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有境界的教育生活——記首屆“重慶市傑出英才獎”獲得者,巴蜀小學黨委書記、校長馬宏
1986年畢業後,她便進入重慶市巴蜀小學執教。2009年開始,她正式擔任重慶市巴蜀小學黨委書記、校長。自此,她帶領一班人繼承並踐行學校首任校長周勖成“創造一個新的學校環境,實驗一些新的小學教育”的理念,“趨合時代,順應潮流,發揚文化,扶植思想”,讓教育與時代的脈搏,與學生的脈搏一起律動……她就是首屆“重慶市傑出英才獎”獲得者,巴蜀小學黨委書記、校長、正高級教師馬宏。
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
研究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
由於畢業後就在巴蜀小學工作,馬宏深知巴蜀小學從建校以來就十分注重教育理念的時新性。通過對學校文化系統的梳理,她提煉出了“巴蜀教育精神”因生而動、因律而美的特質,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倡導“與學生的脈搏一起律動,過一種有境界的教育生活”的教育觀。
正是基於這種教育觀,馬宏開啟了“律動教育”實踐研究,以每三年為一個週期,每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規劃擬定實施《三年行動計劃》,科學引領學校內涵發展。在此期間,她堅守教育是“做”的哲學,帶領團隊不斷豐富完善學校律動課程體系,讓課程真正回歸到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動態相互作用的學校生態系統中,形成了由“以學生為本,三類課程,三重生活,三種要素”所構成的律動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大力推進課程綜合化教學的同時,她還潛心於學術研究,其主持的《基於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以下簡稱“學科+”)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成為該獎項設置以來全國唯一一所獲此殊榮的基層小學,實現了中西部地區大中小幼學校在該等級獎項上“零”的突破。
堅守教育是“做”的哲學
為唱好“雙城記”貢獻教育力量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為此,馬宏帶領團隊攻關研發、上線了巴蜀公開課,並面向社會公益開放。網際網路生態下,學生、家長、老師、社會人士等群體構建起學習共同體,共同探究、應用“居家學習、居家陪伴、雲上指導、雲上管理”等方法,探索“未來學習新形態”。
研發巴蜀公開課僅是巴蜀小學始終堅守教育是“做”的哲學並讓其具體化的一個縮影。一直以來,在馬宏的帶領下,學校通過“名校長”示範帶路、“名團隊”創新落實、“名教師”學術引領、“名學生”成長激勵,成功打造了 “素質教育看巴蜀”辦學特色和“小學教育巴蜀峰會”等學術品牌,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管理變革。
眼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正如火如荼開展,如何利用自身優質教育資源,為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貢獻教育力量?馬宏介紹,巴蜀小學已與成都市錦江區龍王廟正街小學、成都師範附屬小學、成都市實驗小學、西昌市第二小學等學校牽手,積極推廣“學科+”成果在川渝落地生根。今後,學校將持續在成渝兩地教師跟崗研修、管理幹部挂職交流等方面發揮作用,加強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和跨區域協同發展,為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巴蜀力量。
帶領團隊創新模式
不懈探索“1+1+N”城鄉學校文化互助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加快學校自身發展步伐的同時,如何為促進重慶城鄉教育統籌發揮積極作用?
為此,馬宏帶領團隊充分發揮一所名校和一位卓越校長在城鄉教育統籌中的示範引領作用,創造性地建立了“1+1+N”的學校文化發展共同體模式,帶領團隊足跡踏遍重慶30多個縣區、200多所學校,讓15萬餘人次師生享受到巴蜀小學的優質教育,也使牽手學校的教師隊伍、課堂教學、學校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得到顯著提升,以“基石之責”有力地促進了公平而有品質的城鄉教育融合發展,踐行了一所小學校的教育情懷。
在“1+1+N”項目的感召下,不少學校紛紛借鑒複製“1+1+N”模式,也像巴蜀小學一樣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用一個品牌帶動一所學校、一個地區的生態共建,成效顯著,影響深遠。
此外,馬宏帶領團隊多措並舉幫扶四川涼山州(西昌市、鹽源縣)以及深度貧困地區彭水三義鄉中心校,影響帶動全國以及重慶市各區縣成員校共同發展,為教育均衡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談及未來發展,馬宏表示,她繼續攜手集團學校在全國“走在前,創一流”,投入到以優化“1+1+N”學校文化互助為模式,“學科+”成果深化推廣為內容的“中國好老師”公益行動計劃新征程,以網際網路技術作為創新學科內融合的課堂新引擎,繼續常態優質地推廣、開放、互助,打造文化教育場,成全教師,成就學生,努力創造渝中小學教育優質均衡新高度。
身邊人眼中的馬宏
巴蜀小學特級教師丁小彥:回顧馬校長35載教育歷程,她始終懷揣教育理想,立足學校立德樹人,把學生的全面成長放在首位,桃李滿天下。當校長後,堅持“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的辦學理念,以先進的思想立校,以創新的實踐強師,以厚重的文化育人,帶領團隊踐行教育就是“做”的哲學,在研究狀態下激情工作,過有境界的教育生活,不斷走在教育創新的路上。
巴蜀小學數學老師郭婭娟:一直以來,馬校長用學術的方式守候生命靜好,始終以人為本,“成就學生,成全同事,發展學校,成長自己”,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在學校發展的每一個時期,她都會根據每個教師成長階段、自身的特點、發展和需求“量身打造”發展平臺,更為教職工提供不同維度的“成長共同體”。
支教涼山的巴蜀小學志願者彭升鵬:馬校長心懷大愛,舉學校之力響應國家教育扶貧號召,她不僅時常關心我們在四川省涼山州的支教工作和生活情況,還特別關注受援學校的成長狀態,致力將巴蜀好的經驗複製分享。馬校長還提出通過線下支援、線上共研的方式,全方位、立體化、可持續性地深入幫助受援學校,建立長久的牽手互助關係。(劉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