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昔日礦區變景區 鄉村振興有底氣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希望。在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産業發展、農旅融合、文旅融合讓這個昔日廢棄礦區變成了生態景區,在這裡,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泉水潺潺,魚翔淺底。走進大窩景區,入眼便是這悠然愜意的田園風光,而景區新增的各種體驗項目更是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遊玩。
遊客朱文珍玩得不亦樂乎:“大窩這個地方是一個很美的地方,山清水秀,吃的也有,玩的也有,體驗項目也很多,而且給每個人的感覺都很快樂,玩了還有回味無窮的感覺。”遊客嚴春則去體驗了極限運動項目:“我剛剛去玩的吊橋,一個人在上面蹦還是有點不敢,愛情堡這個地方遊玩的項目很多,希望下次能真正體驗一番。”
看著這個坐落在鬱鬱蔥蔥的山間、煥發出勃勃生機的大窩景區,很難想像,十多年前,這裡曾因生産硫鐵導致核心區域寸草不生、田間耕作顆粒無收、群眾下崗無所適從。這些年來,青龍鎮大窩社區痛定思痛,堅定不移“棄硫啟美”,促“黑色”經濟轉綠色發展。
“當時這個地方是寸草不生,像一片沙漠一樣,我們老百姓沒有收入,沒有經濟來源”,大窩景區負責人文金平告訴記者,後來由於國家産煤政策的調整,政策性關閉,考慮要帶動老百姓致富,他便利用這裡的山水等很好的資源,以及海拔在1100米至1800米之間的氣候優勢,來發展旅遊,真正來帶動老百姓致富。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為擺脫髮展困境,探索新出路,大窩社區這幾年圍繞全域旅遊發展理念,利用一磺廠工業遺址和當地獨有的自然風光,積極實施石漠化治理、發展鄉村旅遊等措施,實現了“礦區”變“景區”的巨大轉變。
“大窩景區通過公司+農戶+集體經濟的産業發展模式,目前景區已經建成望月湖、海豚灣、愛情堡極限運動體驗區和工業文化體驗四個版塊,現在帶動老百姓發展農家樂13戶,每年接待遊客達到10萬餘人次,旅遊經濟收入達到百萬餘元。”大窩景區負責人文金平説道。
隨著景點不斷增多,景區功能不斷完善,大窩景區的人氣越來越旺,前來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吸引了當地不少村民返鄉創業,開設農家樂、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水果採摘基地等。村民張嬌便是其中一名,2017年,她回到家鄉承包景區的農家樂——海豚灣壹號農莊,如今每年能接待遊客2萬餘人次。
張嬌坦言:“我們以前在外面打工掙不到多少錢,想著孩子小就回來承包了農家樂,一年有十幾萬的收入,想著旅遊越搞越好,我們的收入就會越來越好。”
與此同時,大窩社區還積極鼓勵村民發展種養殖業和小水果産業,融入到景區發展中來,讓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遊飯”。
青龍鎮大窩社區村民朱發明就是其中的一員:“現在我們養魚一年收入5-6萬元,脆李和石榴算下來也有近10萬元,一年的收入就有十五六萬元。今後旅遊發展越來越好,跟著大窩的旅遊發展,我們想把農家樂和民宿辦起來,跟著景區一起發展,把生活越過越好。”
目前,大窩社區種有石榴、芍藥、脆李等作物數千畝,還完善了水上娛樂項目和極限體驗項目。大窩景區的創建,不僅使這裡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因旅遊受益的群眾也是日益增多,百姓旅遊經濟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讓原本“臉朝地、背朝天”的農民錢袋子更鼓,臉面子更亮,腰桿子更挺。
青龍鎮大窩社區村民朱發明自豪地説:“現在我們這住著很好,有山有水,真的是綠水青山,電水都很方便,家家到戶,都是自來水,生活比城市都安逸。”
青龍鎮宣傳統戰委員劉雲表示,大窩社區作為青龍鎮文旅扶貧成果的一個縮影,立足保存完善的工業遺址、深厚濃郁的農耕文化,整合景區公司人員和社區班子成員,精心打造“聽了就想來,來了就想留,留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休閒旅遊好去處。目前已獲得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森林康養基地等美譽。
青龍鎮宣傳統戰委員劉雲説:“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秉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産業圍繞旅遊轉、産品圍繞旅遊造、項目圍繞旅遊建、結構圍繞旅遊調、民生圍繞旅遊興’為路徑,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實現生産、生活、生態協同共贏新局面。”
既發展旅遊,又改善生態,這不僅契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當年那個滿目瘡痍的地方,成了休閒大景區、生態大家園,呈現“處處是風景”的全域旅遊格局,這裡的人們正在日益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邢艷梅 羅丹)