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美景美食

重慶銅梁:探尋“原鄉城市”的生命美學設計力

發佈時間: 2020-11-27 14:05:01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原鄉”,這一極具純中國化的詞彙以具有能喚起人們共情力和想像力的力量而著稱,只要我們默念起它,仿佛聽到了鄉音,看到了山河,嗅到了稻田成熟的氣息。

這一次將目光投向故鄉銅梁,不僅是因為它是對巴蜀文化、中華龍文化深入理解民族認同、傳統承襲與地域性格的一個入口,更是因為它重啟對本土城市價值的歷史性省思,反向啟迪新時代背景下通往未來中國城市之境的新途徑。

image.png

路遇老人

以新的視角梳理出銅梁“原鄉”生命美學設計力在自然造化、雲煙明晦、民族信仰、城市色彩以及生活狀態等多種維度中的具體投射,去記錄這裡的人們真實的歡愉、虔誠與質樸。

01.

“城市是一種在空間中長久持存的價值構造。”

長久以來,我們的城市在現代化進程處於“強技術、弱系統、重效率、輕價值”的不平衡狀態,應對城市鄉愁無法安放的境地,銅梁“原鄉城市”理念應運而生。

它是一種追溯本源的“城市復愈”方法,以高度重視人民情感價值和地域生態價值為觀念導向,著眼于重新建立人與萬物生靈共生共榮的關係,在大地和河流之上描繪人類的心靈圖景。

image.png

林間小鋪

英國“生活方式”雜誌《Monocle》創始人泰勒·布魯爾曾反覆傳輸一個觀點:技術革新讓從事創意行業的人不再受工作場所的束縛,並由此形成“全球遊民”。

而銅梁經過近幾年“原鄉城市”理念實踐的積累,逐步展露自身的個性特質,與生活方式新變革新訴求不期而遇。


02.

當以俯瞰的視角觀察重慶的地表,就會發現世間罕有的數十條平行山嶺以近南北走向縱貫千里,如同大地之琴弦。而銅梁城就位於最西側的兩條“琴弦”巴岳山與毓青山之間平坦肥沃的谷地上。

好山與好水的“超高配置”和高怡情性,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歷來巴蜀之地安逸、舒緩的文明。毫無疑問,山水不止是物理風景,更是自然之上的情感建構。

只要“原鄉”山水萬世永在,暫避勞苦、寄放我們渺小身體的精神寓所就在。

image.png

原鄉山水


03.

從誕生的那天起,銅梁就是一個“龍”福佑之鄉,而每一次我們在銅梁街頭與各種形式的“龍”不期而遇,都是一種逆向旅行。

通過神聖又親切的“龍”,我們得以溶解與歷史的隔閡,看見先輩和他們生活的世界。

危險、神秘、虔誠、熱烈,生命在奔舞中也放射著光芒。

歷久彌新的銅梁龍舞設計了一個真正屬於中國人代際傳承的精神空間——即使經過殘酷洗禮依然天真夢幻,即使經歷重重磨難也要相信未來。

image.png

銅梁龍舞


04.

山水、氣候、神祇的豐腴饋贈,給予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相對的自在和自足。他們親和隨性,生活得不急不亂;他們透徹專注,拂袖間瀟灑飄逸。

一個蓋碗茶,就用“鮮開水”反覆沖泡,在聽戲中能喝一天,時間的流淌竟然如此緩慢。

image.png

茶歇小憩

冬季“熱烘烘太陽”讓老建築展露出更多古樸又溫潤的生活質感,人們重新聚攏在佈滿歲月痕跡的院壩上面朝著同一個方向。

原鄉中央公園內,多孔起伏的地形海綿逐漸消弭水與土地的邊界,自我繁衍的野花地被與柔性彩色的慢道系統交錯嵌套、高度關聯,構成神形兼備的“榫卯生境”。

向野而生的大地景觀,給本地民眾和外來遊客提供了豐裕的靈感、健康和交互場地。

05.

“原鄉”色彩系統作為一種新美學形式是受漫長的農耕文明沁潤逐漸積澱形成,並以丈量二十四個“節氣”週期運作的幾種樸實色象,錨定了下來,繞不開傳統五色中的“黃”、“青”和“白”。

“黃”是永不變更的大地自然之色,在先人眼中意味著蓬勃向上的生命。

“青”是萬物生發之色,是春天、年輕、活力、希望的象徵。

純潔質樸的白,給予了其他紛繁顏色安身立命之所。

image.png

原鄉色象


棕黃的茅草屋頂、厚實的松鱗鋪面,明黃的花海、迷離的蘆葦,被風輕撩的樹林、閃光的水面,淺白的“巨蛋”以及螺旋穿插的輕盈步道……這些本色出演的任何一種材質都具有高辨識度的肌理,以及令人感到親切、動容的情緒感染力。


探聽銅梁的物相、秩序、節奏、和諧,去進入這個融合視覺、身體、心靈、文化和美學的詩意世界,就能夠藉以窺見自我的文化想像和心靈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