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記者 王靜 實習記者 楊宇帆)燕山余脈,北京市房山區聖水峪村,每到春天,幾乎就在一夜之間,一種奇異的香味傳來——漫山遍野的香椿樹在春風照拂下,發出新芽來。“小香椿”帶動大産業,更為這個鄉村的父老鄉親帶來新生活。
近日,中國網記者走進北京市聖水太行專業合作社,與80後“香椿姐”周文霞暢談鄉村致富經。
回鄉創業 帶領村民一起富
“看到村民經濟水準和20年前相比沒有任何提高,讓我很心酸、很心痛。”周文霞離開鄉村時,不到20歲。20年後,她帶著對家鄉的眷戀和熱愛,重返聖水峪村。
聖水峪村是以種植香椿為主的原生態農業大村,著名的上方山 4A 級國家森林公園坐落在村內。上方山香椿是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但是香椿並沒有讓村民致富,滯銷現象非常嚴重,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這裡成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香椿是上方山的三寶之首,明清時期就是皇家的貢品,吃起來清香滿席。但這麼多年來一直沒人去做,看到這麼寶貴的資源,周文霞抓住了機會。
在鎮政府、村委會的領導與支援下,她先和村民共同成立了農民合作社,讓村民入股到合作社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又請到專家到田間地頭,給農民做指導,教他們科學種植與養護。
三年來,周文霞團隊針對香椿開展老樹保護、幼苗繁育、綠色栽培和深加工研究,建成香椿種植基地3336畝,佔聖水峪地區總種植面積的五分之四,著力打造生態興産業旺農民富的香椿小鎮。
香椿是把“金鑰匙” 打開致富之門
周文霞堅定認為,自己一個人富,不算富;要帶動更多的村民一起富起來,才算富。北京市農廣校、房山區農廣校的高素質農民培訓課程,對周文霞起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用。“我一下茅塞頓開,有出路了,我要和鄉親們一起致富。”
“2018年,我們拿到了一村一品示範村,2020年我們又獲得了地標認證産品。”前不久,參加北京農村創業創新大賽並且在20進10的環節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真正把家鄉聖水峪村的農産品帶出大山,將財富吸引回來。
“獲得這麼多的榮譽,正好給我們産業鏈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借此東風,她申請了香椿蘑菇加工廠的項目,希望能延長産業鏈,開展深加工,提高香椿産品的附加值。
“目前我們已經有香椿醬、香椿酒、香椿餃子、香椿面等産品。以香椿為主體,帶動深加工産業、民宿共同發展。”“我們周邊的100畝香椿基地要做成香椿産業園,既可以觀光,又可以開展培訓學習。”因地勢海拔的不同,香椿的生長成熟期也各異,周文霞還打算在海拔200米、600米、800米分別修建三個標準産業園,保證各個時段都有最新鮮的香椿。
“我們積極培育家庭農場,組建合作社,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由單一農業生産變成一二三産融合的新業態。”周文霞介紹。
聖水峪的香椿産業逐漸走上了正軌,鄉親們的致富路進入了高速度。
老人和孩子是寶 “一個也不能少”
香椿産業發展越來越好了,忙碌之外的其他問題就來了。“因為四五十歲有勞動力的鄉親都在給我們做香椿産業了,家裏的老年人、小孩和殘疾人就沒人管了。”全村一共1300多人,有78名殘疾人,60歲以上的老人就佔300人。老人、小孩的照料問題怎麼辦?
周文霞向村委會提出了申請,將荒廢20餘年的村小學改成了聖水峪村幸福晚年驛站和兒童之家——不僅解決了老人的日間照料問題,還能監督留守兒童的作業完成情況。
扶貧不只是物質上的給予,更是精神上的守望相助,老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樣需要關注。在幸福驛站,周文霞組織十幾位老人一同組建了一支太平鼓子舞蹈隊,“一位76歲的老人,他的一生的夢想就是想組建一個舞蹈隊。過去沒那個條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就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周文霞支援老人們的理想,盡全力保障他們能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
同時,為了更好培養高素質農民,在村委會、農廣校的幫助下,周文霞邀請專家團隊在驛站設立培訓班,將農民培養成“高素質”“不走的”農村實用人才。
接下來,聖水峪村將傳統香椿種植生産向都市型現代農業轉型,實現生産、生活、生態、生命、示範五大功能,充分挖掘香椿文化。
作為80後新農人,周文霞返鄉創業,用香椿帶動鄉村振興,助力鄉親共同富裕。她堅信永遠跟黨走,砥礪前行,生態興、産業旺、農民富的香椿小鎮夢想終會實現,“一定能給我們1369名村民一個滿意的答卷”。(本文照片由周文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