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善美重慶

黔江區金溪鎮養牛大戶陳淑香:“我要帶著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發佈時間: 2020-11-11 13:55:48 | 來源: | 作者: | 責任編輯:

image.png

陳淑香向來訪群眾講解肉牛養殖技術。(受訪者供圖)

11月4日清晨,黔江區金溪鎮金溪社區,空氣裏夾雜著泥土和青草的味道。38歲的陳淑香穿著雨靴,挽著袖子,正在自家的牛棚前忙碌著。

清掃牛槽、添草喂水、整理圈舍……前幾年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已成為重慶盛銳家庭農場負責人的她,很多活兒依然堅持親力親為,在農場裏忙個不停。

“不等不靠,只要選對路子,勤勞肯幹,就能脫貧。”陳淑香説,這幾年創業不容易,手裏有活兒做著,心裏才更踏實。

“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

2013年之前,陳淑香和丈夫楊勝雨常年在新疆、浙江、深圳等地務工,從事漁業養殖,每月收入3000多元。

“離家又遠,收入也不高,更無法照顧到家裏。”陳淑香説,眼看兩個小孩快到上學的年齡,她和丈夫幾番商量,決定回老家自己創業。

對於“創業幹什麼項目”這個問題,陳淑香當時並沒有過多的考慮。在她看來,從小就看父母在家裏養雞,想來應該是件簡單的事,那就建個養雞場吧!

建雞舍、買雞苗、買飼料……陳淑香和丈夫用多年打工的10萬元積蓄,在家鄉搞起了土雞養殖。原本鉚足了勁兒想要大幹一場的她,卻被澆了一盆冷水。

“沒有經驗也不懂技術,買來的小雞接二連三生病,半年不到就死完了。”陳淑香的首次創業就這樣以失敗告終,血本無歸,全家也被確定為建卡貧困戶。

“我不曉得該怎麼形容當時的心情,但我只曉得生活還得繼續過。”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陳淑香沉默了一陣説。

初次創業的失敗,並沒有擊垮陳淑香夫妻倆的創業激情和信心。“從哪跌倒就要從哪爬起來!”很快,倆人尋思著,準備開始第二次創業。

“脫貧不能等、靠、要”

“牛不容易生病,養殖的技術含量也要低很多。”汲取了上一次教訓,陳淑香夫妻一合計,決定開個農場養牛,但資金卻成了第一難題。

“真的多虧政府幫助,不然我也沒有今天。”陳淑香的言語間充滿感激。她回憶説,那段時間,黔江區人社局相關工作人員及駐村幹部多次到府了解情況,並提供針對性幫扶。

“了解我們缺資金,就提供了10萬元的創業扶貧貸款。”陳淑香説,隨後,她又向親戚朋友多方籌資,湊了20萬元的啟動資金,成立了重慶市盛銳家庭農場。

2015年初,陳淑香買進了35頭牛,開始了她的第二次創業。除了建設牛棚,她還流轉了120多畝土地栽種草料,15畝魚塘養魚,並投入3萬餘元發展經果林。

“農場的水電、道路、沼氣池都是政府投資建設的,産品銷路也是政府幫我聯繫的。”陳淑香告訴筆者,在政府部門幫助下,她的農場很快走上正軌,2016年全家就順利脫貧了。

如今,陳淑香的農場還不定期接納村民就地就近務工,其中多是周邊建檔立卡貧困戶。

“要脫貧就不能懶惰,更不能對政府抱著等、靠、要的心態,必須自己有規劃、有目標、幹實事。”陳淑香笑著説,“我脫貧了,就要帶著大家一起脫貧致富嘛!”

走上生態迴圈農業發展之路

在陳淑香看來,第一次創業的失敗主要原因是“不懂技術,盲目操作”造成的。

為加強自己的業務技能知識學習,她報名參加了當地人力社保部門組織的“創業培訓+技能培訓”,通過系統專業的培訓,掌握了銷售技巧,提升了養殖技術。

“培訓後我受到很多啟發,還結識了一幫朋友,讓我明確了發展方向。”陳淑香説,2018年,她創新採用了“養殖+種植+休閒農業”的生態迴圈農業發展新模式。“牛的糞便就用來當作果林的肥料,用不完的還可以賣出去,不但節約了肥料成本,還增加了一個收入來源。”

嘗到了生態迴圈農業模式的甜頭,陳淑香開始組織和帶動周邊農戶養殖家畜禽、種植蔬菜水果。今年疫情期間,她還通過微信朋友圈,賣起了牛肉、魚肉和水果。由於品質過硬,她的生意越來越好,積累了不少回頭客。

陳淑香告訴筆者,這幾年,在政府引導和各部門的幫助下,她的農場擴大了規模:現建有養牛大棚3000平方米、沼氣池400立方米,機具設備一應俱全,現存欄母牛40頭、小牛30頭,修建魚池15畝。

明年,她計劃著再擴建養牛場300平方米,購買母牛30頭,力爭常年存欄大小牛200頭,出售肉牛50頭、鮮魚2萬斤,全年總産值突破100萬元。(黃喬、譚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