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留存下來唯一的古廊橋,已有800年曆史
光緒《榮昌縣誌》記載:萬福橋,縣北九十里,橋上有小廟,側有文昌宮。而今,小廟和文昌宮早已不在,只有萬福橋依然......
萬福橋位於銅鼓鎮,屬於木質廊橋。在中國古代橋梁中,廊橋是一種很特殊的橋,它將房屋與橋梁相結合。據民國時期還留存萬福橋頭的功德碑所記,此橋始建於南宋,分別在明代萬曆年間和清代補修過。現在的萬福橋保存的是清代建築風格,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因為木廊橋,它的材料比較特殊,木材比較容易腐爛或變形。所以古廊橋留下來的並不多,榮昌唯一保存下來的古廊橋便只有萬福橋。”榮昌文物博物館員李曉傑介紹。
據了解,萬福橋長13米、寬5.7米,除六面柱形石質橋墩外,其他的結構都是木質結構。
整座橋分為下中上三個部分,最下面的部分是石質的橋墩,橋墩設計成六面柱形,能有效緩解水的衝擊力。橋墩上方是橋身,橋身上方則是廊亭。廊亭採用懸山頂的屋面,在欄杆外挑出了一層屋檐,也就是俗稱的風雨檐或飛檐,它不光使建築看上去更加美觀,還增大了遮風擋雨的空間,使橋體得到更有效的保護。
橋墩上方置有五根質地堅硬的優質圓木,上面鋪裝木板作為橋身。整個廊道為4排4柱,一共由16根大柱子支撐起來。這些大柱子和圓木共同支撐起了整個廊屋。
萬福橋採用的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為常見的梁架結構——抬梁式結構,在柱子上放粱、粱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粱,層層疊落直至屋脊。這種結構結實牢固,經久耐用,且內部有較大的使用空間,氣勢宏偉。
榫卯(sǔn mǎo),一種驚艷千年的中國美,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傢具等的主要結構方式。俗話説“榫卯萬年牢”,不用一顆鐵釘,僅靠榫卯工藝,便可做到扣合嚴密。
這些中國數千年木結構建築簡單而奇妙的特點,體現在萬福橋中。木質結構的萬福橋採用橫穿直套、卯眼結合的梁柱體系連成整體,經800年歲月侵蝕,至今基本保存完好,體現了古人高超的木構建築智慧。
800年歲月,萬福橋就這樣橫亙于銅鼓河之上,迎來送往一代又一代人:有人在廊橋上遮陽避雨、有人在廊橋上歇腳聊天、有人在廊橋上交易買賣,時光荏苒,歲月更疊,這座古橋將繼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靜默、守護……(唐瑤、侯亮、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