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生態環何

重慶涪陵生態優先出實招 綠色發展煥新顏

發佈時間: 2021-01-20 15:46:41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image.png

涪陵區龍潭鎮新樂村土地整治項目土地平整初見成效 (圖片由涪陵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

image.png

涪陵區大業建材公司綠色礦山一隅( 圖片由涪陵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


近年來,涪陵區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對廢棄露天礦山進行系統生態修復,加大鄉村土地綜合整治和綠色礦山建設,通過一系列的閉礦治山舉措,山區綠色轉型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不少群眾感嘆:“現在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了,發展卻一點沒落下。”

修復礦山傷疤

山更綠水更清

涪陵地處長江、烏江交匯處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生態區位敏感,保護好長江生態,既是涪陵肩負的政治責任和歷史重任,也是推動自身綠色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中小礦山破壞周邊生態環境問題,涪陵區堅定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一方面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國土空間和用途管控;另一方面,加強對非煤礦山的有序退出,投入資金2.9億元,關閉了生態敏感區18家非煤礦山。

在全市率先開展剩餘砂石處置的探索,建立工程建設開挖剩餘砂石資源的合理利用工作機制,多部門聯合製發了專項工作方案,充分依託國有企業開展剩餘砂石處置,成功處置剩餘砂石2宗,收益約1.5億元,杜絕了工程建設違法開採和私自銷售砂石資源的亂象。

同時,對廢棄露天礦山進行系統生態修復,科學編制“一礦一策”,在全國率先落實了礦山“代為修複製”,在礦山企業拒不履行或因故無法履行修復義務的情況下,當地政府代義務人實施生態修復,修復過程中産生的相關費用由義務人承擔,從根源上破解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執行難問題。

近兩年來,在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的支援指導下,市區統籌生態修復資金2.32億元,共完成392.2公頃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任務,佔全市修復總量的17.71%,修復(治理)面積居全市第一,不少昔日的礦山傷疤搖身一變,成為一道獨特的綠色風景線。

在中化涪陵化工公司南岸浦廠區的後山,曾經有一個已經堆砌成小山頭、總體量達1800萬立方米的磷石膏工業廢渣堆積庫,由於距長江直線距離不到1000米,成為一個影響長江生態環境的環境安全隱患。

為了治理好這個磷石膏庫,2019年,中化涪陵化工公司南岸浦廠區全面停産之後,累計投入1.55億元,對這個露天磷石膏庫進行系統生態修復,共完成磷石膏庫780畝的覆膜、覆土、復綠和排洪疏水系統等工程。

沿著梯道走上這座磷石膏庫,看到整個磷石膏庫的頂部是一片數百畝大小的平整地塊,上面栽種了青草,放眼望去,就是一片大草坪。目前,該區域已被納入片區城市設計進行整體規劃,擬將其打造成為一個城市生態休閒公園和生態環境教育實習基地,使其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建智慧化綠色礦山

走出高品質發展新路

涪陵是重慶主城都市區重要戰略支點城市,承擔支撐“一區”、輻射帶動“兩群”的重要作用,發展任務繁重。作為城市建設等的基礎支撐,符合規劃的大型礦山如何走好綠色高品質發展路子,成為考驗涪陵執政者的一道必試題。

從2018年起,涪陵區認真貫徹實施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制定了《重慶市涪陵區實施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成立了綠色礦山建設領導小組,構建起綠色礦山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明確了工作任務、落實了工作責任。

位於涪陵區百勝鎮百興村的大業科技集團所屬張家灣建築石料用灰岩礦山,從廠區門口進入,栽滿花草的精緻花園一直延伸到碎石車間,入眼所及,完全沒有過往“煙塵漫天”的舊有礦山印象。

“我們以綠色生態智慧為目標,投資12億元建設了這個智慧化綠色礦山。”大業科技砂石事業部總經理程軍輝介紹,硬化了礦區主幹道,加上礦區、工業廣場道路增設的自動噴淋設施,灑水車的24小時不間斷道路沖洗等措施,有效控制礦區揚塵擴散。碎石車間則是完全的封閉式廠房,建設有收塵系統、噴淋系統、污水迴圈管網等設施,基本實現了污水的“零”排放,粉塵、噪音的檢測達標。

“在很容易産生煙塵的鑽孔作業方面,我們也是投入鉅資,引入了濕式鑽孔作業,通過專門的噴灑裝置,保證煙塵不外揚;爆破環節,則採用新型的數位雷管,逐孔延時爆破,避免了過去集中爆破産生的大量煙塵和噪音震動。”程軍輝説。

據統計,近兩年來,涪陵區累計投入8000余萬元,完成了14家大中型礦山的“綠色礦山”建設任務,共建設礦區工業廣場10萬餘平方米、硬化礦區道路1萬餘米、栽植樹木8.1萬餘株、密閉車間15萬餘平方米、綠化面積4.3萬餘平方米、復墾復綠8萬餘平方米,圓滿完成了市裏交予的綠色礦山建設任務。

土地連片整治

“巴掌田”變宜耕地

涪陵地形地貌以山區丘陵為主,鄉村成片、連片土地少,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産業發展的一大瓶頸。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加快丘陵地區農業綠色發展步伐,涪陵區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整治,對山區零星、分散土地進行大規模整治,完善路、溝、池、凼等基礎設施,改善當地的農業生産條件,使“巴掌田”變宜耕地,推動了當地農業産業的發展。

涪陵是世界聞名的“榨菜之鄉”。涪陵區江北街道李寺村,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雖是冬日時節,但成片的田地裏仍然滿是綠色,榨菜原料青菜頭長勢良好,用不了多久就要批量上市了。

“今年,我的收入肯定要翻番。”李寺村3社的盧嘉慶種植青菜頭多年,今年收入能有如此大幅度的提升,他説這都是土地整治的功勞。

“江北街道是青菜頭種植的優勢區域,我們想通過土地整治,進一步推動産業提質增效,帶動更多農戶增收。”涪陵區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李寺村的土地整治項目于2018年11月正式啟動,2019年6月竣工驗收,累計投入1000余萬元,整治土地537公頃。通過整治,原本零星分散的“巴掌田”變為了大塊的宜耕地,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田塊變大了,方便了機械化生産,我就專門買來了拖拉機,耕作效率是大幅提高。今年我將青菜頭的種植面積擴大到60余畝,預計可收入30萬元,收入自然增加了。”盧嘉慶説,以前他種有30多畝,一到砍收青菜頭時就忙得不可開交,有時還找不到工人搬運。現在,通過土地整治,三輪車能直接開到田邊地頭,方便了運輸。李寺村在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後,像盧嘉慶這樣的種植60畝至120畝左右的大戶就有5戶。

實際上,隨著涪陵大規模土地綜合整治的持續深入推進,這樣的場景是越來越普遍。大順鄉大田村等3個村正在實施總投資5063萬元、面積達404.13公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項目,將顯著改善當地農村三生空間,推動“稻田+、旅遊+、生態+”發展,助力大順鄉村振興。

“十三五”時期,涪陵區共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項目74個,投入資金5.4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26.3萬畝,新增耕地2.71萬畝,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土地整治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涪陵區“十三五”時期土地綜合整治所取得的成績值得充分肯定,希望繼續做好“土地整治+”文章,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來不得半點鬆懈。“十四五”時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中,涪陵區將深入踐行“生態興則文明興”的深邃歷史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用好用活“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繼續譜寫區域綠色發展新篇章。(劉玉珮 朱建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