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榜樣力量

杜元林:武陵深山脫貧路上的“挖井人”

發佈時間: 2021-01-20 15:37:58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您真是我們龍合村的大恩人啊!”

2021年第一場大雪後,武陵山腹心山區天寒地凍。

1月12日中午,彭水縣三義鄉龍合村村民楊育清的院壩裏暖意洋洋,他緊緊地握著三義鄉駐鄉工作隊隊員、重慶工商大學後勤處副處長杜元林的手,激動地説:“杜教授,歡迎您!感謝您給我們修好了水池,解決了千百年來我們祖祖輩輩都沒有解決的吃水難題!真是太感謝您了!”

在得知杜教授是帶著記者來採訪脫貧攻堅後,平時只喝自己種植的土茶和幾十元一斤的茶葉的楊育清,特地泡了一千元一斤的好茶招待我們。他説:“我今天專門用這好茶表達我們老百姓對黨和政府,尤其是對杜教授的感謝!”

據介紹,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之一的彭水縣三義鄉,地處重慶、湖北兩省市交界處的武陵山腹心地區,地形屬於典型的喀斯特溶岩地貌,漏斗地形遍佈,山高坡陡,長期缺水。這裡自古民風彪悍,老百姓千百年來一直為爭水吵架、打架,甚至多次發生宗族械鬥。

1993年,楊育清老母親去世後,因為缺水,他只能發動20多個親朋好友,翻山越嶺走了兩裏多山路,到一個常年放養鴨子的山坪塘挑水,澄清後招待客人。談起將近30年前的往事,楊育清記憶猶新,唏噓不已。

image.png

找水路上的艱辛

楊育清還記得,九幾年的時候,村裏烤煙的一位女村民,因為長時間沒有喝水,見地面上一個牛腳窩裏有點水,眾目睽睽之下竟然趴在地上就咕嚕咕嚕喝幹了。説起當時的情形,他至今曆歷在目。

“現在,杜教授給我們引來了山泉水,這些悲劇再也不會重演了!杜教授,您真是我們龍合村的大恩人啊!”説著説著,楊育清又緊緊地握住杜元林的手,滿臉喜悅和幸福。


三義脫貧路上的“挖井人”

2019年11月,因為曾經在重慶市巴南區接龍鎮擔任了三年科技副鎮長而擁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杜元林,受黨組織的委派,來到彭水縣三義鄉開展扶貧攻堅工作。

工作伊始,駐鄉工作隊王祖勳隊長安排他做三義鄉人畜安全飲水保障督導工作。了解到三義鄉千百年來一直嚴重缺水、有一點水也是渾濁不堪和因為缺水導致的種種悲劇後,杜元林暗下決心:一定要為老百姓解決千古缺水難題!

image.png

新建成的水池

隨後,杜元林走村訪戶了解各村缺水現狀,翻山越嶺勘勘察地形地貌,實地查看蓄水池蓄水容量和使用情況,梳理問題,提出了解決三義鄉人畜安全飲水保障的四條工作思路:一是舊水利設施改造再利用,二是尋找新的水源、新建大型水池蓄水,三是建設以村為單位的飲水管網,四是建立村級管水制度,並得到了工作隊和鄉政府的肯定和支援。

思路明確後,杜元林立即投入到尋找水源的征程。他每天奔波在三義鄉的高山峽谷間,鑽山洞、爬懸崖、穿密林,登山鞋都穿爛了好幾雙。愛人一邊心疼他,一邊又默默給他準備新鞋,讓他安心工作,多為老百姓造福。王祖勳隊長擔心他的安全勸阻他説:“136地質隊專家來找了三個月,都沒有找到好的水源,找不到就不要勉強。千萬注意安全!”但杜元林沒有輕言放棄,多次實地勘察之後,他反覆在衛星地圖上看山勢走向,再去實地查勘,研究岩石傾斜方向、山體裂隙。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近一年的艱苦卓絕工作,杜元林找到了十多處新的穩定的水源點。在此基礎上,他與重慶市水利局、彭水縣水利局的相關設計專家和施工單位一道,新建了三十多口蓄水池、整修了6000余米水管網,三義鄉7000多人口的飲水難題得到了解決。其中,龍合村村民楊育清家旁邊就修了一口容積為50立方米的蓄水池,保證他家再也不缺水了,而且還有多餘的水供應左鄰右舍。

不僅僅是確保村民喝上穩定的山泉水,杜元林還根據地形高差建設了合理的飲水管網,使飲水能在全村範圍內調度,並減少了提灌,從而降低了使用成本。

在一年多的工作中,杜元林了解到三義缺水問題有部分人為因素。有些村民因為蓄水池建在他家附近,就想據為己用,暗地破壞他人水管線,讓人防不勝防。為避免這個問題再次發生,杜元林制定了嚴格的管水制度,並出面協調村民矛盾,對村民曉之以理、明之以法。一位在當地頗有知名度的退休老幹部破壞水管後,杜元林排除各種干擾,頂著多重壓力和威脅,公開進行了處罰。這起典型事件起到了罰一儆百的效果,全鄉再也沒有發生過擅自破壞水管的行為。

image.png

圍坐火塘,拉家常


助推三義發展鄉村旅遊

在尋找水源的過程中,杜元林踏遍了三義鄉六個村的山山水水,全鄉的自然地貌、風土人情了然於心。在工作隊對三義進行長遠發展規劃時,他提出了發展鄉村旅遊的建議。

2020年7月,杜元林對接重慶工商大學,牽頭聯繫設計藝術學院、管理學院設立科研課題組,提議課題組重點調研村鎮、規劃調研路線、聯繫民間故事傳承人,使得課題組在短短的一週時間裏就收集到豐富詳實的三義民俗材料,採集了最有觀賞價值的自然風光圖片。在挖掘三義鄉旅遊資源後,課題組設計出三義鄉全域旅遊自駕線路及旅遊標識logo、宣傳展板及路標等。科研成果展板樹立在鄉鎮的交通要道上,受到來往村民的爭相閱讀和交口稱讚,還得到了重慶市副市長李明清的高度肯定。


三義老百姓的知心人

現在,這個天天在三義鄉田間地頭爬坡上坎的大學教授,在一年多和老百姓的交往中,通過拉家常,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將黨和政府的恩情潤物細無聲地傳遞到三義鄉百姓心裏,自己也悄然走進了三義老百姓的心裏,成為老百姓的知心人。老百姓喜歡他,信任他,從屋宅糾紛、牲畜飼養、農事耕作,到孩子上學,事無巨細都喜歡找他嘮嘮,被老百姓稱為“恩人”。

image.png

杜元林(右)與楊育清(左)在新建成的水池旁


龍合村村民楊世應發展生豬養殖,杜元林指導他建起了符合國家環保標準的化糞池;貧困戶秦大賢養殖中華蜜蜂老是出現蜜蜂跑路的問題,杜元林查閱書籍了解育王技術、蜂場選址等技術難點,和老秦一起尋找合適的養蜂場地,也讓老秦掌握了養蜂技能,解決了蜂群損失率高的難題。

看到三義老百姓的農副産品銷售不暢,杜元林聯繫重慶工商大學教師團購群以及自己居住小區業主群,發佈銷售資訊,利用自己返城時帶回家無償幫村民銷售。因為三義距離重慶主城路途遙遠,途中又時有修路阻礙,把大家預定的農副産品分發後回到家裏,往往都是深夜十二點了。有一次,杜元林拉了一車三義的高山馬鈴薯回來,一袋十斤三十元,在小區售後還剩一袋,他準備提到學校去賣,愛人心疼他長途開車辛苦,想省點事推銷給鄰居。鄰居家的老人説菜市場馬鈴薯才2塊錢一斤,愛人就自己貼了十塊錢賣了這袋馬鈴薯。

一年多來,兩周回一次家的杜元林,返城的後備箱從來就沒有空過,裏面都是無償給三義父老鄉親們銷售的農副産品。據不完全統計,這個小小的後備箱,已累計捎帶了7萬多元的三義農副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