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忠縣:“庫心十二景”之白公祠文博景區
一州忠義九州魂,萬民景仰大詩人。
忠縣白公祠文博景區是國內僅有的忠文化旅遊集大成之所,由白公祠景區和忠州博物館兩大板塊組成。景區面朝長江,倚山而立,東接江城,南望翠屏,船樓古香,山水有情。
白公祠文博景區(攝影:毛幼平)
這個景區到底有何特別?我們還得從忠州白公祠講起。唐元和十三年(818年),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白居易被量移忠州刺史。
白公祠文博景區(攝影:毛幼平)
“更無平地堪行處,虛受朱輪五馬恩。”踏上崎嶇陡峭的石磴路,官場的落魄、蜀道的艱難、峽江的閉塞……白居易五味雜陳。
植桑化民,愛民如子。作為忠縣最早的“路長”“林長”“河長”,白居易帶領百姓開山修路、植樹種花,在溪河江畔治理水土、保護生態。減賦稅興農業,送棉衣給老翁,傳手藝烤蜜餅……在任20個月裏,忠州大地糧豐民樂、草長鶯飛。
白公祠文博景區(攝影:毛幼平)
“二年留滯在江城,草樹禽魚盡有情。”離別忠州,白居易依依不捨,他先後用130余首詩歌散文咏嘆忠州。“巫峽中心郡,巴城四面春”等詩句,傾訴了詩人對這裡一草一木的眷念與不捨。
白公祠文博景區(攝影:毛幼平)
明崇禎三年(1630年),忠州知州馬易從深知白居易在忠州為官時深受民眾愛戴,遂建祠祭祀,期望“後之君子,從而恢拓之,與巴山蜀水共長也”。
白公祠氣勢恢宏、景觀精緻。門聯“遺澤被山川萬民長憶賢刺史,宏篇映日月百世同仰大詩人”,道出了人們紀念和頌揚白居易的心聲。龍昌寺荷池、詩廊、詩碑林、醉吟閣、白園、白居易塑像、洗墨池、樂天堂、四賢亭、木蓮園等景點精雕細琢,處處展現白居易在忠州為官勤政為民、報效國家的忠臣形象,彰顯了詩人詩以咏志、寄情山水的大師風範。
擴建增容提檔,豐富拓展增色。2003年,高峽出平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房闕、無銘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帝廟、太保祠、老官廟以及古建築馮氏華表相繼遷至白公祠。2015年,白公祠實施提檔升級工程,修繕後的白公祠舊貌換新顏。2019年,三峽後續項目巴王廟、陳一偉民居在景區完成復建。同年,白公祠古建築群被公佈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忠縣白公祠文博景區晉陞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白公祠文博景區(攝影:毛幼平)
一座城市的記憶,每天都在生長。千年古城歷史甦醒,文化發掘文明“活化”,忠州博物館應運而生。歷經4年建設,2019年,總投資1.6億元、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緊鄰白公祠的鴻篇巨制“大地史書”——忠州博物館翻開全新篇章。忠州博物館擁有展廳6000平方米,館藏文物2萬餘件,涵蓋23個文物門類。展陳內容圍繞“忠義之魂·大地史書”主題,“人文忠州”展現忠縣幾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文化;“忠義忠州”講述忠縣歷代先賢及近現代英雄人物忠義事跡;“多彩忠州”展示忠縣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和民風民俗。
白公祠文博景區(攝影:毛幼平)
學史鑒得失,學詩志高昂。在推進“三峽庫心·長江盆景”的建設中,忠縣將充分挖掘忠文化這座“金礦”,加快建設庫心遊客集散中心、忠文化研學旅基地,延伸擴展白公祠文博景區,將其與白公生態文化公園、鳴玉溪濕地公園有機結合,還原忠州人文場景,講述忠文化故事,弘揚忠文化精神。
深耕文化土壤,賦能經濟發展。以白公祠文博景區等為載體的忠文化為依託,忠州正砥礪奮進、只爭朝夕,讓文化拓寬農文旅、産城景融合的發展之路,闊步走上新征程,奮力擘畫新時代。(喻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