是簡單的種地,而是在探索這個産業的發展,帶動當地農民增收。我是滿足的,因為這是我的事業。”

本期採訪、撰稿:王靜

欄目定位:農業是天下之根本。古今中外,各國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問題。針對當下農業領域的重要政策以及熱點話題,中國網《農業觀察》欄目通過國際視野、專家視角為您深度解析,挖掘産業機遇,與世界共用農業發展,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貢獻智慧。

進入專題:


http://guoqing.china.com.cn/node_8018431.htm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