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視頻訪談

重慶銅梁:綠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發佈時間: 2021-01-15 14:37:03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清晨,銅梁玄天湖環湖綠道上,好多市民在這裡散步、跑步、騎自行車,享受運動健身帶來的快樂。

傍晚,沿著西郊綠道前行,隨處可見“打卡”的人們,或悠閒漫步,或駐足留影,或騎著自行車風一般掠過。

近三年來,綠色發展落地。綠道,猶如城市和鄉間點綴的綠色詩行,承載了原鄉銅梁的生態之美,構築起美美與共的城鄉融合。綠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串起了銅梁人的幸福時光。

image.png

綠道,穿行城市山間的“綠色樂譜”

山似遊龍、水似碧玉。每個銅梁人,都對巴岳山有著天生的眷戀。而總庫容達1056萬立方米的玄天湖水庫,宛如一條巨龍盤繞在巴岳山腳下,湖面秀美連綿、小島點綴,山水相映,與巴岳山雄偉的山勢相呼應,湖邊鮮花常開,樹木蔥蘢,生態環境良好,自然勝景宛如天成。

近年來,玄天湖近10公里的環湖公路鋪上了彩色瀝青和塑膠跑道,建成了綠道系統。提質改造後的玄天湖環湖公路,像一條飄逸的彩帶縈繞在湖邊。無論春夏秋冬,每天都有上千市民來到玄天湖散步、騎車,享受閒暇時光。這條紅綠交織的步道和騎行道,已成為生長在綠叢中的樂譜,充滿詩情畫意地記錄著這個城市的綠色健康生活。

玄天湖綠道的誕生,得益於銅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高起點規劃建設的鄉村振興西郊示範片綠道工程。該工程整治、改造原有的道路系統,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實現交通出行、産業發展、生態保障、城鄉融合等多種功能,並鼓勵沿線居民美化綠道周邊環境,構築起綠色生活和發展方式。

這60公里西郊綠道,輻射巴川、南城、太平、土橋、侶俸5個鎮街的24個村和社區,把沿線圍合面積達120平方公里鄉村振興西郊示範片的多個産業和鄉村旅遊景點串點成線,串起了城市與鄉村、美景與産業,繪出了高品質生活的幸福同心圓,宛若一條“綠色動脈”,讓綠色生態空間不光“看得見”,更能“走得進”。

image.png

綠道,串聯文商體旅生活場景

彩色玻璃天窗、原木的桌椅、裝得滿滿的書架,舉頭可望見窗外一池碧水與綠道上悠閒漫步的人群,低頭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每個閒暇的週末和節假日,張鳳鳴都喜歡在西郊綠道上的鄉村會客廳渡過靜謐的書香時光。

鄉村會客廳是銅梁結合西郊示範片建設打造的多功能服務廳,設置有村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老年活動室、兒童遊樂室、自行車驛站、特色農産品展銷廳、休息室、書吧等也一應俱全。今年以來,綠道沿線玉皇、西來、河東、河水、六贏等8個村的鄉村會客廳投用,服務村民也服務遊客,每天迎來大批市民和遊客休閒遊玩。

鄉村會客廳的情形只是銅梁推動鄉村農文商旅深度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銅梁在西郊綠道建設中大力度、高品質發展農家樂、精品民宿等鄉村休閒旅遊産業,實現了“建成一條綠道、發展一片産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標。在鄉村振興西郊示範片,田園變花園,農區變景區,巴川街道的成王果業、沃柑基地,太平鎮的牧堂純草莓莊園,南城街道的黃桷門奇彩夢園、西部農林大世界,土橋鎮的荷和原鄉、新陸有機四季採摘園,以及西部最大的果苗基地、桂花基地、三角梅基地、玫瑰花基地,以及這些會客廳星羅棋佈于綠道沿線,實現了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

如今的綠道,文化、體育、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配齊,基本公共服務圈在綠道掩映中不斷形成,進一步補足了城鄉公共服務配套的短板。綠道設施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個內涵豐富的“綜合體”,將旅遊、體育健身、康養、農業休閒觀光等産業緊密結合,極大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市民和遊客的生活、消費新場景。

image.png

“綠道+”,推動鄉村高品質發展

對沿途村民和業主來説,綠道不僅是一條景觀路,更是産業路、致富路。重慶科賽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勇是土生土長的玉皇村人,他實實在在體會到了西郊綠道帶來的商機。

2015年返鄉創業後,鄧勇建起了一個農家樂。在綠道建成之前,週末和節假日都只有兩三百人的日接待量。去年,西郊綠道開始建設,遊客喜歡來西郊綠道,乾淨、方便,還能沿路欣賞風景。抓住這個機遇,村裏提供廢棄校舍,鄧勇擴大規模,積極完善餐飲、住宿、停車場等基礎設施。他還和村裏共同成立起老字號餐飲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鄉村休閒旅遊。去年公司營業額就達到近3百萬,今年雖然有疫情的影響,預計也能達到近8百萬。

如今的鄧勇信心滿滿,明年還計劃建起民宿合作社,吸引更多的遊客通過綠道來玉皇村、來西郊示範片,也讓村民通過村集體投資入股和務工獲得更多的收入。

image.png

隨著綠道帶來的交通條件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銅梁成王果業公司也正努力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科技農業的轉型。“一是隨著西郊綠道的打造和鄉村會客廳等設施設備的完善,外地客商來這裡,優美的環境就給他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這直接促成了企業的訂單比過去增加了3成以上;二是綠道建好之前,我們的培育用土都只能就地取材,綠道建好後,育苗材料可以直接運輸進來,産品運輸出去也很便捷,一年能為我們節省上百萬的運輸成本。”董事長陳貴虎説。

更多的功能正在綠道建設中不斷完善和刷新。主張“原鄉原生態”的食材和“慢食慢生活”格調的原鄉慢食,原鄉驛站農特産品無人售賣點,激情四溢的熒光跑、浪漫山地自行車騎遊,趣味多多的兒童研學基地……

透過這樣的維度,我們看到的是綠道給人們帶來的詩意生活。然而,在這份詩意背後,是堅持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理念,建設以人為本的生活新場景,內外兼修推進鄉村振興。綠道的背後,有著人與自然和諧之美,更已成為人們生活新方式的開啟之地。(黃姝穎 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