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榜樣力量

凝心聚力形成扶貧合力 第一書記詮釋黔江精神

發佈時間: 2020-12-24 13:51:07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重慶黔江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于2017年曆史性摘掉國家貧困區縣“帽子”,成為重慶市及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首批通過國家評估驗收的摘帽區縣之一,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全國首批“貧困縣摘帽案例研究”樣本區縣、推薦為全國扶貧經驗交流示範基地。

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背後,離不開扶貧路上默默付出的“第一書記”們。為了幫助貧困地區群眾快速脫貧,他們充分發揮“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黔江精神,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點子書記”全克軍——點“薯”成金助增收

由於交通不便,以前在武陵山區很多農産品都只能只産自銷,東西賣不出去,群眾很難實現增收,黔江金溪鎮平溪村同樣面臨這樣的情況。長期以來的貧困,也造成了當地村民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

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派駐全克軍到平溪村擔任第一書記。和很多駐村扶貧幹部一樣,全克軍的扶貧工作也是從走家串門開始。

經過前期走訪,他逐漸了解了平溪村的情況:土地貧瘠,村民以種植玉米、水稻、紅薯等傳統農作物為主。

“家家戶戶都種紅薯,無法外銷,村民都拿來喂豬了,就算本地賣也很便宜,如果能幫助村民把紅薯賣到外面去就好了。”一個點子從全克軍腦子裏萌生。

説幹就幹,在全克軍和鎮村幹部多方聯繫、積極奔走下,成功將8萬多斤紅薯買到了市裏,收入8萬餘元。

過去,2毛錢都沒人要得紅薯,賣到城裏就賣出了1元一斤的高價。100多個村民通過搬運、裝貨等方式還額外獲得了每人平均1000多元的勞務費。

消費扶貧點子首試成功,全克軍又在産業發展上打起了主意。借力扶貧單位到村調研的機會,組織村民把空置房間集中起來,組建“分佈式客棧”,為前來調研的扶貧人員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

此外,全克軍還號召大家養雞,如今土雞養殖也成為了平溪村村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今,這裡的不少農産品賣出了好價錢,並漸漸打響了“金溪山貨”這個品牌,全克軍也因也獲得了“點子書記”的美稱。

“就業書記”劉昶——另辟蹊徑治窮根

地勢崎嶇,土地貧瘠,金溪鎮山坳村作為黔江貧困村的典型代表,若想通過發展傳統農業來實現全面脫貧,極為困難。

産業基礎弱,要啥啥沒有,怎麼在先天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都不足的情況下助力村民脫貧致富?成了擺在第一書記劉昶面前必須要攻克的難關。

劉昶就職于重醫附二院,在院期間,細心的劉昶發現醫院的被服無論從品質還是價格上都不太理想,同時他也注意到醫院護工大多缺乏專業的護理培訓,質素也是良莠不齊。

“既然不能靠傳統農業來解決貧困問題,何不把希望放在第三産業上,把扶貧工作與醫院護工需求聯繫在一起。”劉昶越想越覺得有戲。出任第一書記後,便立馬將想法付諸行動。

首先,他聯繫了醫院後,在金溪鎮建立起護工培訓和被服廠,把鎮上的留守人員組織起來培訓,打造了“金溪護工”和“金溪被服”品牌。

如今,黔江區山之坳康復護理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金溪護工日漸發展強大,並在黔江各大醫院站穩了腳跟,駐山坳村第一書記劉昶表示,目前已經開展護工培訓多期,已培養出一批職業道德良好、語言行為規範、服務技能一流的高品質護工,“金溪護工”的名號由此打響。

不僅如此,劉昶還利用自己的人脈,積極聯繫市內各大醫院、學校,借力市衛健委扶貧集團的行業優勢,成功解決了被服銷路,金溪被服從此走上正軌。

通過發展第三産業,不僅幫助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還實現了貧困戶致富增收。如今,“金溪護工”和“金溪被服”正助推著山坳村拜託貧困實現小康。

長春村第一書記田傑——村民心中的“背包書記”

黔江區金溪鎮耕地面積少,被當地人稱為“九山半水半分田”,自然條件惡劣,加之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一度成為全市十八個市級深度貧困鄉鎮之一。

2017年8月,田傑被市衛健委扶貧集團派駐到金溪鎮長春村擔任第一書記,為村民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走訪調研、政策宣講、推動項目落地、推進“三變”改革、提升“造血功能”、健康幫扶……這些成了田傑每天工作的日常,背包、護膝、膠鞋自然也成了田傑工作的標配,外出工作總放在隨身背包裏,因此當地老百姓送給他一個親切的稱呼“背包書記”。

為轉變村民“等靠要”觀念,他走村入戶當“説客”,扶起貧困戶脫貧志氣;為引導懶漢樹立脫貧信心,他帶頭督促、挨戶勵志引導;為興産業,他爭取到幫扶小組225萬蠶桑專項發展資金......

如今,儘管駐村時間到期,但田傑依然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他表示,長春村不脫貧,他就不離開。(姜力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