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聚焦重慶

重慶彭水:産業興旺富苗鄉

發佈時間: 2020-12-30 13:58:22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160余畝規劃整齊的中藥材基地裏,天門冬茁壯成長,七八位當地村民正在基地裏除草,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寒冬時節,走進彭水縣太原鎮麒麟社區,眼前一片生機勃勃,曾經的産業“空殼村”已脫胎換骨,當地村民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

這是彭水發展産業促進群眾持續增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彭水立足區域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戰略,高品質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繪就了鄉村振興的瑰麗藍圖,創造了農業産業扶貧的彭水特色。

image.png

鹿鳴鄉焦家壩村200畝蔬菜産業。劉蕊 攝影


發展高效農業

把扶貧産業“建”起來

彭水縣鬱山鎮地處武陵山區,地形複雜,土地中富含礦物質鹽,長出的紅薯個大、味甜。鬱山鎮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將紅薯作為農民增收脫貧的特色産品打造,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産業幫扶新模式,帶動當地貧困戶增收。

在鬱山,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苕粉,紅苕經過清洗、粉碎、過濾等工序後,最後一道程式叫做“浪”苕粉,當工人從鍋裏撈出“浪盆”接起粉皮進行晾曬,晾桿上晶瑩剔透的苕粉,閃耀著美麗的光芒。龍須晶絲苕粉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先萍説:“農戶種紅薯,我們企業負責收購。實行訂單式種植,訂單收購,老百姓不存在賣紅薯難的問題。”

目前,鬱山鎮每年種植紅薯面積3萬畝以上,年産值約1.2億元,年均收購鮮薯400萬噸,覆蓋貧困戶500余戶,引導貧困戶以土地或者扶貧産業貸款入股,實現戶均增收和每年保底分紅。

據彭水縣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彭水按照“縣有主導産業、鄉有骨幹産業、村有特色産業、戶有增收産業、人有一技之長”的發展思路,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産業扶貧資金6.1億元,圍繞薯煙畜林藥等優勢特色産業,建立完善扶貧産業體系。

image.png

紅薯豐收。蔡秀 攝影


彭水積極培育主導産業。年發展紅薯30萬畝,帶動農戶8.7萬戶,産業鏈産值約5.6億元,農業農村部將彭水縣紅薯産業列入“一縣一業”主導産業發展目錄。大力發展特色産業。種植烤煙6.58萬畝,發展中藥材5.78萬畝,培育經濟林35.6萬畝,畜牧業年産值17億元。紮實推進“一村一品”建設。實現每個鄉鎮街道、每個村社區有1-2個增收産業的目標,成功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鄉鎮4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1個,市級“一村一品”示範村20個。全面落實産業到戶政策。實現在家有勞動能力和有意願發展産業的貧困戶到戶産業全覆蓋,2019年以來累計規劃貧困戶到戶産業4.5萬戶,兌現獎補資金4471萬元2.9萬戶。推動農業“接二連三”。成功打造國家鄉村旅遊示範村1個,創建鄉村旅遊AAA級景區3個,鄉村旅遊産值達25億元。


實施“三品”工程

把特色品牌“樹”起來

彭水縣漢葭街道興和村4組,77歲的村民庹大安把今年自家種的蘇麻收割完後感慨地説:“種蘇麻不費力,撒下種子,除除雜草就行。我從3年前的6分地,擴大到目前的4畝地。”

“蘇麻是‘懶人’莊稼,種植不費力,收入還很好,每畝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據興和村第一書記崔小彬介紹,該村通過引進公司,建立了公司提供技術、種子、肥料、回收等一系列長效機制,當地村民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蘇麻也成了該村的一大特色産業。

“彭水蘇麻”成功通過農産品地理標誌的審定登記後,又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目錄”、中國農産品加工業博覽會優質獎、市商標品牌……在品牌引領下,彭水蘇麻逐漸“長大”。合作社核心基地從270畝增長到4000余畝,核心參與農戶從35戶增長到1000多戶,同時帶動彭水全縣種植蘇麻20000多畝,涉及10余個鄉鎮20多個行政村。

目前,彭水蘇麻、彭水紫蘇油遠銷上海、深圳、北京、南韓等國內國際市場。今年彭水蘇麻産業發展也迎來了極大的機遇:一是合作社承擔了國家首批農産品地理標誌保護工程“彭水蘇麻”項目的部分任務,新建了一條蘇麻加工生産線,極大提升加工能力。二是彭水蘇麻産品進入國扶系統,通過消費扶貧,進一步打開了銷售市場。

彭水在農業特色高品質發展上,一是實施品種工程。全面加強與西南大學、重慶農科院、重慶農技推廣總站等合作,積極引進培育作物新品種,成功創建“全國甘薯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縣”,自主培育的彭薯1號、彭蘇2號、彭紫薯1號、彭紫薯3號等9個新品種通過重慶市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全縣全面種植推廣。二是實施品質工程。2020年新申報“兩品一標”産品74個,已獲批18個,全縣有效期內“兩品一標”産品累計達67個,特別是彭水蘇麻獲國家地理標誌産品認證。三是實施品牌工程。全縣名牌農産品累計達11個,成功應用“巴味渝珍”區域公共品牌産品4個。“龍須晶絲苕粉”、“苗妹香香”農産品獲第20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百業興食品”生産的香椿醬菜、“黔中道專業合作社”生産的紫蘇油等産品獲第22屆中國農産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優質産品。

image.png


紫蘇油遠銷各地。趙勇 攝


培育新型農民

把經營主體“扶”起來

彭水縣太原鎮碧水清泉漁業有限公司是彭水縣政府招商引資的農業企業,註冊資金1000萬元,流轉土地上百畝,是一家以魚類繁殖、科研、養殖、加工、鄉村生態旅遊、冷水魚特色餐飲為一體的漁業企業。

在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援下,該公司按照“基地+協會+股份合作社”的工作方式,努力打造“學有基地、看有示範、幹有目標”的示範載體,利用“基地”現身示範,開展技術諮詢等,舉辦學術研究5次,開展技術諮詢1300余次,吸納本村臨時勞動力600人次以上,安排就業22人次,帶動註冊企業(專業合作社)12家,輻射帶動農戶500多戶,發展帶動示範戶8戶,惠及農戶增收11000元,冷水魚養殖産業初步形成,帶動農戶增收效益明顯。

太原鎮結合區域實際,積極推進“三社”融合發展,推動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規劃産業發展,著力現有政策支撐,為轄區合作社、種養殖大戶、公司積極申報産業扶貧項目,通過扶持公司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帶動群眾增收,今年發放到戶産業獎補71.525萬元。

彭水縣加大對經營主體的政策支援力度。重點圍繞産業基地、産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場行銷等關鍵環節,扶持壯大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20年,新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83家,累計達1268家,帶動約3000戶貧困戶增收500余萬元;新培育家庭農場5家,累計達196家,發展種養殖大戶120戶;新認定龍頭企業3家,累計達39家,帶動貧困人口10000余人。積極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産技術優勢、基層供銷社市場優勢、農村信用社融資優勢,推動“三社融合”發展和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基層供銷社實現鄉鎮(街道)全覆蓋。


選聘“産業村長”

把致富之路“帶”起來

“産業村長”進村,脫貧致富有道。彭水縣將經營主體負責人、鄉土人才等聘請為“産業村長”。

在彭水縣三義鄉蓮花村,把自己全部“家底”都帶到村裏來的“産業村長”侯春均正在羊肚菌種植基地指導村民培育羊肚菌。侯春均還同政府協商,把部分産業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給村集體和農民。

“我們今年還搞了個‘技術扶貧’創新,公司從雲南專門請來在讀博士幫農民用生物製劑改良土壤,並免費提供菌種。”侯春均説,不需要大棚,農民自己也能種出羊肚菌,公司還包銷路,一同闖市場。

促生産、抓技術、通銷路……這些“産業村長”把根紮在了田間地頭。如今,彭水縣先後落實“産業村長”274名,實現村村有“産業村長”,建立“公司+村集體+農戶”發展模式,實行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貧困群眾深度“捆綁”,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務工就業、産品代銷等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全面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彭水縣在全市率先建立“産業村長”制度。“産業村長”是一個榮譽職務,不屬於村幹部、不納入考核、不領取報酬;“産業村長”在村級産業謀劃、發展規劃、政策宣傳、措施落地、技術幫扶、産品銷售、集體經濟發展等七個方面職責;通過組織、培訓、項目、資金和表彰等5個方面給予“産業村長”政策保障;凝聚三個力量和實現三大目標,增強産業村長髮展動力、激發貧困戶發展潛力、凝聚共同發展合力,實現企業發展、集體經濟壯大和貧困戶增收目標。

讓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産業走、産業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資金走。彭水縣積極引導“産業村長”等到村到戶開展産業謀劃、發展規劃、政策宣傳、措施落地、技術幫扶和産品銷售等。

今年,全縣274名“産業村長”協助落實2.2萬餘戶貧困戶的到戶産業規劃並提供生産服務指導;引領帶動鄉村特色優勢産業發展,推進375個扶貧産業基地建設;會同760名産業指導員開展技術指導服務17969次24337戶。(周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