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榜樣力量

重慶武隆:第一書記“回家探親”,沿河村的振興故事才剛開頭

發佈時間: 2021-01-27 13:39:21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image.png

“歡迎你們‘回家’。”2020年12月30日清晨,武隆區土地鄉沿河村現任駐村第一書記張浩迎來了兩位特殊的“老朋友”——武隆區檢察院原駐村第一書記譚軍、的日伍且。 沿河村如今“舊貌”換上“新顏”,這趟時隔五年的“回家”,“新”書記帶著“老”書記重走“扶貧路”,時光荏苒,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新故事……

村裏的變化真不小


image.png

“以前這些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一到下雨天鞋上褲子上全是泥。”譚軍高興地跺了跺村裏硬化過的水泥路面,回憶著2015年剛來沿河村時的境況,那時侯不僅路不好,村裏還有一些居住不太安全的木瓦結構老房子。一些老“木板房”也都搖搖欲墜,看得人膽戰心驚。


如今,村裏的“泥土路”都修成了平坦寬闊的水泥路,曾經的貧困戶也都搬進了自家新蓋的小樓,這個掩映在群山中小村落,煥發出了勃勃生機。沿著蜿蜒的村路,駐村工作隊一行一家接一家地去往曾經的貧困戶家中,坐一坐、看一看、聊一聊。所到之處,曾經那些因貧困而生出的“愁容”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爽朗的笑聲和燦爛的笑臉。一路走下來,的日伍且不禁感嘆,“脫貧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大家精氣神都提起來了!”


要説脫貧給村民的精氣神帶來的改變,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侯思興。以前,侯思興在家靠種烤煙維持生計,一年到頭的收益並不理想,加上兩個孩子的學費和母親的醫藥費,曾有三年的時間靠借錢維持,他家就這樣成了貧困戶。


直到2019年初,張浩與侯思興聊起了銀杏産業,當了解到銀杏的産業模式後,侯思興産生了興趣,在與妻子商量後,他把自家的24畝土地用來種植銀杏,並承包了107畝銀杏進行管理。


有政策、技術、産業的支撐,侯思興家不僅順利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憑藉著土地流轉和勞務費、銀杏産業利益分紅等每年的收益,一家人不再為生計發愁。侯思興曾一直緊鎖的眉頭也舒展開來。此時,見到張浩一行人前來,忙笑著迎出來招呼,“你們快進屋裏坐,天氣冷,進來喝杯熱茶。”


2019年,沿河村率先以“三變”改革為依託,結合“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銀杏皂角産業1100余畝,農民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入股,老百姓“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銀杏産業讓農民的腰包實實在在地鼓起來。


“截止2020年底,沿河村的銀杏産業已發展到2500畝,貧困戶覆蓋率達到100%,對農戶增收拓寬了渠道……”三人一邊説著話一邊加快了腳程。12月30日到31日,兩天的時間裏,三人回訪了沿河村近50家貧困戶,為村民們宣講政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與村民的交談,了解掌握當前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存在的問題,記錄了滿滿噹噹十幾頁紙,這趟“回家”收穫頗豐。

“一家人”的分享會


image.png

12月30日下午,土地鄉沿河村“駐村幹部回村看看”座談會在村黨群服務中心召開,駐村幹部、村民聚在一起回顧脫貧攻堅的奮鬥歷程,駐村幹部講自已辦了哪些事、有什麼收穫,群眾講獲得了哪些實惠,村裏發生了哪些巨大變化,共同細數五年來沿河村産業、就業、住房改善、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以及鄉風文明、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


“要説得了哪些實惠,我最有發言權,黨的扶貧政策好,幫扶幹部對我家脫貧的事很用心,我是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政策的好處……”這個搶著發言的人是何樹明,他家曾是一戶典型的貧困戶。早年間,因為要照顧家裏癱瘓的老母親,只能在家務農,一家人日子過得很是拮據。母親病逝後,何樹明夫妻倆外出務工,眼見日子有了些起色,妻子因為過度勞累患病,那一年女兒也考上大學,就這樣何樹明家因病因學致了貧。2015年,與何樹明家結對幫扶的幫扶幹部武隆區檢察院檢察長程晉意,和當時的駐村書記譚軍來到他的家中,幫扶幹部帶來的扶貧政策為一家人脫貧帶來了轉機。通過易地搬遷,何樹明一家從半山腰的老房搬到了公路邊的新房,女兒享受教育扶貧政策也順利畢業,醫療扶貧政策也讓看病不再是難題,為何樹明提供的公益崗位也增加了收入,正是這些精準的扶貧政策慢慢讓何樹明家走出了困境,順利脫了貧。


如今,何樹明的女兒在四川教書,妻子也慢慢康復在仙女鎮上打零工,家中喂了幾頭豬,而他自己則在附近包工程。脫貧後,何樹明一家子的日子蒸蒸日上。

這場座談會上,一個個昔日的貧困戶,如今自信地與大家分享著自己的脫貧故事,感嘆著村子因脫貧而“翻天覆地”的變化。駐村書記們也圍繞本村各類變化列出享受的政策清單,讓貧困戶、普通農戶都知曉脫貧攻堅帶來的實惠。現場時而響起歡笑聲和掌聲,氣氛熱烈。他們既是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的戰友,也是相互扶持的“親人”。


手中握著沿河村這張沉甸甸的脫貧攻堅“成績單”,張浩談到,“接下來,我們會努力發展銀杏皂角産業,讓村集體經濟在這兩年營利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壯大,同時把人居環境整治、公序良俗、農村社會治理工作作為常規工作來抓,努力把沿河村建設成為富裕、美麗、有序、和諧的新農村”。(張夢霖、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