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科教文衛

朱永新:有沒有快樂是衡量一所學校的第一標準

發佈時間: 2020-11-27 14:02:58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11月26日,2020年小學教育發展論壇在謝家灣小學舉行,來自全國各地800余名教育界專家、學者及教育工作者齊聚重慶,深入交流分享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前沿理念及探索成果。研討會上,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蘇州大學教授朱永新以《一所洋溢幸福感的學校》為主題,做了精彩的點評發言。


朱永新:一所學校讓所有在學校的人很安心,很放鬆,很自然,這是衡量一所學校最重要的、直觀性的標準


來謝家灣小學之前,看了材料做了一些研究。今天到了以後,看了一些教室,看了學校各個角落,印象非常深刻。我用四句話概括對學校的初步印象:一是發自內心的幸福笑容;二是整合資源的課程設計;三是學生中心的時間安排;四是校本研究的教師成長。


從一下飛機開始,學校的書記、副校長一路眉飛色舞説個沒停,可以感受到她們對學校發自內心的一種愛,發自內心的一種幸福感。平時我到各個學校考察,就是喜歡看孩子們的笑容,因為孩子們的笑容是不會裝的,裝不出來的。我經常會看到一些學校,孩子臉上基本上沒有笑容,很緊張,你問問題,他甚至不回答。有些學校孩子也有笑容,但是笑容不自然,不是發自內心的。我認為,一所學校有沒有笑容,有沒有笑聲,有沒有幸福感,有沒有快樂是衡量一所學校的第一標準。孩子們老師們如果覺得在學校活得沒有意思,活得很緊張,活得很壓抑,活得沒有幸福感,那還是什麼好學校呢?一所學校讓所有在學校的人很安心,很放鬆,很自然,這是衡量一所學校最重要的、直觀性的標準。


我到學校很快能判斷這所學校大概是什麼水準,老師們孩子們幸福不幸福。今天到了謝家灣小學,看到孩子們,我感覺到這所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是幸福的。大家都知道在新教育學校,我要求把“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放在學校最醒目的位置,其實這句話首先應放在心裏,但是為什麼要放在顯著的位置呢?是因為大部分學校還做不到,還需要提醒。就像謝家灣小學到處可以見到“六年影響一生”一樣,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提醒:讓大家都知道這六年對孩子們來説的確很重要。


最好的教育是現在幸福、將來也幸福


亞裏士多德説:“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既然人的最高目的是幸福,那整個教育就是應該為人的幸福作準備,應該讓所有與教育相關的人,包括孩子、老師、校長、父母,都能夠享受到教育帶來的快樂,讓孩子們享受到校園生活帶給他們成長的快樂,探索未知世界的時候的快樂。田剛院士講的,王敏教授講的,對事物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能,滿足人本能需要的時候一定是幸福的。但是我們的教育恰恰是不斷地摧毀人的好奇心,不斷地扼殺人的幸福感。


很多父母親説,現在不苦一點,未來怎麼幸福呢?這是把現在的幸福和未來的幸福對立起來了。其實最好的教育是現在幸福、將來也幸福。人生是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沒有截然的界限,不可能在河的前一段是不幸福的,後一段是幸福的。沒有童年的幸福不可能有幸福人生,西方心理學家研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成年人的問題,可以從童年的生活中去找到源頭,幾乎所有的精神病患者、人格分裂者、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人,都和他的童年生活有關。為什麼這六年很重要,就在於此。


未來課程要大幅度地降低難度,基礎部分應該只佔學生50%的時間,另外50%的時間發展個性


目前課程設計理念是當初學科知識高度分化的時代産生的,往精細化、分化的角度發展,哪些知識對人更有用,跟人類生活相關更緊密就學哪些。但是現在學科本身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科學學科,可以分為宇宙科學、生命科學、物質科學三大科學。有教育家、科學家從這三大科學裏概括出14個概念,有的科學家以這個概念整合小學和中學的科學課程。新教育在研究未來課程的時候提出了“大科學”,也就是説未來所有的學生只要學一門“大科學”就夠了,並且不分文理科,所有人都要學的。科學課程解決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問題,而不僅僅是科學知識。人文課程也是一樣。現在人文課程有歷史、地理、哲學、文學,分得越來越細。其實我們知道,真正的人文是通的,歷史地理能分嗎?歷史哲學能分嗎?歷史文學能分嗎?《史記》是歷史,還是地理,還是文學,還是哲學?什麼都是。為什麼不能用“大人文”課程來整合呢?此外,還有“大藝術”的概念。美術、音樂這兩門課早已不是藝術教育最重要的形式了,因為藝術發展得很快,設計、雕塑、電影、戲劇都是藝術,對學生的綜合發展意義比現在美術課還要重要得多、全面得多,需要更全面的藝術素養才能應對。


更重要的是,我們這些課程是面向所有學生的,既然是面向所有學生,作為基本教養就不能這麼細,不能拔得那麼高,不能有那麼高的難度。我在《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和最近新出版的《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對未來課程的構想,那就是要大幅度地降低難度,大幅度地整合課程,讓大部分人學得很輕鬆,在輕鬆的過程中進入學習。基礎部分應該只佔學生50%的時間,另外50%的時間應該做什麼呢?發展個性。發展個性最重要的是幫助每個人找到自我,幫助每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自我。我們的教育有沒有這樣做呢?連方向都沒有,因為我們的方向是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製造失敗者。教育應該是幫助每個人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增強自信,不斷發現自我:原來我可以像王敏那樣成為藝術家,原來我可以像田剛一樣成為數學家,原來我可以像劉翔那樣成為奔跑者。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田剛院士一樣,那就麻煩了。


所以我一直認為整合課程資源是一定要做的,謝家灣小學做了試水,做了一點突破,這是非常好的探索。當然這種探索可以更大膽,最重要的是去研究教育的任務到底是什麼,使命是什麼,價值是什麼,這是教育的頂層設計應該真正去思考的。根據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民、需要什麼樣的核心發展的人來思考我們的教育課程體系,僅在傳統課程體系裏面做文章是走不出來的。現在的教育事實上是在不斷做加法:人工智慧來了,人工智慧課程馬上開;編程來了,相關課程馬上開;而原來的課程又不能丟,所以只能不斷地做加法。為什麼老師、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因為社會越來越發展,不加新課程就“跟不上”。所以我們應該把最基本、最基礎的知識、工具交給學生,而不是不斷地增加課程。


未來是一個“能者為師”的時代


未來可能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時間安排。每個人學習的方式不一樣,未來應該允許學生自己去選擇學習方式,選擇學習地點,選擇老師。


我認為未來會是一個“能者為師”的時代。未來很可能是藝術家成為藝術教師,通過帶徒弟的方式來開藝術課。比如,我看到北大附中的藝術課基本上是藝術家在上,藝術家在學校建藝術工作坊,學生跟著他們學。


教師成長三個路徑: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往


大家注意到謝家灣小學所有學科做了校本教材,全部做了教學建議。坦率地説,我對一個學校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所有課程還是打問號的,也不太主張所有學校都做課程研發,所有老師都開發校本課程。一所學校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所有的課程做到最好,所以我主張未來學校要更多地去研究課程資源,去利用好國際國內最好的教育資源,把這些資源整合到學校體系中,而不是都去自己研究。當然我們知道,其實謝家灣小學在做校本課程研究中也是這麼做的,他們廣泛的研究了國內外、各版本的教材,也結合了地區和學校自身的特點,這種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教師的成長離不開三個路徑——


專業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專業交往,站在團隊的肩膀上飛翔。這是教師成長逃不出的三條路徑。


沒有閱讀不可能走遠。讀什麼比讀書本身更重要,教師一定要做專業閱讀,因為人類幾千年創造的教育智慧、教育理論,往往集中在最偉大的教育著作中,只有和它對話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常説讀書有三個階段:從浪漫走向精確,再走向綜合,要經歷這樣的過程,要有基本的閱讀,要讀基本的書籍。所以我經常説,老師成長必須有成長規劃,自覺和大師對話。


沒有寫作的教師很難成長。我曾説過,教師堅持每天寫1000字,寫十年一定會成功,為什麼呢?因為只有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才會寫得精彩;只有寫的衝動,寫的習慣,才能倒逼你、幫助你不斷地成長。所以,寫作是自我成長非常重要的基礎,可以幫助你不斷地反思自我、教育自己。


交往是很重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更重要的是一個團隊一起成長。謝家灣小學把教師組成學習團隊、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裏面想偷懶也偷不了懶。作為一個校長也好,作為一所學校也好,怎麼通過研究任務,通過組織大家一起做課程建議、一起做校本教材把大家凝聚起來,這是很好的嘗試。把教研活動和教育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會有很好的效果。


謝家灣小學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怎麼用研究帶動教師成長,怎麼樣去突破現有教育和教學的一些體制和機制的障礙來做一些微變革


我經常説,凡是成功的學校,凡是成功的老師都有他的訣竅,都有他的奧妙。謝家灣小學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怎麼把學校精雕細琢,怎麼用研究帶動教師成長,怎麼樣去突破現有教育和教學的一些體制和機制的障礙來做一些微變革,進而通過這樣的變革撬動整個學校文化的建設,撬動整個學校和教師的成長。這些都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 (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